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些帶著救死扶傷的願景進入醫學院的高考生們,最終留在了醫務崗位嗎?
2025年高考臨床醫學普遍降溫,在是否要學醫的討論中,醫生的待遇也是繞不開的話題。
同樣是有編製的工作,相對而言醫生壓力大,活更多,薪酬卻似乎形成了一 個怪圈,大家公認醫生的收入應該高,可社交平台上遍布醫生吐槽待遇低,而患者間都在交流該給醫生多少紅包。
近兩年,不時出現醫院降薪、醫療反腐的消息,讓一些家長和考生對學醫這個“越老越吃香”的專業猶豫了。
讓醫生拿到更多的陽光收入,無後顧之憂,是中國醫改的重頭戲之一。北京是第十個向全國介紹學習“三明醫改”經驗的省份,7月28日,北京天壇醫院院長王擁軍在國家衛健委新聞發布會上介紹, “醫院固定薪酬占比已經超過總薪酬的 50%,醫務人員收入保障更加穩定。”
經過高考的拚搏,帶著治病救人的願景走入醫學院,在邁入醫院工作若幹年後,這些醫務工作者如何看待自己的職業生涯?

初入道者:居不易
這是德國慕尼黑少有的一個陽光充足的午後,董木和一群人喝啤酒、聊天,當知道他是一名醫生時,大家給他一個眼神,“你這麽年輕,這麽棒!”
31歲的董木,一張娃娃臉帶著中國式謙遜,“別,在德國我還沒有行醫資質”,他語中有淡淡遺憾,在中國他是有行醫資質的,離開是因為工作“活累錢少”,醫院對醫生的索求過多,“讓你獻愛心加班時理直氣壯,並不關心你”。
以全省高考第103名的成績,董木帶著救死扶傷的豪情,奔赴萬裏進了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
從醫學生“變身”為醫生,一字之差, 董木熬過了七年本碩、二年規培。獨自在 陌生之城找規培單位,相當於一次找工作,好在規培醫師能拿到四五千元的月工資,還提供宿舍,雖然條件不好,但,大上海居不易。
在2017年走出校園時,一眼望去前途光明。董木恰遇上海一家三乙公立醫院擴招,他慶幸自己頗有幾分運氣,因為博士學位才是大醫院的敲門磚。
剛成為住院醫師的董木,基礎工資稅前5000多元;績效獎金,按工作量算,他是住院醫師,績效主要是按經手的入院病人、出院病人算工作量,職稱+工作量乘以一個係數,可以拿到月均7000元到1萬元。
當董木成為住院總醫師時,這是負責住院醫師日常工作管理和培訓的醫生,他除了日常工作還分管本科室台賬,發現科室的營收很大一部分要上交給醫院, 用於醫院建設。
醫生的職稱由低到高,為住院醫師、 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和主任醫師。工資結構都是三部分,基本工資、績效工資和津貼補貼。基本工資和職稱、崗位掛鉤,固定不變,績效工資就有賴於醫院和科室的收入。
董木的收入放在全中國並不低。《2021年度中國醫院薪酬調研報告》顯示, 2020年中國醫院員工初級、中級、副高和正高的年平均薪酬,分別為 14.3萬 元、 17.4萬元、21.8萬元和26.5萬元。其中,公立醫院整體薪酬水平較民營醫院高出約三成。
醫學界醫米調研的2024年度《中國醫院人力資源現狀調研報告》顯示,醫生群體內部收入差距仍然較大。在統計了 2009名醫生的年均收入、薪資構成與不同科室的職業滿意度,該報告發現,根據本次調研醫生填報的數據,一線城市三級醫院副高及以上職稱醫生平均每年的臨床工作收入為24.6萬元,為縣級市同級醫生的近2倍。
一線城市之外,收入更低。在東北省會城市的一家三甲醫院,新入職的醫生 隻有基本工資3000元。
董木所在的消化科,一共20人。2020年醫院給消化科的績效獎金總額是20萬元出頭,平均一個人有萬把塊;到2021年,每個月均總額隻有17萬多元;2022年中隻有15萬元,到董木離開的年底就 僅11萬元。
一位北京三甲醫院主任醫師挺同情科室裏入職不久的年輕醫生,“大手術做完經常已半夜了,然後住院醫師還得留下來整理病曆。家庭條件不好的,真是等不到掙錢那天就轉行了。”

