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失蹤2小時才報警,北京男童為何死於雲南大理?

失蹤2小時才報警,北京男童為何死於雲南大理?

文章來源: 中國新聞周刊 於 2025-08-20 19:03:42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2025年8月9日,一名來自北京的8歲自閉症男孩在大理蒼山參加“獨立營”時走失。經過幾日搜救,8月13日,救援人員在大理鎮清碧溪北側山澗發現該男孩屍體。大理官方發布聲明稱,排除外力損傷致死,初步排除刑事案件可能。

經《中國新聞周刊》確認,該男童參加的獨立營有特殊性,該活動由一家名為“明日之光”的機構組織,該組織主要針對自閉症兒童進行日常照料和訓練,從去年年中開始運營。然而,據媒體公開報道,該運營公司成立於2025年1月,注冊經營範圍為家政服務。

暑假是大理研學高峰期,該事件引發了社會對兒童戶外活動安全及研學機構資質的廣泛關注。有研學從業者透露,受此次事件影響,短短一周時間,已有十多位家長申請退費,明確表示不想讓孩子參加大理的研學活動。

大理,因兼具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民族文化,成為開展研學活動的理想目的地。近年來,這個被城市中產家庭視為“新教育試驗田”的地方,研學呈現爆發式發展態勢。然而,隱患越來越無法被忽視。一位接近大理官方的人士表示,上述機構屬於“新生事物”,涉及教育、文旅、家政多個交叉領域,在管理和監管上存在難點。

失蹤2小時才報警,北京男童為何死於雲南大理?

AI插畫/adan

貼近大自然,每月學費過萬

從2024年7月開始,林寧就帶著孩子來到“書院”。林寧的孩子剛滿6歲,成為“書院”第一批接收的孩子。第一批孩子一共有6個,年齡相仿,大多從兩三歲起確診自閉症。

林寧提到,“書院”是家長們的稱呼,該機構名字是“明日之光”。最初的運營者是一名自閉症兒童的父親,當時這位運營者告知家長,“書院”的前期投入由自己承擔,後期運營費用由家長們共擔。不過,“書院”剛剛運營一個月,資金鏈就出現斷裂。

他回憶,當時這位運營者欠了老師、做飯的阿姨共十多萬元工資。後續的負責人“天叔”,提出了“明日之光個案定製”課程,還帶來了資金。林寧提到,這部分資金都是由“天叔”的朋友通過社會捐贈方式籌集的。林寧曾經幫助該機構義務記賬,較為清楚該機構的運營情況。

“天叔”同樣是一名自閉症兒童的父親,他稱自己曾經“迷茫又迷信”,最終靠家庭的努力讓孩子好轉。“天叔”的個人公眾號中詳細介紹了他對自閉症兒童的治療理念和課程規劃:“在自閉症這個看似牢不可破的城堡下鑿出一個洞,力所能及地幫助他人”,因此,“越是小齡階段,越要堅決果斷”。

此次遇難男童王一凱的父親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起初,在小紅書上關注到“天叔”對自閉症兒童的治療理念。今年5月,他陪孩子來到大理,在“明日之光”試聽了課程後,就決定讓孩子的姥姥和姥爺帶著孩子駐紮在這裏,陪孩子參營,一般是白天送到機構,晚上接回住處。

“在大理的兩個月,孩子適應情況還不錯。”王一凱父親提到,這是孩子第一次離開北京治療,此前曾帶孩子嚐試多家機構,取得一定效果,但是孩子的發展到了一個瓶頸期,看到“天叔”關於“自然療愈”的理念,並且孩子喜歡大自然,喜歡有山有水的地方,想要通過環境的改變讓孩子進步。

然而,此次孩子走失就是在戶外活動中。“天叔”在其個人公眾號中,介紹了主要課程體係,由自然戶外、生活社交與室內課程組成,其中“自然戶外”就是指在大理自然環境下的戶外運動路線,老師以專業體育老師和退伍軍人為主,並明確提到,為了保障安全,老師配比“1:1”。

在公開報道中,男孩走失當天上午,參加爬山活動的共有7名兒童,年齡為6—8歲,同行老師有4人。王一凱父親也向《中國新聞周刊》確認了該消息,由4名日常照料孩子的老師帶著孩子們爬山。他了解到,當天爬山線路與往常有所不同,日常爬山路線大約為2100米,當天卻改為2400米。

