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不討論釋永信、管好朋友圈,少林寺內會議消息曝光

不討論釋永信、管好朋友圈,少林寺內會議消息曝光

文章來源: 猛獁工作室 於 2025-08-29 00:21:18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你所看到的未必都是真的”

“清香免費了,寺裏義診不推薦購藥,售賣開光法物的流通處閉門謝客,連釋永信的紀念碑都被弄走了。”

8月中旬,在登封做了十幾年導遊的東萍向時代周報記者回憶,過去十幾年,少林寺背後灰產在圈子裏出了名多,但究竟有哪些,東萍很難逐一說清。

不討論釋永信、管好朋友圈,少林寺內會議消息曝光

少林寺外景

不過對東萍來說,這已經不再重要,少林寺那些產業發展在7月28日後被按下了暫停鍵。

那天,住持少林寺三十餘年的釋永信,因嚴重違紀違法被查,宗教事務局隨即注銷其戒牒,釋永信被削去法號,隻稱呼其俗名劉應成。

次日,洛陽白馬寺方丈印樂“空降”少林寺主持工作。

印樂到來後,少林寺內外正進行著加減改革。寺內,部分商業收費悄然去除,暮鼓晨鍾間,寺廟清淨許多。寺外,景區內功夫表演的嘶吼與遊客的歡呼彼此呼應,喧嘩與騷動絲毫未減。



減法:商業退場

少林寺旗下一所武校的教練朱誌豪7月中下旬收到武僧消息,原定於7月末的武術課延後,具體時間待定。

朱誌豪說類似調課以往是通知學校教務處,同時確定補課時間,這次少林武僧卻直接通知,問及原因時欲言又止。朱誌豪感覺事出反常,但沒有深究。

少林寺內也有一些變化,比如出售高價香和收款的“僧人”消失了。

按照東萍的說法,此前寺內不時有穿著僧袍的人主動向遊客搭訕,用話術引導遊客布施,販售清香的情況也一直存在,價格從幾十到上百不等。

如今,寺內各大殿前均有免費清香提供,邊上附有“隨喜”布施的捐款二維碼。



少林寺內,擺放著清香

時代周報記者曾在今年初探訪少林寺,彼時的二維碼可以付款。但8月中旬再次現場掃碼時,顯示已無法付款。一名僧人表示,其原因與寺內的財務整理有關,過段時間才能恢複正常付款。

除此之外,方丈室、少林素齋飯堂大門緊閉,隻有少林藥局正常營業,但執事藥師謹言慎行。被問及是否為少林寺僧人時,藥師避而不答,隻說“這個問題暫時不方便說”。



少林寺內的捐款二維碼顯示無法支付

8月13日傍晚,一場寺內會議在遊客散去後於客堂舉行。

一位與會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透露,會議由幾位高僧主持,持續不到20分鍾。

他說會上強調了幾個問題:“對於印樂、釋永信、武僧去處的問題不做討論”“避免與遊客接觸”“無特殊情況不要出寺”“管好自己朋友圈,刪除過去內容”。

那天之後,有延字輩僧人關閉了自己朋友圈。名為“少林寺官方網站”公眾號內,此前於5月發布的“水陸法會”文章目前已被刪除。同時刪去的還有過去一年裏有關“比丘徒步”內容。根據僧人講述,目前寺內義工招募暫停,平日裏遊客也無法直接報名參與誦經。同時,寺內僧人生活區域出現不少誌願者,勸勉僧人與遊客有過多互動。

至於早期流傳有武僧離職消息,時代周報記者從數位少林寺僧人以及多處信源處獲悉,部分僧人隻是因為協助調查暫離少林寺。

這些去商業化做法,在寺廟內部得到不少僧人認可。一位僧人表示近一個月調整讓他覺得清淨不少,談及印樂,他表示,在清晨見過幾次,“圍著寺轉,接觸起來很和善”。

少林寺的減法也在悄然影響十幾公裏之外的登封。

朱誌豪說,現在招生,有家長問及武校和少林寺關係,他有時隻能“打圓場“,“一方麵是怕影響招生,另一方麵是怕學生學籍、畢業證會受到牽連。”他直觀感受是,谘詢人數有所變少。

