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像朝著全球經濟的車輪上扔沙子,隻會讓每個人都變得更糟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席經濟學家皮埃爾-奧利維耶·古蘭沙說。
7月31日晚,美國總統特朗普大筆一揮,簽署行政令,將所謂“對等關稅”全麵推向新階段。這份關稅清單於8月7日零時正式生效。
在這份清單中,加拿大、巴西等國遭遇稅率飆升的“重擊”。加拿大因經貿爭端、數字服務稅以及在巴勒斯坦問題上的立場,成為美方打擊對象;巴西則公開指責美方此舉是出於政治動機。而美國盟友也未能幸免,日本、歐盟雖通過讓渡部分利益換取了相對較低的稅率,但相關協議卻在內部引發一係列負麵輿論。
特朗普上任剛滿200天,美國再度將自己置於關稅的曆史高位,而最終為此買單的卻是本土企業與消費者。最新民調顯示,特朗普的支持率已降至40%,創下其第二任期以來的新低。有國際問題專家向南都N視頻記者指出,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延續了他一貫的商人作風——“漫天要價,坐地還錢”。
7月30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白宮拍攝的美國總統特朗普。新華社發
200天成績不盡人意
“如果說他的前100天是曆史性的,那麽他的第二個100天也同樣令人印象深刻。”當地時間8月7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執政滿200天之際,美國白宮發文為其慶祝。
然而,近期的民調結果卻顯得不盡人意。當地時間7月29日,路透社和益普索民調顯示,特朗普的支持率下降一個百分點至40%,為其第二任期內新低。報道稱,美國民眾仍然對其處理經濟和移民政策的方式感到擔憂。
自今年特朗普重返白宮以來,美國政府頻繁揮舞關稅大棒,攪動著全球秩序的神經。
“不確定性更強,權力高度集中於總統個人,以及鮮明的實用主義。”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講師、太和智庫研究員陳征如此評價特朗普的對外政策特色。
陳征向南都記者表示,“雖然波動性很大,但是主基調底色是不變的,特朗普的外交政策走向的就是能為美國獲取多大的國家利益,不像建製派的精英原則性那麽強。”
交易員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工作。新華社發
4月初,特朗普政府宣布對所有進口商品征收10%基準關稅,並對貿易逆差國加征差異化“對等關稅”,隨後在談判中頻繁升級關稅。在多輪通過關稅威脅的方式,設置期限以啟動談判,推動雙邊或多邊協議達成的過程中,席卷全球的“關稅戰”牽動著國際秩序與經濟發展。
“讓競爭對手不知道他的底線到底在哪裏、底牌是什麽,通過反反複複的變動,拿到一些超過預期的利益,逼競爭對手讓步。”陳征向南都記者分析,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延續了他的商人作風——“漫天要價,坐地還錢”。
8月7日,特朗普就任滿200天之際,其貿易政策中的標誌性舉措——新一輪“對等關稅”政策也將全麵生效。
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稱,這意味著美國將實施自上世紀30年代《斯穆特-霍利關稅法》以來的最高關稅。當年,這部法案不僅反噬美國國內經濟,還攪亂了世界經濟、加劇大蕭條,被稱為“美國曆史上最糟糕法案”。
按照最新方案,多數國家及地區的關稅稅率將上調至15%,部分主要貿易夥伴因簽署協議換得較低稅率——英國、日本、韓國和歐盟承諾在美投資、開放市場,稅率降至10%至20%;墨西哥爭取到暫停升級關稅90天。
而對於那些在近期談判中未向美國作出足夠讓步、或被白宮認定存在貿易失衡的國家,清單上的數字顯得冷酷而直接:加拿大35%、巴西50%,敘利亞、老撾、緬甸超過40%。
這一刻,新的壁壘正在豎起。
關稅作為武器打壓他國
在特朗普政府最新一輪關稅政策中,加拿大和巴西的稅率尤其惹眼,也遭到了這兩國的強烈反對與抗議。
“美國希望加強對美洲國家的控製,北美地區是希望加強對加拿大的控製。而巴西是南美洲最大的國家,如果美國希望擴大其在西半球的影響力,把整個美洲地區劃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就需要加強對巴西的控製。”陳征告訴南都記者。