“孩子最後一次在隊伍照片中出現是在當天上午9點50分左右,直到11點左右老師發現孩子不見了,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麽事目前也不清楚,4名老師並不知曉孩子準確的走失時間和地點。”在孩子走失後,該機構在當天下午1點43分才報警以及通知家長。



(視頻截圖)“明日之光”的宣傳海報、遇難的男孩

王一凱父親提到,最開始試課時,一般都是n+2(孩子的數量會比老師多出2個)的師資配比,但孩子出事當天沒有達到這個比例。林寧的孩子此前在該機構上課時,一般都是上午參加戶外活動,活動一般以爬山為主,有時還會到洱海邊活動。“一般師資配比都是4—5個老師,帶6—8個孩子。”

“為了節省開支,上午戶外活動沒辦法做到1比1 的師資配比,隻有下午在室內開展藝術、閱讀等課程時才能做到。”林寧提到,該機構共有20名左右的老師,每個月工資在4000元左右,教師工資是該機構的主要開支。他表示,每個月孩子的費用是13000元左右。然而,“機構每個月都要虧損幾萬元,運營壓力很大”。

同樣在大理創辦自閉症兒童服務機構的葛南曾考慮過與“天叔”合作,但因理念有差別,最終分道揚鑣。他的機構每月向每個孩子收費5000元,服務方式是每天在洱海邊指導家長帶孩子活動,比如爬山、騎車等。

葛南試圖改善的核心問題是“親子關係”,讓家長陪著孩子來到大理,食宿自理,通過改善戶外活動,增進親子關係,讓孩子進步。“有家長來大理跟我一起訓練孩子,一周就掌握了精髓,這種情況就不需要長期在大理待著。”

“自然療愈”遍地開花

“大理的山水很美,但是怎麽利用,讓自閉症兒童有所進步,需要大家一起探索。”葛南提道。

在“明日之光”的宣傳海報中,引用的宣傳語是“破壁大理、明日之光”,海報的背景則是一片綠野青山。實際上,大部分家長不遠千裏,來到大理,就是想讓孩子生活在更好的自然環境中。

大理的研學熱,並非這一兩年發展起來的。源頭在於十年前甚至更早,深植於一群尋求“另一種可能”的家長們的教育探索中。

“其實,最早家長們都是做創新教育的,以開幼兒園和學校為主,並不是做研學。”蔣瑞回憶道。她與許多早期投身大理創新教育的家長一樣,最初的動力源於自己孩子的需求。為了逃離大城市日益激烈的“雞娃內卷”,他們來到大理,希望為孩子尋找一個更貼近自然、更尊重個性的成長環境。

這些早期教育機構,大多規模很小,帶著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它們更像一個社群,而非商業公司,教育理念遠重於商業盈利。王芳是最早一批在大理創辦特殊兒童服務機構的家長,她表示,最初也是因為找不到能接納孩子的學校,才“無奈”來到大理創辦機構。這些“先行者”,試圖培育大理這塊“新教育試驗田”,因此也吸引著越來越多懷揣相似教育理念的家庭。

教育形式的改變發生在2021年前後,研學的形式越來越熱門。蔣瑞觀察到,新冠疫情阻斷了許多家庭的出境計劃,家長的目光轉向國內,而大理憑借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早已營造出的創新教育氛圍,承接住了這波巨大的需求。

“2021年,我們第一次做夏令營,意外走紅。”這股熱潮之下,大理的研學市場呈現爆發式增長。首先是從業者數量激增,“連民宿老板都能拉個團隊做研學”;其次是產品形態越來越豐富,從傳統的幼兒園和小學教育,迅速演變為五花八門的“研學營”“夏令營”。

當下研學細分種類越來越多,戶外類、曆史類、非遺類等層出不窮。如何定義研學?兒童研學機構創始人高莉解釋,一般以某個活動主題為出發點,帶著知識點開展有深度的玩樂。“這與傳統的戶外活動不同,不是純玩,在玩的過程中,要給兒童講解知識點,延展性很強。”

“現在遍地開花的結果,其實是這麽多年來,從各所創新教育學校出來單幹的人共同塑造了這個市場。”蔣瑞說。大理獨特的自然與人文資源,為這些研學營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素材,尤其是蒼山洱海,幾乎成了所有自然教育和戶外探索類研學營的“標配”。