登封其中一條不足1公裏的街道內,有至少三家售賣“少林武術”相關服飾商戶向時代周報記者稱,近半個月以來,店內有關少林、武術服裝等產品銷量有所滑落。“使用這些東西的人少了,我們的貨自然也就難賣了。”



如今大門緊閉的方丈室

1981年,劉應成離開安徽潁上到少林寺的時候,登封縣隻有一條街,少林寺不過是1928年軍閥混戰時留下的一個破敗寺院,十幾個老弱病殘的僧人靠著20多畝薄田為生,早晚餐是玉米糊,中午僅限每人兩個饅頭。

據傳,這比劉應成原本生活更為清苦,畢竟他父親劉殿爵是水利電力部(1958年-1979年國務院組成部門)第四工程局職工,參加過劉家峽、三門峽水利工程建設,家境不至於清貧。(《少林ceo釋永信》-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2年上映《少林寺》中色空的扮演者孫建魁曾回憶:第一次到少林寺,山上荒草有一米高,且沒有路,泥菩薩的身體也坍塌了一半,少林寺山門雖然是實體拍攝,但片中那些綠樹環繞、青草茵茵的練功場所,實際上取自中嶽廟和杭州“花港觀魚”景點。

但少林寺作為那個年代“頂流”,終究被電影捧紅了,遊客數量在1986年衝到了260萬人次。

嗅到商機的敏銳商人,有些在少林寺邊開設武校,有些在寺廟周圍立起攤位。混雜的業態帶來的汙水與廢物,將少林寺山門堆砌得猶如垃圾場。

登封城狀態也一樣,用曾越洋前來少林寺習武數年的美國作家馬修波特的話來說:“木炭汙垢覆蓋了城鎮,和少林寺停車場邊簡陋的危房。”

因為體驗差,讓原本260萬每年的遊客,到1999年跌到130萬人。已經撤縣設市的登封,為了阻止少林寺環境繼續惡化,就在那年選用了清華大學城市規劃研究院提交的“嵩山少林寺景區規劃方案”。

此後,登封牽手少林寺,對方案中2.18平方公裏麵積進行規劃,除了涉及300多戶農家拆遷外,還有11所武校、100多家商鋪和25家企事業單位要離開少林寺周邊區域。



少林景區武術館入口,前來打卡的遊客

規劃中另外兩個主題,“禪”與“武”,則給日後少林寺發展中的“功夫經濟”埋下伏筆。

用方案中的話來說是:“深山藏古寺,碧溪鎖少林”,這意味著少林寺與中嶽嵩山被定義為景區。

三聯生活周刊在此前報道《少林寺的功夫以及被重新挑起的江湖》中援引了一名知情人講述:

“當時,政府希望開發少林寺和少林功夫,第一項工作就是少林寺必須在一方麵接續重新尋找以前功夫傳統的同時,迅速把握商機市場化。”

用如今語境理解,少林寺相當於登封推出的IP,而釋永信則是IP主理人。

那之後,登封以文旅實現轉身,經濟水平逐步提高,到了2023年,文旅占登封GDP超過6成。



加法:修行回歸

印樂來後,少林寺開始調頻換檔,進入了另一種節奏。

比劉應成小一歲的印樂,俗名尹清泉,1966年出生於河南,1982年在桐柏山出家,先後在南京棲霞寺僧伽培訓班、中國佛學院學習。此後供職於河南省佛教協會,直到2003年調進白馬寺主持工作,兩年後正式擔任白馬寺方丈。

一位在南京修行的僧人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稱:“棲霞寺、佛學院,就像佛界的清華北大,乃是科班出身。能進去的人絕非尋常。”在他看來,印樂是一位高僧,這讓白馬寺始終保持著清修肅穆氛圍。



白馬寺外景

印樂對於修行的態度曾在媒體報道中有過體現。

2006年,河南日報在《白馬寺擴建的猜想》中提及,寺廟收入單一,隻有門票和少量的社會捐資,一年總共1700萬元,印樂有意在東側建設佛學院、如意寮,在北邊規劃白馬戒壇、萬佛殿、法堂、三身塔等建築,累計需要資金超過1.5億元。

