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總統川普、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與歐洲領袖在華盛頓討論時,“韓國式緩衝區”構想重回核心,即由國際軍事力量駐守以保障邊境安全。(示意圖:shutterstock/達誌)
烏克蘭談判的焦點已不再隻是停止戰爭,而是如何防止戰爭再次爆發。美國因此推動具體而非象徵性的安全保障,以嚇阻莫斯科再度入侵。據歐盟消息人士指出,美國總統川普、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與歐洲領袖在華盛頓討論時,“韓國式緩衝區”構想重回核心,即由國際軍事力量駐守以保障邊境安全。
法國網媒Worldcrunch報導指出,這並非僅是理論設想,因倫敦與巴黎已表達願意派遣部隊進駐烏克蘭西部,但若缺乏美國直接或間接支持,此安排將欠缺可信度,而其根本問題在於烏克蘭並非北約成員,無法依靠《北約條約》第五條的自動防禦。
因此出現一個多邊協議構想,提供相當於北約的保護,但以更具彈性的架構減少對克宮的挑釁。在此框架下,美國將扮演雙重角色:軍事後勤上提供戰略運輸、境外待命戰機與歐洲可操作的防空係統;科技上則開放關鍵工具,其中Palantir公司尤為重要。
這家美國公司專精於數據分析與人工智能,能結合衛星影像、無人機監控與情報,預測敵軍行動、優化補給鏈並即時協調部隊。美國早已利用此技術協助烏克蘭,若條件成熟,也可能提供歐洲部隊使用。如此一來,緩衝區不僅有軍事守護,還能透過數位監控與預測係統,確保地麵優勢。
外交人士指出,可類比朝鮮半島的武裝停戰與國際駐軍模式,但差異明顯。此計劃不會設永久美軍基地,而是混合安排:歐洲駐軍、美國技術支援。這樣既能部分減輕俄羅斯對北約擴張的反彈,也能減少地麵兵力需求。
然而歐盟內部辯論仍激烈。北約秘書長呂特稱川普的態度是“轉折點”,但德國、意大利要求釐清指揮鏈、任務範圍與時程,憂心陷入無限期承諾。法國、英國與波羅的海國家則主張迅速果斷,認為若缺乏可見的嚇阻力量,協議將過於脆弱。
美國的務實路線是有限直接承諾,卻能憑藉歐洲無法擁有的技術倍增盟友戰力。美國特使魏科夫強調,保障將透過多邊協議實現,結合歐洲部隊、美國嚇阻力與先進數位框架。
對基輔而言,這代表真正保護;對華盛頓而言,能維持歐洲秩序而不製造分裂;對歐洲而言,則是展現團結與軍事能力的機會。談判雖未定案,但已有共識:在歐洲最脆弱邊界上,若缺乏堅實保障、整合人力與數據的係統,以及與莫斯科的協議,就不可能有長久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