北京協和醫院急診救治患者。攝影/辛穎
董木在上海和五個人合租一套較大的公寓,“誰不是抱有救死扶傷的情懷選擇這個職業?”他覺得自己是被現實打敗,最終下定決心放棄有編製的崗位,遠赴德國讀博。
有時他會遺憾自己可能選錯了專業,比如骨科,醫院給的績效獎金總額就高出消化科一大截。科室之間的差距很大,可能讓一位工作不到10年的醫生,收入可以比肩一位工作近30年的主任醫師。
2022年美國醫生的薪酬情況是,收入最高的是整形外科,醫生年均收入達到61.9萬美元,之後是骨科57.3萬美元、 心髒科50.7萬美元。董木所在的消化科也高居第五,50.1萬美元。
醫院的ICU(重症醫學科)是一個長期缺人的科室,相對待遇較好,一位博士生在2022年畢業後入職一家新疆的三甲公立醫院,月薪在1.5萬元左右,而別的科室同樣資曆的人收入在1萬元左右。
然而,進入ICU的初入道者,得是 “超人才能幹下去,特別忙”。上述博士生曾告訴《財經》,上班不久,發現最大的敵人是時間,根本就不夠用。因為是新人,科室裏的很多雜務也推給了他。科室領導讓他去參加兩天培訓,在這兩天,他白天聽課,晚上回醫院值班,在 60多個小時內,睡覺時間不到6個小時。終於下了夜班,回到家剛躺下,科主任打來電話 “催我修改科室的材料,隻能爬起來趕緊修改、提交”。
前同事告訴董木,2023年下半年他們的獎金高了點,因為科室有三人離開,剩下17人,獎金總額沒有再下滑,醫院的情況也有轉好跡象。走的3人,一位醫生轉崗去做行政;還有一位主任醫師被同城的一家三甲公立醫院挖去了。

主任醫師:金字塔中的煎熬
現在董木又有點慶幸,自己在醫院是個初級“社畜”,至少和他保持聯係的同學告訴他,在2023年中開始的醫藥領域腐敗問題集中整治中,沒有人被卷入。
但科室主任、副主任就沒那麽淡定了。這些在中國醫療金字塔頂層的醫生們,一些因灰色收入,正被道德和法規雙重煎熬。
“畢業第一年,教授就拎了一個塑料袋,說‘這是你的辛苦錢’,十幾萬元。”這筆由科室主任分配的骨科耗材回扣款, 曾讓一位任職於長三角三甲醫院的骨科主治醫師,覺得這份工作真不錯。
職級越高薪酬越高是不變的定律。 住院醫師像董木完成規範化培訓後差不 多30歲,每月收入5000元到 1萬元,到35歲如果能升到主治醫師,平均月薪能接近2萬元。
上述北京三甲醫院主任醫師說,就算40歲終於熬到主任醫師,想靠自己在大城市買房太難了,正常工資還是難以撐起一家老小在一線城市的適宜生活。
張強醫生集團創始人張強曾表示, 一個醫生在公立醫院的生存技能中,患者認不認可是排在後麵的,進階職稱、是否有科研成果等才是其晉升的主要路徑,因為這些東西與收入和社會地位直接掛鉤,所以大家會優先考慮。
北京一位離開公立醫院的副主任醫師告訴《財經》,“卷不動了。”在公立醫院想升職加薪,科研這一項就越來越卷,比如原來需要三篇核心論文,後來就需要五篇。
即便到了正高職稱,雖然收入增多, 但是科室出了任何大小問題,都要扣主任的獎金,責任風險也不小。
一名好的主任醫師不僅要自身優秀,還肩負著帶團隊的重擔,年輕醫生在課本上能學習的知識有限,關鍵的技術、經驗都是靠老醫生言傳身教帶出來的。
資深的醫生會有講課費等收入,但現在也不好掙了。隨著各地開始嚴查規範,太高的講課費不能收了。2025年3月,重慶市紀委監委官方發布信息,北碚區紀委監委整治醫療領域違規收受“講課費”,全區30餘名醫務人員主動上交違規所得。
出去講課的手續也更複雜了。按貴州要求,醫務人員參加學術活動,要提前十個工作日向上報進行審批,報酬需通過正規財務渠道入賬,不得現金取酬。

一位縣級醫院院長:年薪要合適
科室主任們想提升業績,盯好自己那一攤的業務就行,等到了院長的級別,績效考核與全院掛鉤,就更複雜了。
河北一家縣級醫院的院長,正在等著即將要改到自己身上的年薪製。