印樂在采訪中強調,盡管白馬寺缺少資金,但增設建築並不為了獲利。他說,白馬寺需要發展,但不管發展到何時,佛教都要保持傳統特色。

彼時,50公裏外的少林寺已經在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冊好了“少林藥局”,醫療衛生職業許可證也順利申請,少林寺的商業版圖輪廓逐漸清晰。

也是2006年,釋永信收下了登封市贈與價值100萬元的大眾越野車,理由是“發展旅遊突出貢獻獎”。出家之人坐擁百萬豪車,讓少林寺陷入名利場的輿論旋渦。

在少林寺商業擴張中,白馬寺猶如一股清流。

8月中旬,白馬寺一位僧人向時代周報記者講述了印樂的一些管理細節。



白馬寺,免費供水的茶台

有次印樂在寺廟內巡視時,發現茶台上水壺已空,香客接不出水,於是主動跑到課堂給香客送去了瓶裝水。當晚,印樂召集了僧眾開會,嚴厲地說要定時把茶台水壺添滿,不能怠慢香客。

他說印樂對白馬寺內的文創用品流通也有要求,“不能賣太貴,我們不是做生意。”

關於印樂在白馬寺定下種地規矩,該位僧人表示,這並非是白馬寺創舉。全國不少寺廟也都有類似自給自足的行動,“做僧人,這是基本的修行規範,種地、修佛法,這是我們要學的東西,方丈也都會帶頭。”



白馬寺內的遊客

根據他回憶,印樂在掌院期間的態度是:一個寺院真正的根基,不是遊客、香火的數量,而是僧人的修為。

但如何理解修為,正是白馬寺與少林寺的不同之處。上述僧人表示,過去十數年,白馬寺曾接收過在少林寺受戒的僧人。談及原因,多與少林寺不得清淨有關。

印樂的堅持,核心是讓“錢”退居次要,把佛教傳統與修行擺在首位。

在時代周報記者走訪期間,印樂的改革正在逐漸推進。

有僧人提到,印樂8月初就住進了少林寺,一直在和寺內的相關人員、政府部門商量接下來要做的事情。與此同時,時代周報記者在佛教場所教職人員登記表中發現,印樂上任後,也帶來了白馬寺的僧人來到少林寺。



少林寺與白馬寺的雙城記

盡管印樂在白馬寺的管理經驗,為少林寺改革提供了參考,但兩寺與兩城的關係則是改革最大的牽絆。

白馬寺地處洛陽市郊,單獨成寺,它之所以保持著“中國第一古刹”地位不受非議,大抵是因它從未背負沉重的商業包袱;而少林寺則是中國寺廟中最特殊的一座,與嵩山少林寺景區相互依賴,在過去三十多年,以景區的商業化身份與登封城市保持著協調發展。

不過曆史上看,寺廟從未遠離政商。

在法國漢學家謝和耐和社會史學家陶希聖的筆下,分別都描述了唐代香火鼎盛的佛寺背後,有著田產和工坊,並且批給莊客種植,由寺院收取一定比例的田租。彼時,還有貴客富族以自己的莊園或莊田,創立寺院,以此當做投資,從而避免政府征收稅款。

宋代僧人建立的廟,則將祭祀、貿易、娛樂融為一體,被稱為“廟市”,其中的貿易借貸成了中國早期金融業的雛形。

少林寺當下的現狀,無異於是這一曆史邏輯在當代的延續。



少林僧人的學習書桌

根據財新網報道,自1998年起,釋永信主導成立了河南少林寺實業發展有限公司,此後與少林寺關聯的公司,涉及茶業、藥局、文化旅遊、展覽演藝,甚至房地產,注冊商標超過700個。

由此可見,少林寺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一座城市的流量擔當。以門票為例,2007年被授予中國國家5A級景區的少林寺,門票需要和當地政府70%、寺院30%的比例進行分成。

以過去每張門票100元計算,少林寺實際收到門票分成30元,而不參與分成的白馬寺門票則為35元/張。但這樣的合作模式,撐起了嵩山少林風景區和整個登封。

而以地方文旅收入來看,2023年,登封遊客接待量超過280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325億元,占當年地區生產總值近66%。