在這股熱潮中,一個特殊的群體——特殊兒童家庭,也將希望的目光投向了大理。對於許多自閉症、多動症孩子的家長而言,大城市缺少自然環境,無法提供給孩子所需環境,大理似乎提供了一種完美的解決方案。

“自然療愈”的理念,聽起來就吸引人。高莉認識的家長,為了去大理參加一些森林雙語幼兒園的活動,要排隊兩年搶名額,在她看來,“這是不可思議的”。

高莉對“自然療愈”的爆火並不認可。她認為,自然療愈,就是聽著高大上而已。“任何人在大自然麵前都會很舒暢,這和聽歌就開心是一個道理。”此外,她還指出,自然解壓主要針對的是正常孩子,“說白了就是帶孩子在戶外玩一玩”,自閉症兒童肯定不能隨便被丟到大自然的。

當然,“大自然對自閉症兒童肯定是有一定幫助的”。王芳通過多年從業的經驗發現,這些特殊兒童家庭的需求是真實且迫切的。然而,也正是這種迫切的希望,有時會讓他們在選擇機構時,忽視了背後潛藏的風險,甚至願意相信一些聽起來過於美好的承諾。

王一凱所在的機構,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獲得了家長們的信任。他的走失遇難,如同一道裂痕,撕開了這個“烏托邦”的美好想象。

戶外研學引發爭議

“天叔”一直試圖以自身經曆來影響家長。他的孩子已經十多歲,小時候被確認為自閉症兒童,經過他的培養,已經正常讀到六年級,並成為一名學霸。

林寧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對所有自閉症兒童的父母來說,十分具有說服力。因為大部分自閉症兒童自小缺乏自理能力,在六七歲時連吃飯穿衣、日常活動都有不小的困難,家長們都迫切想要改善孩子的情況。

林寧介紹,對自閉症兒童來說,日常的跳繩、拍球等戶外運動都有困難。爬山對孩子來說難度相對小,並且能夠鍛煉孩子的能力,“在爬山的過程中,孩子可能遇到樹枝擋路等情況,通過解決這些‘難題’來動手動腦”。

他提到,蒼山這條路線對於機構來說非常熟悉,沒聽說出現過什麽問題。但是這次事件後,他給孩子選擇機構將會把安全作為第一考慮因素。

“為了緩解入不敷出的情況,這家機構已經在籌備新的項目了,是研學方向的。”林寧透露,“明日之光”負責人一直在想辦法解決機構運營困境,“沒想到出了這個事”。

蔣瑞創辦的研學機構最開始運營時,曾經接收過一名特殊兒童,當時蔣瑞要求該兒童的家長全程跟營,並且配備了“影子老師(一對一服務兒童的老師)”。不過事後她發現,照顧這樣一名兒童是非常消耗人力的事情,並且孩子也很難融入群體中,最讓她擔心的還是安全問題。“孩子意識不到危險,這對我們來說也很難處理。”

“我們基本上沒有太多室內課程,都是戶外活動。”蔣瑞還提到,幾年的課程開發經驗讓他們提供的產品越來越多樣,還開展了專業的探險活動。在探險教育係列中,由國內頭部的探險家親自帶領孩子探險,比如探洞,一般6—10歲的孩子可以參與。然而,蔣瑞發現,這種活動一般都是老生參加,新生不太會參加,“因為聽上去比較嚇人”。

蔣瑞解釋,探險和冒險是不一樣的。“我們傳達給孩子和家長的理念是,我們不是冒險,冒險是沒有任何準備和基礎的行為,這是不被允許的。但我們做好所有準備是可以進行探險的,去年為給老師申請探險培訓證書,就花了十多萬元對老師進行培訓。”

“冒險是對生命的不尊重。”雲南研學實踐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武誌斌長期關注研學行業,他向《中國新聞周刊》表達了對行業的擔憂。“這個行業涉及未成年人,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護,安全是重中之重,然而現在風險顯而易見。”

他強調,大理研學的獨特性,有可能會放大這種風險。“很多新大理人來到大理後,有可能造就更複雜的業態。”以自閉症兒童的“自然療愈”為例,從廣義上可以歸為研學,但不少從業者並不同意,認為這不嚴謹。爭議背後,往往意味著不同形式的服務有相似之處。