“三明醫改”下的醫務人員年薪製正在全國複製推廣。2023年河北省率先發文落實年薪製,計劃到當年年底,在全部省直公立醫院、50%的市級公立醫院、 50%的縣(市、區)至少一家縣級公立醫院落實黨委書記、院長年薪製。這也是全國公立醫院薪酬改革的一項任務,先從院領導開始。
“我一直很關注要怎麽改,現在看財政支持的力度還是關鍵。”上述縣醫院的院長介紹,醫院平時沒有財政補貼,院長的工資也是靠醫院收入,獎金多少取決於全院的平均水平,大多數院長的收入通常比不上大科室主任們。
這位縣級醫院的院長到手月工資是 6000元左右,“如果年薪給我5萬元,那我肯定不行。如果和現在的收入沒什麽變化,那變不變年薪製沒啥區別。如果年薪製,肯定要比現在高一點,比如現在我一年到手6萬到8萬元之間,如果年薪給我10萬元也行”。
2015年,一項丁香園調研的740名院長、副院長年收入中,受醫院性質、級別、地區影響,院長收入差異較大。其中, 3.2%的院長、副院長年薪可拿到35萬-60萬元;僅1.4%的院長副院長拿到60萬-80 萬元;50%的院長年收入低於15萬元。
“我理解年薪製是一種高薪養廉,醫院的潛規則收入太多。如果年薪給到20 萬元的話,我覺得可以。”上述院長說。
三明市在施行醫改之後,當地醫院工資總額由改革前2011年3.82億元,增加到2022年的20.44億元;在崗職工平均年薪由2011年的4.22萬元提高到2022 年的20.11萬元;2022年,醫生最高年薪達58.28萬元。
到2022年,三明市各總醫院院長平均年薪47.16萬元、最高67.47萬元,僅有一家醫院院長年薪低於40萬元,原因是獎懲一欄被扣除了5萬元。
年薪製對院長的考核也更加複雜, 如任何一個科室發生醫療事故,都要扣院長的考核分。院長考核包括醫院管理、 健康管理、醫保管理等六類30項指標, 滿分100分,額外還有獎懲分。考評後折算成績效,在院長的基礎年薪上加減。
三明市第一醫院院長的2013年薪是31.51萬元,到2021年,年薪增至62.66萬元,這背後是醫改帶來的整個三明市醫院收入的提升。
按河北省要求,院長年薪製由同級財政負擔。河北省邯鄲市館陶縣,從2018 年開始推行院長年薪製,由基礎年薪和績效年薪構成,2018年、2019年院長年 薪為12.9萬元,達到改革前工資的2倍以上。2020年將院長年薪調整到20萬元, 2022年調整提高到24.1萬元。由縣財政全額撥付,院長工資不與醫院經濟收入直接掛鉤,避免院長追求高收益,倒逼醫院回歸公益屬性。
院長年薪製的下一步,就是醫生年薪製。三明醫改方案是,主任醫師基本年薪30萬元,副主任醫師基本年薪25萬元,主治醫師基本年薪20萬元,住院醫師基本年薪15萬元,村衛生所人員基本年薪 10萬元。
這讓上述院長覺得更為難,“財政不 可能負擔所有醫生的工資,那如果本質上還是醫院自負盈虧,就不會有太大的變化,盈餘多了才能給大家發獎金、漲年薪,就是以什麽名義的問題。”
這家醫院從2022年開始,已經升級一套績效方案,定基本工資設置四個維度,職稱、職務、學曆、入職時間,再乘以一個係數,比如主治醫師是1.5,院長、書記大概是3.2-3.5。
“我們並不是哪個科室掙錢多,就獎金都給他,醫院一直是有平衡考慮的。” 上述院長解釋,比如B超室掙錢最多,200萬元買了一台比較先進的,一個月純收入就是30萬元,但這個收入的90%可能醫院都要拿走,就給科室3萬元。再扣除耗材、電費、紙張等,加上折舊,可能就剩下2.8萬元,科室如果有五個人,這2.8萬元就是這五人的績效。
兒科利潤最小,兒科各類檢查做得少,用藥量也小,需要的醫護人員反倒比較多。假如兒科的月收入也是30萬元,但可能有20個人,於是醫院隻能拿走收入的 10%或到20%,剩下的80%都要給科室。
這位院長希望,如果到年底醫院的營收情況好,再給醫生漲點工資,“但也不能漲幅太大,大家都不好過,你也不能太出格。大多數醫院的營收都有壓力,任務又多,漲薪是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