同年,洛陽接待遊客1.35億人次、旅遊總收入1041.7億元,但隻占洛陽GDP的18%左右。

有延字輩僧人向時代周報記者闡釋,此前寺內有兩套運行模式,即由僧人構成的舊製體係,以及少林資管為基礎的對外經營團隊,其與武校、演藝有所關聯。



少林景區,站在圍欄內的武校學生

該僧人還表示,(少林寺)要做的改革並非朝夕可成,需要時間:對地方政府,少林寺是財政收入來源之一;對俗家弟子、武僧而言,它是生計來源;對香客遊客,它既是寺院,也是景點。



少林寺的轉型長路

白馬寺東側有座齊雲塔——距今已逾800多年,它的神奇在於從各個角度望去,塔會呈現出不同的樣貌:遠看,中間大,上下小;近看,從下往上縮小。

齊雲塔詮釋的是佛教的一個道理:你所看到的未必都是真的。

上任少林寺方丈後,除了7月末在少林寺的直播鏡頭中露過一次麵後,印樂均保持著低調的行事作風,隻提出了幾個方向,包括取消商業化運作、嚴格修行製度,以及加強衣禪勞動、限製外出等。

但8月中旬,少林寺內的僧人向時代周報記者透露,他是通過新聞才知道寺裏換了方丈,“至今還沒有和印樂開過會。”對於改革,他也不知道具體的細節。



少林寺內的僧人

印樂麵對的考驗或許是,白馬寺的經驗無法原封照搬,少林寺必須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

在中國知網收錄一篇印樂署名的文章《繼承佛教優良傳統致力文化寺院建設》,該文發表於2022年7月。印樂在其中強調,要“從嚴治教”和“發揚農禪宗風”。

關於如何處理“錢的問題”,印樂在上文中寫道:要“嚴格實行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製度,健全財務管理機構……嚴格執行宗教場所財務收支‘月公示、年審計’製度,寺院的財務收支每月都會在客堂公示,年度財務狀況始終堅持專業機構審計製度”。

三十餘年的商業化,把少林寺推上全球舞台。如今,新住持正試圖讓它重歸清淨。

8月末,少林寺暮鼓再次敲響,兩名寺內僧人從側門走出,在一處長椅上休息、聊天。提到印樂,其中一位僧人說,“方丈是方丈,我們是僧人,隻做自己的修行。”

寺外,改革並不全然清晰。登封市民族宗教事務局工作人員在麵對時代周報記者提問時表示,將會逐步推進整治,讓少林寺回歸清淨。

登封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工作人員則說,少林寺如今的變化(改革),對於登封來說不會影響太大,景區都正常開放,二者也隸屬不同部門管轄。

“僧人歸僧人,景區是景區。”上述工作人員說。



在通道入口圍觀表演的觀眾

話落到現實裏確實如此。

哪怕寺院內部在做整改,景區裏武僧表演依舊一天六場,從未間斷,兩層看台座無虛席,連通道處也擠滿了看客與他們手機鏡頭。

在麵對時代周報記者關於“少林風波是否會影響他們演出”,隊伍中的一名武僧說,他和武僧隊伍並不屬於少林寺,而屬於少林武術館。但隨後,對話被誌願者打斷。



少林景區內的“武僧”表演

實際上,這些表演與少林寺早已分屬不同體係,無論少林寺如何改革,現實存在的也不會輕易消失。

未來的少林寺,不會成為第二個白馬寺。印樂要做的,是在少林寺的“武”和白馬寺的“靜”之間,找到一條長久的發展之路。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9)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瓷娃娃”考上985,背後的他走紅
中國旅行團8人瑞典采野蘑菇中毒 醫生驚歎“罕見”
不討論釋永信、管好朋友圈,少林寺內會議消息曝光
佩通坦被泰國憲法法院裁定違憲 即日解除總理職務
吳京出品的電影官宣撤檔 上映6天 票房僅26.7萬