蔣瑞運營的研學機構在當地有一定的知名度,暑假在大理會有不間斷的幾期研學營。受此次大理走失男孩事件的影響,已經感受到了家長的恐慌情緒,他透露:“最近有十多名家長選擇退費,似乎要把戶外研學‘一刀切’否定一樣。”

此次事件還暴露出研學市場的種種監管問題。多位行業人士對《中國新聞周刊》提到,近日,大理官方部門加大管理力度,排除安全隱患和風險,並告知機構減少戶外活動。

監管“盲區”

在研學行業,這次事件引發了很大的爭議。研學營,這個橫跨教育、文旅、托管甚至康複領域的“跨界產物”,陷入了“誰都能管,誰都管不了”的尷尬境地。

“研學這個事情,要界定它到底是校外培訓機構,還是旅行社的旅遊業務,抑或是家政服務和托管服務。”上述接近大理官方的人士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一語道出了監管的核心難題。

監管的模糊,直接導致了行業的準入門檻極低。媒體調查發現,許多研學機構並未取得旅行社資質,而是通過掛靠的方式運營,更有甚者,例如此次涉事的機構,其工商注冊主體竟是“家政公司”。

蔣瑞透露,辦旅行社資質需要繳納20萬元押金,並且很長時間內無法返還,不少從業者就是為了規避這一點選擇掛靠。低門檻意味著從業人員的資質良莠不齊,許多帶隊老師缺乏專業的戶外探險、緊急救護等關鍵技能。

在國際規定中,如果要帶特殊兒童進行戶外活動,老師與學生的配比至少應為1:1,且必須有嚴格的流程和預案。很顯然,很多機構遠未達到這個標準。這樣一來,市場就會變形:課程設計天馬行空,安全保障卻漏洞百出,最終導致風險如影隨形。

在大理,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甚至當下擁有較好自然稟賦的旅遊勝地都有可能出現這種情況。武誌斌提到,研學主要是文旅+教育的跨界業態,不過文旅和教育具有不同屬性,教育是社會公共服務產品,更強調公益性,在法律層麵監管更嚴格。文旅是屬於市場化的產業,更強調收益,有市場需求,就會有人來滿足。

“我們稱上述交易為‘意思自治’,買家和賣家往往是一個願意買一個願意賣。特別是這種特殊兒童的服務,看似建立在更強的信任紐帶之上,但是一發生問題就會發現目前相關法律法規尚不完善。”武誌斌分析。

近年來,國家層麵已注意到研學行業的亂象,並開始推動從“並軌”管理向“雙軌”管理的轉變。今年5月,文化和旅遊部發布三項研學旅遊行業標準,武誌斌指出,這意味著教育部門和文旅部門將“各歸其位”,前者負責校內實踐教育的公益屬性,後者則主導研學旅遊的市場化發展。

然而,對於大理這樣存量巨大、形態多樣的市場,新規如何落地,新興事物如何界定,仍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一個推薦性的行業標準,距離成為具有強製約束力的法律法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幾位受訪者看來,此次事件或許能夠倒逼所有相關方停下腳步,重新審視行業的初心與底線。當專業精神成為從業者的共識,當家長的選擇回歸理性與審慎,“教育的理想”可能才會行穩致遠。

高莉建議,家長想讓孩子參與獨立營,一定要充分審查學校和老師的資質,仔細了解每天的活動表,最好要進行實地考察。“特殊兒童需要專業人士看管照顧,特別小的孩子不建議交由資質不明的機構照顧,家長必須親自參與。一旦遇到不專業的團隊和不負責的機構,就有可能發生安全事故。”

查看評論(7)

24小時熱點排行

震動學界!前眾議員:讓哈佛的中國留學生回家
很遺憾,中產家庭支撐孩子留學的時代已經結束
華男天天謊報包裹丟失 靠這招賺上百萬 被判9個月
曆史性一幕,特朗普對風車宣戰了
失蹤2小時才報警,北京男童為何死於雲南大理?