特朗普此前多次公開表示,加拿大應該成為美國的第51個州,並稱要用“經濟力量”實現。而在8月7日正式生效的行政令中,加拿大的商品關稅被大幅提高至35%,成為本輪政策中被征稅最重的國家之一。
5月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左二)在華盛頓白宮迎接到訪的加拿大總理卡尼。新華社發
事實上,美國與加拿大此前就關稅問題展開過多輪談判。
早在拜登執政時期,美加兩國政府就曾圍繞數字服務稅爭論不休。自特朗普開啟第二個總統任期後,加美關係更是因經貿爭端以及特朗普多次放出的“吞並加拿大”言論而陷入低穀。據媒體分析,美國從一開始就對加拿大的數字服務稅抱有敵意,因為它在很大程度上觸碰了美國科技巨頭的利益。最終,在美國的壓力之下,加拿大政府於6月底宣布取消該稅。
這次加拿大輸美商品關稅稅率大幅上調的決策,表麵以加拿大在芬太尼等毒品管控上存在漏洞為由,但更多信息表明其背後或許存在更複雜的政治動機。
當地時間7月30日,加拿大總理卡尼宣布,加拿大計劃在9月召開的第80屆聯合國大會上承認巴勒斯坦國。特朗普隨即在社交平台上發文稱:“加拿大剛剛宣布要支持巴勒斯坦國。這將讓我們很難與他們達成貿易協議。”此後不到24個小時,特朗普簽署了對加拿大加征關稅的行政令。
除了加拿大以外,此前巴西和美國也早就關稅問題進行過多輪對話,但顯然未有成效。
7月17日,巴西總統盧拉發表公開講話指出,巴西不接受美國總統特朗普利用關稅進行勒索,巴西社會各界將團結一致捍衛巴西主權。其表示,過去幾個月,巴西政府與美國政府展開多輪對話,卻收到一封“不可接受的勒索信”。
巴西政府官方賬號發布的“尊重巴西”圖文聲明。新華社發
此前,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公布致盧拉的信函,稱將自8月1日起對從巴西進口的商品征收50%關稅,同時要求巴西政府停止對前總統博索納羅的司法調查。
而在7月30日特朗普簽署行政令當晚,巴西總統府官網發表題為《巴西是一個主權和民主國家》的聲明。聲明提到,巴西政府認為,美國政府針對巴西出口產品所宣布的貿易措施,是以政治為理由的行為,毫無正當性可言。美國針對巴西的措施是出於政治動機的,是對巴西主權的侵犯,也損害了兩國之間一貫的曆史關係。
8月3日,巴西總統盧拉再次對特朗普政府強硬表態,稱“試圖利用政治問題,向我們征收關稅是不可接受的”。三天後,巴西外交部宣布,巴西政府已正式申請,就美國加征關稅一事在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機製下與美國進行磋商。
“現在特朗普對加拿大實行高關稅,就是意在打擊這兩個國家的經濟,造成這種輸入性的惡性的通貨膨脹,他以高關稅為手段和武器,去製造兩個國家輸入性的通貨膨脹以後,會動搖目前這兩個國家的執政黨地位。”陳征向南都記者表示。
昔日盟友麵臨嚴峻挑戰
作為美國的傳統盟友,日本和歐盟在本輪關稅政策中也未能獨善其身。為換取較低稅率,二者均承諾在美投資並開放市場。
據日本政府於當地時間8月7日發布的更新版2025財年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預期數據,從先前預期的1.2%下調至0.7%。其下調預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美國加征關稅的影響。
正在美國訪問的日本經濟再生大臣赤澤亮正於當地時間6日表示,美國方麵公布的8月7日開始征收關稅的官方公告與此前日美雙方達成的協議不一致,將使日本麵臨更高關稅,日本要求美方予以糾正。
在此之前,當地時間7月22日,美日貿易協議在第八輪談判後敲定。日本承諾向美投資5500億美元,並增加進口美國大米。特朗普在其社交平台宣稱,美國將獲得上述投資中的九成利潤。
7月23日,在日本東京街頭,一名工作人員分發報道美國與日本達成貿易協議的《讀賣新聞》特刊。新華社發
南都記者注意到,日本經濟再生大臣赤澤亮正在完成此輪談判後發文稱“我做到了,任務完成”,下方的高讚評論卻是日本網民的犀利質問:“把90%的利潤交給美國,這意味著什麽?請解釋一下。”
日本汽車業界認為,15%的關稅相較特朗普上台前的2.5%仍顯過高。日本汽車工業協會會長、日本五十鈴汽車公司董事長片山正則表示,希望日美政府繼續對話,進一步降低關稅。