24小時討論排行

特朗普威脅將向芝加哥紐約派兵 奧巴馬公開發警告
澤連斯基要歐洲盟友明確回答:俄軍下次來襲怎麽做?
美國上訴法院裁定特朗普對多國征收關稅違法
巴西政府被曝啟動正式程序,開始報複美國
黎智英等待判決,命運取決於北京和特朗普
8月29日晚重慶出現巨幅反動標語"推翻共產黨暴政"
白忙一場?特朗普私下大發雷霆,怒噴烏歐不切實際
莫迪在日本表態:與中國保持緊密關係至關重要
37204886498253!美國國債上限快要守不住了!
中媒曝趙一曼被審訊日文檔案:被捕時受致命傷
中國境內第一個被允許破產的人,怎麽樣了?
黃仁勳吹上了:賣給中國的好處,特朗普懂
韓磊報警後妻子緊急回應,疑造謠者深夜發聲道歉
“被以色列遺忘的英雄,中國給了他獎章”
寒武紀這個“印鈔機”,值不值6000億?
不許普京削藩 卡德羅夫權力歸一 更大風暴要來了?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不討論釋永信、管好朋友圈,少林寺內會議消息曝光

猛獁工作室 2025-08-29 00:21:18
“你所看到的未必都是真的”

“清香免費了,寺裏義診不推薦購藥,售賣開光法物的流通處閉門謝客,連釋永信的紀念碑都被弄走了。”

8月中旬,在登封做了十幾年導遊的東萍向時代周報記者回憶,過去十幾年,少林寺背後灰產在圈子裏出了名多,但究竟有哪些,東萍很難逐一說清。

不討論釋永信、管好朋友圈,少林寺內會議消息曝光

少林寺外景

不過對東萍來說,這已經不再重要,少林寺那些產業發展在7月28日後被按下了暫停鍵。

那天,住持少林寺三十餘年的釋永信,因嚴重違紀違法被查,宗教事務局隨即注銷其戒牒,釋永信被削去法號,隻稱呼其俗名劉應成。

次日,洛陽白馬寺方丈印樂“空降”少林寺主持工作。

印樂到來後,少林寺內外正進行著加減改革。寺內,部分商業收費悄然去除,暮鼓晨鍾間,寺廟清淨許多。寺外,景區內功夫表演的嘶吼與遊客的歡呼彼此呼應,喧嘩與騷動絲毫未減。



減法:商業退場

少林寺旗下一所武校的教練朱誌豪7月中下旬收到武僧消息,原定於7月末的武術課延後,具體時間待定。

朱誌豪說類似調課以往是通知學校教務處,同時確定補課時間,這次少林武僧卻直接通知,問及原因時欲言又止。朱誌豪感覺事出反常,但沒有深究。

少林寺內也有一些變化,比如出售高價香和收款的“僧人”消失了。

按照東萍的說法,此前寺內不時有穿著僧袍的人主動向遊客搭訕,用話術引導遊客布施,販售清香的情況也一直存在,價格從幾十到上百不等。

如今,寺內各大殿前均有免費清香提供,邊上附有“隨喜”布施的捐款二維碼。



少林寺內,擺放著清香

時代周報記者曾在今年初探訪少林寺,彼時的二維碼可以付款。但8月中旬再次現場掃碼時,顯示已無法付款。一名僧人表示,其原因與寺內的財務整理有關,過段時間才能恢複正常付款。

除此之外,方丈室、少林素齋飯堂大門緊閉,隻有少林藥局正常營業,但執事藥師謹言慎行。被問及是否為少林寺僧人時,藥師避而不答,隻說“這個問題暫時不方便說”。



少林寺內的捐款二維碼顯示無法支付

8月13日傍晚,一場寺內會議在遊客散去後於客堂舉行。

一位與會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透露,會議由幾位高僧主持,持續不到20分鍾。

他說會上強調了幾個問題:“對於印樂、釋永信、武僧去處的問題不做討論”“避免與遊客接觸”“無特殊情況不要出寺”“管好自己朋友圈,刪除過去內容”。

那天之後,有延字輩僧人關閉了自己朋友圈。名為“少林寺官方網站”公眾號內,此前於5月發布的“水陸法會”文章目前已被刪除。同時刪去的還有過去一年裏有關“比丘徒步”內容。根據僧人講述,目前寺內義工招募暫停,平日裏遊客也無法直接報名參與誦經。同時,寺內僧人生活區域出現不少誌願者,勸勉僧人與遊客有過多互動。