24小時討論排行

華人數學家張益唐談回國原因:美國政治氛圍太差
入境時無人機被扣 中國遊客"腦子一熱"簽證作廢 全家遣返
“眯眯眼”又辱華 瑞媒:“中國人民的感情”為何老受傷?
中國留學生患癌 起訴密歇根州立大學索賠1億美元
弗蘭克法官走了,但他留下了法律最溫柔的一麵
習近平為何發起大清洗?毛澤東和斯大林也許能提供答案
梁文道遭封殺 節目下架 社媒帳號被封 疑涉敏感話題
美版iPhone“印度造”:蘋果首次將iPhone全係轉移印度
廣州在住宅區噴劇毒農藥,是滅人還是滅蚊?
習近平強力推進超級水電站對中國和印度意味著什麽
美國8寶媽到威尼斯旅遊被偷 親手怒抓3少女扒手…
印度稱未承認“台灣是中國一部分” 重申台印關係不變
紐約時報:特朗普關稅迫使美國企業進入"求生模式"
烏克蘭和平關鍵?傳建“兩韓式緩衝區”不完美但務實
美國海軍水兵向中國出售機密,被判間諜罪
華人家庭周末出遊遇劫難 探親老人一死一傷 兒子失蹤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失蹤2小時才報警,北京男童為何死於雲南大理?

中國新聞周刊 2025-08-20 19:03:42

2025年8月9日,一名來自北京的8歲自閉症男孩在大理蒼山參加“獨立營”時走失。經過幾日搜救,8月13日,救援人員在大理鎮清碧溪北側山澗發現該男孩屍體。大理官方發布聲明稱,排除外力損傷致死,初步排除刑事案件可能。

經《中國新聞周刊》確認,該男童參加的獨立營有特殊性,該活動由一家名為“明日之光”的機構組織,該組織主要針對自閉症兒童進行日常照料和訓練,從去年年中開始運營。然而,據媒體公開報道,該運營公司成立於2025年1月,注冊經營範圍為家政服務。

暑假是大理研學高峰期,該事件引發了社會對兒童戶外活動安全及研學機構資質的廣泛關注。有研學從業者透露,受此次事件影響,短短一周時間,已有十多位家長申請退費,明確表示不想讓孩子參加大理的研學活動。

大理,因兼具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民族文化,成為開展研學活動的理想目的地。近年來,這個被城市中產家庭視為“新教育試驗田”的地方,研學呈現爆發式發展態勢。然而,隱患越來越無法被忽視。一位接近大理官方的人士表示,上述機構屬於“新生事物”,涉及教育、文旅、家政多個交叉領域,在管理和監管上存在難點。

失蹤2小時才報警,北京男童為何死於雲南大理?

AI插畫/adan

貼近大自然,每月學費過萬

從2024年7月開始,林寧就帶著孩子來到“書院”。林寧的孩子剛滿6歲,成為“書院”第一批接收的孩子。第一批孩子一共有6個,年齡相仿,大多從兩三歲起確診自閉症。

林寧提到,“書院”是家長們的稱呼,該機構名字是“明日之光”。最初的運營者是一名自閉症兒童的父親,當時這位運營者告知家長,“書院”的前期投入由自己承擔,後期運營費用由家長們共擔。不過,“書院”剛剛運營一個月,資金鏈就出現斷裂。

他回憶,當時這位運營者欠了老師、做飯的阿姨共十多萬元工資。後續的負責人“天叔”,提出了“明日之光個案定製”課程,還帶來了資金。林寧提到,這部分資金都是由“天叔”的朋友通過社會捐贈方式籌集的。林寧曾經幫助該機構義務記賬,較為清楚該機構的運營情況。

“天叔”同樣是一名自閉症兒童的父親,他稱自己曾經“迷茫又迷信”,最終靠家庭的努力讓孩子好轉。“天叔”的個人公眾號中詳細介紹了他對自閉症兒童的治療理念和課程規劃:“在自閉症這個看似牢不可破的城堡下鑿出一個洞,力所能及地幫助他人”,因此,“越是小齡階段,越要堅決果斷”。

此次遇難男童王一凱的父親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起初,在小紅書上關注到“天叔”對自閉症兒童的治療理念。今年5月,他陪孩子來到大理,在“明日之光”試聽了課程後,就決定讓孩子的姥姥和姥爺帶著孩子駐紮在這裏,陪孩子參營,一般是白天送到機構,晚上接回住處。

“在大理的兩個月,孩子適應情況還不錯。”王一凱父親提到,這是孩子第一次離開北京治療,此前曾帶孩子嚐試多家機構,取得一定效果,但是孩子的發展到了一個瓶頸期,看到“天叔”關於“自然療愈”的理念,並且孩子喜歡大自然,喜歡有山有水的地方,想要通過環境的改變讓孩子進步。