歐盟同樣麵臨嚴峻挑戰。當地時間7月12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發表聲明稱,美方此舉將破壞跨大西洋供應鏈,損害雙方企業和消費者利益,並明確表示歐盟在必要時將采取反製措施。但聲明也稱,歐盟仍準備繼續努力與美國達成協議。
經過多輪激烈交鋒,美歐於當地時間7月27日在蘇格蘭達成框架性貿易協議。歐盟承諾未來三年向美購買7500億美元能源產品,追加6000億美元對美投資,並擴大在美的軍事裝備采購。
7月27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英國蘇格蘭舉行非正式會晤。新華社發
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主席貝恩德·朗格指出,美歐協議與特朗普政府以關稅“勒索”日本等國的做法如出一轍。他強調,這不是互利共贏的貿易合作,而是單方麵讓步,從整體來看並不利於歐洲本土就業和發展。
前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也認為,歐盟與美國達成的關稅協議“從政治角度來看,極為糟糕”,給外界傳遞出一種“歐洲軟弱、屈從於特朗普壓力”的信號。有分析認為,由於歐洲的防務安全數十年來嚴重依賴美國,歐盟不得不提供能夠取悅美方的貿易條款。
執行層麵的爭議令矛盾進一步凸顯。南都記者梳理發現,最新的關稅清單顯示,美國對日本的實際稅率仍高於協議約定。
據了解,美國即將生效的關稅公告與美日協議約定的“總稅率15%”不符,實際按“疊加稅率”征收,將使日本麵臨更高關稅。對此,日本首相石破茂表示,美方沒有落實此前達成的協議內容並“強烈要求美方立即采取措施修正總統行政令”。
目前,歐美相關正式條款仍在製定中,雙方尚未就何時就貿易協議達成聯合聲明達成共識。當地時間8月5日,歐盟委員會發言人奧洛夫·吉爾表示,歐盟決定暫停此前於上月24日通過決議的對美關稅反製措施,但另有歐盟高級官員表示,歐盟仍保留重啟該措施的選項。
關稅大棒重錘美國本土
“這就像朝著全球經濟的車輪上扔沙子,隻會讓每個人都變得更糟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席經濟學家皮埃爾-奧利維耶·古蘭沙表示。
從1930年到2025年,美國又一次將自己推到了高關稅的曆史高位。隻是這一次,買單的是美國本土的企業與消費者。
表麵上看,關稅的矛頭直指外國出口商,而第一波衝擊的“重錘”卻砸在了美國本土——企業利潤空間被大幅壓縮,市場信心遭受重創,部分企業不得不削減投資計劃、推遲招聘進程,消費者也終究難逃為這項政策“買單”的命運。
當地時間7月31日,美國多名民主黨籍參議員舉行新聞發布會,抨擊特朗普政府加征關稅和對貿易協議誇大其詞等做法。
美國國會參議院少數黨領袖、民主黨人查克·舒默發聲稱,美國企業需要確定性,但得到的是混亂和通脹,直指“特朗普的關稅貿易戰是針對美國人民的貿易戰”。他列舉數據揭露現實:皮革價格上漲40%,新鮮農產品漲價7%,汽車價格攀升12%,電腦和電子產品漲幅高達18%,普通美國家庭每年將因此多支出2400美元。
美國加州洛杉磯縣一家沃爾瑪超市拍攝的圖片顯示自哥斯達黎加進口的香蕉價格已經漲至每磅54美分。新華社發
同日,華盛頓州民主黨聯邦參議員瑪麗·坎特韋爾也尖銳指出,關稅收入實則直接取自民眾口袋,政府此舉涉嫌違憲竊取國會稅收征管權。參議院金融委員會主席羅恩·懷登亦表示,關稅的真正代價將在未來數月充分顯現。
學術界的測算同樣印證了這些擔憂。
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的經濟學主任厄尼·泰代斯基分析,1.8%的漲幅看似“微不足道”,但美聯儲設定的年通脹率目標是2%,這意味著“美國麵臨的通脹水平比原本預計的目標高出幾乎一倍”。泰代斯基還預測,部分受美關稅政策影響的商品不一定會立即或直接影響美國消費者,但其間接影響可能在多年後出現。
這種擔憂與更早之前的行業呼聲形成呼應——自4月初起,南都記者獨家連線美國服裝與鞋類協會、美國家具家居協會、美國全國婚紗零售商協會以及美國全國零售商聯合會等多家機構,他們紛紛表示對特朗普政府關稅政策的擔憂。
當時美國全國零售商聯合會方麵明確指出,“受關稅政策影響,小型零售商將被迫抬高價格,將這些額外成本轉嫁給本土客戶。”
近日,美國鞋具批發與零售公會總裁普利斯更是向公眾坦言,“商家也隻能撐這麽久了。”
隨著新的關稅清單全麵生效,賬單將以最直觀的方式,滲透到每一個美國家庭的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