至於早期流傳有武僧離職消息,時代周報記者從數位少林寺僧人以及多處信源處獲悉,部分僧人隻是因為協助調查暫離少林寺。

這些去商業化做法,在寺廟內部得到不少僧人認可。一位僧人表示近一個月調整讓他覺得清淨不少,談及印樂,他表示,在清晨見過幾次,“圍著寺轉,接觸起來很和善”。

少林寺的減法也在悄然影響十幾公裏之外的登封。

朱誌豪說,現在招生,有家長問及武校和少林寺關係,他有時隻能“打圓場“,“一方麵是怕影響招生,另一方麵是怕學生學籍、畢業證會受到牽連。”他直觀感受是,谘詢人數有所變少。

登封其中一條不足1公裏的街道內,有至少三家售賣“少林武術”相關服飾商戶向時代周報記者稱,近半個月以來,店內有關少林、武術服裝等產品銷量有所滑落。“使用這些東西的人少了,我們的貨自然也就難賣了。”



如今大門緊閉的方丈室

1981年,劉應成離開安徽潁上到少林寺的時候,登封縣隻有一條街,少林寺不過是1928年軍閥混戰時留下的一個破敗寺院,十幾個老弱病殘的僧人靠著20多畝薄田為生,早晚餐是玉米糊,中午僅限每人兩個饅頭。

據傳,這比劉應成原本生活更為清苦,畢竟他父親劉殿爵是水利電力部(1958年-1979年國務院組成部門)第四工程局職工,參加過劉家峽、三門峽水利工程建設,家境不至於清貧。(《少林ceo釋永信》-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2年上映《少林寺》中色空的扮演者孫建魁曾回憶:第一次到少林寺,山上荒草有一米高,且沒有路,泥菩薩的身體也坍塌了一半,少林寺山門雖然是實體拍攝,但片中那些綠樹環繞、青草茵茵的練功場所,實際上取自中嶽廟和杭州“花港觀魚”景點。

但少林寺作為那個年代“頂流”,終究被電影捧紅了,遊客數量在1986年衝到了260萬人次。

嗅到商機的敏銳商人,有些在少林寺邊開設武校,有些在寺廟周圍立起攤位。混雜的業態帶來的汙水與廢物,將少林寺山門堆砌得猶如垃圾場。

登封城狀態也一樣,用曾越洋前來少林寺習武數年的美國作家馬修波特的話來說:“木炭汙垢覆蓋了城鎮,和少林寺停車場邊簡陋的危房。”

因為體驗差,讓原本260萬每年的遊客,到1999年跌到130萬人。已經撤縣設市的登封,為了阻止少林寺環境繼續惡化,就在那年選用了清華大學城市規劃研究院提交的“嵩山少林寺景區規劃方案”。

此後,登封牽手少林寺,對方案中2.18平方公裏麵積進行規劃,除了涉及300多戶農家拆遷外,還有11所武校、100多家商鋪和25家企事業單位要離開少林寺周邊區域。



少林景區武術館入口,前來打卡的遊客

規劃中另外兩個主題,“禪”與“武”,則給日後少林寺發展中的“功夫經濟”埋下伏筆。

用方案中的話來說是:“深山藏古寺,碧溪鎖少林”,這意味著少林寺與中嶽嵩山被定義為景區。

三聯生活周刊在此前報道《少林寺的功夫以及被重新挑起的江湖》中援引了一名知情人講述:

“當時,政府希望開發少林寺和少林功夫,第一項工作就是少林寺必須在一方麵接續重新尋找以前功夫傳統的同時,迅速把握商機市場化。”

用如今語境理解,少林寺相當於登封推出的IP,而釋永信則是IP主理人。

那之後,登封以文旅實現轉身,經濟水平逐步提高,到了2023年,文旅占登封GDP超過6成。



加法:修行回歸

印樂來後,少林寺開始調頻換檔,進入了另一種節奏。

比劉應成小一歲的印樂,俗名尹清泉,1966年出生於河南,1982年在桐柏山出家,先後在南京棲霞寺僧伽培訓班、中國佛學院學習。此後供職於河南省佛教協會,直到2003年調進白馬寺主持工作,兩年後正式擔任白馬寺方丈。