然而,此次孩子走失就是在戶外活動中。“天叔”在其個人公眾號中,介紹了主要課程體係,由自然戶外、生活社交與室內課程組成,其中“自然戶外”就是指在大理自然環境下的戶外運動路線,老師以專業體育老師和退伍軍人為主,並明確提到,為了保障安全,老師配比“1:1”。

在公開報道中,男孩走失當天上午,參加爬山活動的共有7名兒童,年齡為6—8歲,同行老師有4人。王一凱父親也向《中國新聞周刊》確認了該消息,由4名日常照料孩子的老師帶著孩子們爬山。他了解到,當天爬山線路與往常有所不同,日常爬山路線大約為2100米,當天卻改為2400米。

“孩子最後一次在隊伍照片中出現是在當天上午9點50分左右,直到11點左右老師發現孩子不見了,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麽事目前也不清楚,4名老師並不知曉孩子準確的走失時間和地點。”在孩子走失後,該機構在當天下午1點43分才報警以及通知家長。



(視頻截圖)“明日之光”的宣傳海報、遇難的男孩

王一凱父親提到,最開始試課時,一般都是n+2(孩子的數量會比老師多出2個)的師資配比,但孩子出事當天沒有達到這個比例。林寧的孩子此前在該機構上課時,一般都是上午參加戶外活動,活動一般以爬山為主,有時還會到洱海邊活動。“一般師資配比都是4—5個老師,帶6—8個孩子。”

“為了節省開支,上午戶外活動沒辦法做到1比1 的師資配比,隻有下午在室內開展藝術、閱讀等課程時才能做到。”林寧提到,該機構共有20名左右的老師,每個月工資在4000元左右,教師工資是該機構的主要開支。他表示,每個月孩子的費用是13000元左右。然而,“機構每個月都要虧損幾萬元,運營壓力很大”。

同樣在大理創辦自閉症兒童服務機構的葛南曾考慮過與“天叔”合作,但因理念有差別,最終分道揚鑣。他的機構每月向每個孩子收費5000元,服務方式是每天在洱海邊指導家長帶孩子活動,比如爬山、騎車等。

葛南試圖改善的核心問題是“親子關係”,讓家長陪著孩子來到大理,食宿自理,通過改善戶外活動,增進親子關係,讓孩子進步。“有家長來大理跟我一起訓練孩子,一周就掌握了精髓,這種情況就不需要長期在大理待著。”

“自然療愈”遍地開花

“大理的山水很美,但是怎麽利用,讓自閉症兒童有所進步,需要大家一起探索。”葛南提道。

在“明日之光”的宣傳海報中,引用的宣傳語是“破壁大理、明日之光”,海報的背景則是一片綠野青山。實際上,大部分家長不遠千裏,來到大理,就是想讓孩子生活在更好的自然環境中。

大理的研學熱,並非這一兩年發展起來的。源頭在於十年前甚至更早,深植於一群尋求“另一種可能”的家長們的教育探索中。

“其實,最早家長們都是做創新教育的,以開幼兒園和學校為主,並不是做研學。”蔣瑞回憶道。她與許多早期投身大理創新教育的家長一樣,最初的動力源於自己孩子的需求。為了逃離大城市日益激烈的“雞娃內卷”,他們來到大理,希望為孩子尋找一個更貼近自然、更尊重個性的成長環境。

這些早期教育機構,大多規模很小,帶著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它們更像一個社群,而非商業公司,教育理念遠重於商業盈利。王芳是最早一批在大理創辦特殊兒童服務機構的家長,她表示,最初也是因為找不到能接納孩子的學校,才“無奈”來到大理創辦機構。這些“先行者”,試圖培育大理這塊“新教育試驗田”,因此也吸引著越來越多懷揣相似教育理念的家庭。

教育形式的改變發生在2021年前後,研學的形式越來越熱門。蔣瑞觀察到,新冠疫情阻斷了許多家庭的出境計劃,家長的目光轉向國內,而大理憑借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早已營造出的創新教育氛圍,承接住了這波巨大的需求。

“2021年,我們第一次做夏令營,意外走紅。”這股熱潮之下,大理的研學市場呈現爆發式增長。首先是從業者數量激增,“連民宿老板都能拉個團隊做研學”;其次是產品形態越來越豐富,從傳統的幼兒園和小學教育,迅速演變為五花八門的“研學營”“夏令營”。