一位在南京修行的僧人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稱:“棲霞寺、佛學院,就像佛界的清華北大,乃是科班出身。能進去的人絕非尋常。”在他看來,印樂是一位高僧,這讓白馬寺始終保持著清修肅穆氛圍。



白馬寺外景

印樂對於修行的態度曾在媒體報道中有過體現。

2006年,河南日報在《白馬寺擴建的猜想》中提及,寺廟收入單一,隻有門票和少量的社會捐資,一年總共1700萬元,印樂有意在東側建設佛學院、如意寮,在北邊規劃白馬戒壇、萬佛殿、法堂、三身塔等建築,累計需要資金超過1.5億元。

印樂在采訪中強調,盡管白馬寺缺少資金,但增設建築並不為了獲利。他說,白馬寺需要發展,但不管發展到何時,佛教都要保持傳統特色。

彼時,50公裏外的少林寺已經在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冊好了“少林藥局”,醫療衛生職業許可證也順利申請,少林寺的商業版圖輪廓逐漸清晰。

也是2006年,釋永信收下了登封市贈與價值100萬元的大眾越野車,理由是“發展旅遊突出貢獻獎”。出家之人坐擁百萬豪車,讓少林寺陷入名利場的輿論旋渦。

在少林寺商業擴張中,白馬寺猶如一股清流。

8月中旬,白馬寺一位僧人向時代周報記者講述了印樂的一些管理細節。



白馬寺,免費供水的茶台

有次印樂在寺廟內巡視時,發現茶台上水壺已空,香客接不出水,於是主動跑到課堂給香客送去了瓶裝水。當晚,印樂召集了僧眾開會,嚴厲地說要定時把茶台水壺添滿,不能怠慢香客。

他說印樂對白馬寺內的文創用品流通也有要求,“不能賣太貴,我們不是做生意。”

關於印樂在白馬寺定下種地規矩,該位僧人表示,這並非是白馬寺創舉。全國不少寺廟也都有類似自給自足的行動,“做僧人,這是基本的修行規範,種地、修佛法,這是我們要學的東西,方丈也都會帶頭。”



白馬寺內的遊客

根據他回憶,印樂在掌院期間的態度是:一個寺院真正的根基,不是遊客、香火的數量,而是僧人的修為。

但如何理解修為,正是白馬寺與少林寺的不同之處。上述僧人表示,過去十數年,白馬寺曾接收過在少林寺受戒的僧人。談及原因,多與少林寺不得清淨有關。

印樂的堅持,核心是讓“錢”退居次要,把佛教傳統與修行擺在首位。

在時代周報記者走訪期間,印樂的改革正在逐漸推進。

有僧人提到,印樂8月初就住進了少林寺,一直在和寺內的相關人員、政府部門商量接下來要做的事情。與此同時,時代周報記者在佛教場所教職人員登記表中發現,印樂上任後,也帶來了白馬寺的僧人來到少林寺。



少林寺與白馬寺的雙城記

盡管印樂在白馬寺的管理經驗,為少林寺改革提供了參考,但兩寺與兩城的關係則是改革最大的牽絆。

白馬寺地處洛陽市郊,單獨成寺,它之所以保持著“中國第一古刹”地位不受非議,大抵是因它從未背負沉重的商業包袱;而少林寺則是中國寺廟中最特殊的一座,與嵩山少林寺景區相互依賴,在過去三十多年,以景區的商業化身份與登封城市保持著協調發展。

不過曆史上看,寺廟從未遠離政商。

在法國漢學家謝和耐和社會史學家陶希聖的筆下,分別都描述了唐代香火鼎盛的佛寺背後,有著田產和工坊,並且批給莊客種植,由寺院收取一定比例的田租。彼時,還有貴客富族以自己的莊園或莊田,創立寺院,以此當做投資,從而避免政府征收稅款。

宋代僧人建立的廟,則將祭祀、貿易、娛樂融為一體,被稱為“廟市”,其中的貿易借貸成了中國早期金融業的雛形。

少林寺當下的現狀,無異於是這一曆史邏輯在當代的延續。



少林僧人的學習書桌

根據財新網報道,自1998年起,釋永信主導成立了河南少林寺實業發展有限公司,此後與少林寺關聯的公司,涉及茶業、藥局、文化旅遊、展覽演藝,甚至房地產,注冊商標超過700個。

由此可見,少林寺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一座城市的流量擔當。以門票為例,2007年被授予中國國家5A級景區的少林寺,門票需要和當地政府70%、寺院30%的比例進行分成。

以過去每張門票100元計算,少林寺實際收到門票分成30元,而不參與分成的白馬寺門票則為35元/張。但這樣的合作模式,撐起了嵩山少林風景區和整個登封。

而以地方文旅收入來看,2023年,登封遊客接待量超過280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325億元,占當年地區生產總值近66%。

同年,洛陽接待遊客1.35億人次、旅遊總收入1041.7億元,但隻占洛陽GDP的18%左右。

有延字輩僧人向時代周報記者闡釋,此前寺內有兩套運行模式,即由僧人構成的舊製體係,以及少林資管為基礎的對外經營團隊,其與武校、演藝有所關聯。



少林景區,站在圍欄內的武校學生

該僧人還表示,(少林寺)要做的改革並非朝夕可成,需要時間:對地方政府,少林寺是財政收入來源之一;對俗家弟子、武僧而言,它是生計來源;對香客遊客,它既是寺院,也是景點。



少林寺的轉型長路

白馬寺東側有座齊雲塔——距今已逾800多年,它的神奇在於從各個角度望去,塔會呈現出不同的樣貌:遠看,中間大,上下小;近看,從下往上縮小。

齊雲塔詮釋的是佛教的一個道理:你所看到的未必都是真的。

上任少林寺方丈後,除了7月末在少林寺的直播鏡頭中露過一次麵後,印樂均保持著低調的行事作風,隻提出了幾個方向,包括取消商業化運作、嚴格修行製度,以及加強衣禪勞動、限製外出等。

但8月中旬,少林寺內的僧人向時代周報記者透露,他是通過新聞才知道寺裏換了方丈,“至今還沒有和印樂開過會。”對於改革,他也不知道具體的細節。



少林寺內的僧人

印樂麵對的考驗或許是,白馬寺的經驗無法原封照搬,少林寺必須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

在中國知網收錄一篇印樂署名的文章《繼承佛教優良傳統致力文化寺院建設》,該文發表於2022年7月。印樂在其中強調,要“從嚴治教”和“發揚農禪宗風”。

關於如何處理“錢的問題”,印樂在上文中寫道:要“嚴格實行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製度,健全財務管理機構……嚴格執行宗教場所財務收支‘月公示、年審計’製度,寺院的財務收支每月都會在客堂公示,年度財務狀況始終堅持專業機構審計製度”。

三十餘年的商業化,把少林寺推上全球舞台。如今,新住持正試圖讓它重歸清淨。

8月末,少林寺暮鼓再次敲響,兩名寺內僧人從側門走出,在一處長椅上休息、聊天。提到印樂,其中一位僧人說,“方丈是方丈,我們是僧人,隻做自己的修行。”

寺外,改革並不全然清晰。登封市民族宗教事務局工作人員在麵對時代周報記者提問時表示,將會逐步推進整治,讓少林寺回歸清淨。

登封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工作人員則說,少林寺如今的變化(改革),對於登封來說不會影響太大,景區都正常開放,二者也隸屬不同部門管轄。

“僧人歸僧人,景區是景區。”上述工作人員說。



在通道入口圍觀表演的觀眾

話落到現實裏確實如此。

哪怕寺院內部在做整改,景區裏武僧表演依舊一天六場,從未間斷,兩層看台座無虛席,連通道處也擠滿了看客與他們手機鏡頭。

在麵對時代周報記者關於“少林風波是否會影響他們演出”,隊伍中的一名武僧說,他和武僧隊伍並不屬於少林寺,而屬於少林武術館。但隨後,對話被誌願者打斷。



少林景區內的“武僧”表演

實際上,這些表演與少林寺早已分屬不同體係,無論少林寺如何改革,現實存在的也不會輕易消失。

未來的少林寺,不會成為第二個白馬寺。印樂要做的,是在少林寺的“武”和白馬寺的“靜”之間,找到一條長久的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