當下研學細分種類越來越多,戶外類、曆史類、非遺類等層出不窮。如何定義研學?兒童研學機構創始人高莉解釋,一般以某個活動主題為出發點,帶著知識點開展有深度的玩樂。“這與傳統的戶外活動不同,不是純玩,在玩的過程中,要給兒童講解知識點,延展性很強。”

“現在遍地開花的結果,其實是這麽多年來,從各所創新教育學校出來單幹的人共同塑造了這個市場。”蔣瑞說。大理獨特的自然與人文資源,為這些研學營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素材,尤其是蒼山洱海,幾乎成了所有自然教育和戶外探索類研學營的“標配”。

在這股熱潮中,一個特殊的群體——特殊兒童家庭,也將希望的目光投向了大理。對於許多自閉症、多動症孩子的家長而言,大城市缺少自然環境,無法提供給孩子所需環境,大理似乎提供了一種完美的解決方案。

“自然療愈”的理念,聽起來就吸引人。高莉認識的家長,為了去大理參加一些森林雙語幼兒園的活動,要排隊兩年搶名額,在她看來,“這是不可思議的”。

高莉對“自然療愈”的爆火並不認可。她認為,自然療愈,就是聽著高大上而已。“任何人在大自然麵前都會很舒暢,這和聽歌就開心是一個道理。”此外,她還指出,自然解壓主要針對的是正常孩子,“說白了就是帶孩子在戶外玩一玩”,自閉症兒童肯定不能隨便被丟到大自然的。

當然,“大自然對自閉症兒童肯定是有一定幫助的”。王芳通過多年從業的經驗發現,這些特殊兒童家庭的需求是真實且迫切的。然而,也正是這種迫切的希望,有時會讓他們在選擇機構時,忽視了背後潛藏的風險,甚至願意相信一些聽起來過於美好的承諾。

王一凱所在的機構,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獲得了家長們的信任。他的走失遇難,如同一道裂痕,撕開了這個“烏托邦”的美好想象。

戶外研學引發爭議

“天叔”一直試圖以自身經曆來影響家長。他的孩子已經十多歲,小時候被確認為自閉症兒童,經過他的培養,已經正常讀到六年級,並成為一名學霸。

林寧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對所有自閉症兒童的父母來說,十分具有說服力。因為大部分自閉症兒童自小缺乏自理能力,在六七歲時連吃飯穿衣、日常活動都有不小的困難,家長們都迫切想要改善孩子的情況。

林寧介紹,對自閉症兒童來說,日常的跳繩、拍球等戶外運動都有困難。爬山對孩子來說難度相對小,並且能夠鍛煉孩子的能力,“在爬山的過程中,孩子可能遇到樹枝擋路等情況,通過解決這些‘難題’來動手動腦”。

他提到,蒼山這條路線對於機構來說非常熟悉,沒聽說出現過什麽問題。但是這次事件後,他給孩子選擇機構將會把安全作為第一考慮因素。

“為了緩解入不敷出的情況,這家機構已經在籌備新的項目了,是研學方向的。”林寧透露,“明日之光”負責人一直在想辦法解決機構運營困境,“沒想到出了這個事”。

蔣瑞創辦的研學機構最開始運營時,曾經接收過一名特殊兒童,當時蔣瑞要求該兒童的家長全程跟營,並且配備了“影子老師(一對一服務兒童的老師)”。不過事後她發現,照顧這樣一名兒童是非常消耗人力的事情,並且孩子也很難融入群體中,最讓她擔心的還是安全問題。“孩子意識不到危險,這對我們來說也很難處理。”

“我們基本上沒有太多室內課程,都是戶外活動。”蔣瑞還提到,幾年的課程開發經驗讓他們提供的產品越來越多樣,還開展了專業的探險活動。在探險教育係列中,由國內頭部的探險家親自帶領孩子探險,比如探洞,一般6—10歲的孩子可以參與。然而,蔣瑞發現,這種活動一般都是老生參加,新生不太會參加,“因為聽上去比較嚇人”。

蔣瑞解釋,探險和冒險是不一樣的。“我們傳達給孩子和家長的理念是,我們不是冒險,冒險是沒有任何準備和基礎的行為,這是不被允許的。但我們做好所有準備是可以進行探險的,去年為給老師申請探險培訓證書,就花了十多萬元對老師進行培訓。”

“冒險是對生命的不尊重。”雲南研學實踐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武誌斌長期關注研學行業,他向《中國新聞周刊》表達了對行業的擔憂。“這個行業涉及未成年人,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護,安全是重中之重,然而現在風險顯而易見。”

他強調,大理研學的獨特性,有可能會放大這種風險。“很多新大理人來到大理後,有可能造就更複雜的業態。”以自閉症兒童的“自然療愈”為例,從廣義上可以歸為研學,但不少從業者並不同意,認為這不嚴謹。爭議背後,往往意味著不同形式的服務有相似之處。

蔣瑞運營的研學機構在當地有一定的知名度,暑假在大理會有不間斷的幾期研學營。受此次大理走失男孩事件的影響,已經感受到了家長的恐慌情緒,他透露:“最近有十多名家長選擇退費,似乎要把戶外研學‘一刀切’否定一樣。”

此次事件還暴露出研學市場的種種監管問題。多位行業人士對《中國新聞周刊》提到,近日,大理官方部門加大管理力度,排除安全隱患和風險,並告知機構減少戶外活動。

監管“盲區”

在研學行業,這次事件引發了很大的爭議。研學營,這個橫跨教育、文旅、托管甚至康複領域的“跨界產物”,陷入了“誰都能管,誰都管不了”的尷尬境地。

“研學這個事情,要界定它到底是校外培訓機構,還是旅行社的旅遊業務,抑或是家政服務和托管服務。”上述接近大理官方的人士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一語道出了監管的核心難題。

監管的模糊,直接導致了行業的準入門檻極低。媒體調查發現,許多研學機構並未取得旅行社資質,而是通過掛靠的方式運營,更有甚者,例如此次涉事的機構,其工商注冊主體竟是“家政公司”。

蔣瑞透露,辦旅行社資質需要繳納20萬元押金,並且很長時間內無法返還,不少從業者就是為了規避這一點選擇掛靠。低門檻意味著從業人員的資質良莠不齊,許多帶隊老師缺乏專業的戶外探險、緊急救護等關鍵技能。

在國際規定中,如果要帶特殊兒童進行戶外活動,老師與學生的配比至少應為1:1,且必須有嚴格的流程和預案。很顯然,很多機構遠未達到這個標準。這樣一來,市場就會變形:課程設計天馬行空,安全保障卻漏洞百出,最終導致風險如影隨形。

在大理,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甚至當下擁有較好自然稟賦的旅遊勝地都有可能出現這種情況。武誌斌提到,研學主要是文旅+教育的跨界業態,不過文旅和教育具有不同屬性,教育是社會公共服務產品,更強調公益性,在法律層麵監管更嚴格。文旅是屬於市場化的產業,更強調收益,有市場需求,就會有人來滿足。

“我們稱上述交易為‘意思自治’,買家和賣家往往是一個願意買一個願意賣。特別是這種特殊兒童的服務,看似建立在更強的信任紐帶之上,但是一發生問題就會發現目前相關法律法規尚不完善。”武誌斌分析。

近年來,國家層麵已注意到研學行業的亂象,並開始推動從“並軌”管理向“雙軌”管理的轉變。今年5月,文化和旅遊部發布三項研學旅遊行業標準,武誌斌指出,這意味著教育部門和文旅部門將“各歸其位”,前者負責校內實踐教育的公益屬性,後者則主導研學旅遊的市場化發展。

然而,對於大理這樣存量巨大、形態多樣的市場,新規如何落地,新興事物如何界定,仍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一個推薦性的行業標準,距離成為具有強製約束力的法律法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幾位受訪者看來,此次事件或許能夠倒逼所有相關方停下腳步,重新審視行業的初心與底線。當專業精神成為從業者的共識,當家長的選擇回歸理性與審慎,“教育的理想”可能才會行穩致遠。

高莉建議,家長想讓孩子參與獨立營,一定要充分審查學校和老師的資質,仔細了解每天的活動表,最好要進行實地考察。“特殊兒童需要專業人士看管照顧,特別小的孩子不建議交由資質不明的機構照顧,家長必須親自參與。一旦遇到不專業的團隊和不負責的機構,就有可能發生安全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