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於歐盟,川普(Donald Trump)這幾天又給我們上演了一場讓人難以理解的“交易的藝術”。
為期不足3日的關稅威脅
5月23日,正當歐盟正對與美國的貿易談判愈來愈感到樂觀之際,川普在宣布威脅要對海外生產的iPhone徵收25%關稅之後不足半小時,他又在Truth Social上宣布要向歐盟徵收50%的關稅,6月1日生效,遠高於他4月2日“解放日”所宣布的對歐20%“對等關稅”,其生效日期也遠早於原本將在7月9日到期的對等關稅豁免。
日前才跟美國交換過貿易談判文件的歐盟貿易專員塞夫喬維奇(Maroš Šefčovič)馬上致電美國貿易代表格裏爾(Jamieson Greer)和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後者曾形容與歐盟達成協議“不可能”“非常困難”--但未有換來川普收回成命。
歐盟作為一個整體是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這項一周內就要生效、比對華關稅還要高的關稅威脅馬上引來美股下挫。
5月25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與川普通了電話。川普稱馮德萊恩要求他把關稅生效期押後至7月9日。他馬上就答應了,聲言“這樣做是我的榮幸”。

和川普通話後,馮德萊恩稱歐盟將會迅速並果斷地推進對美談判。(X截圖)
兩天前,川普還在重覆“歐盟成立的目標就是要佔美國便宜”的說法,批評歐盟的“貿易壁壘、增值稅、可笑的企業罰款、非金錢貿易壁壘、貨幣操縱、對美國公司的不公平不合理訴訟”等等。如今,一通電話,全球媒體討論了兩天的美國關稅戰又大致回到了23日前的基本盤。
這到底是川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吸睛技倆”,還是真的是有政策目標的“交易藝術”?大概沒有人能說得清楚。
然而,川普退縮得那麽“敏捷”,背後是有一定理性基礎的。
90天關稅豁免談判期已過一半……
川普對於全球(除中國外)的90天對等關稅豁免,如今已經過了一半時間,然而,川普政府“90天達成90個協議”的豪言壯語卻離現實非常遠。
實際上跟美國達成了貿易協議的國家就隻有英國--其中,英國數碼服務稅、食品標準、醫療市場等關鍵爭議完全沒有觸及,而美國也保留了針對英國的10%基本關稅,隻在一定配額的汽車、鋼鋁等商品作了豁免。將這份英美“經濟繁榮協議”(EPD)形容為傳統意義上的貿易協議可算是言過其實。
當然,川普當局也同中國達成了一個啟動貿易談判的協議,互相豁免了此前報複升級互加的關稅,保留各自的10%,而美國也保留了川普以芬太尼(Fentanyl)為由新增的20%對華關稅。這種“協議”實際上隻是暫時避免中美貿易脫鈎、緩和緊張局麵的做法。
而雙方自5月12日達成協議之後似乎也沒有進一步的貿易談判實質進展。中美關係也因為美方其後警告使用華為昇騰芯片違反美國出口管製法規而再陷緊張。
在《交易的藝術》(The Art of the Deal)作者似乎未能趕在關稅豁免限期前達成重要交易之際,如今主導貿易談判的美國財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已經開始提出“第三條退路”,暗示可能會放棄在7月9日限期前達成協議的要求,隻要求各國“真心誠意地”(in good faith)跟美國展開談判,從而就能避免美方恢複超高對等關稅。
他說:“......如果你們不真心誠意地談判,關稅將會恢複到4月2日的水平......我的另一個看法是,我們將會達成許多區域性協議——例如,這是中美洲的稅率,這是非洲這一地區的稅率——但我們目前專注的,還是那18個重要的貿易夥伴關係。”
川普之所以遲遲未能與英國(按:美國官方數據指出英國有對美貿易逆差)以外其他國家達成貿易協議,背後所反映出來的,一方麵是任何貿易談判本身的困難,另一方麵則是這些不同國家或地區都有自身的堅持,特別是在看到川普對中國的退卻之後開始認識到對美強硬的重要性。
根據阿波羅(Apollo)全球管理首席經濟學家Torsten Sløk的數字,美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協議平均花費18個月才能談成,而且要45個月來實施。
他指出,貿易談判需要逐項審查每個國家進口的所有產品,然後為每一個產品類別(如T恤、鉛筆、汽車、藥品、割草機、服務等)協商關稅;此外,談判還涉及非關稅壁壘、稅收差異、原產地規則、知識產權、勞工標準、環境標準、反傾銷、爭端解決、數位貿易與電子商務、政府採購,有時還包括安全與國防等議題的討論。
簡單而言,90天內跟一個國家談成傳統意義上的貿易協議已經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更遑論要在90天內同所有美國的主要貿易夥伴談成協議。

美國與其他國家談判貿易協議(綠線,月數字)和落實貿易協議(藍線)所需時間。(Apollo網站截圖)
各國隻求給川普一個下台階
因此,各個貿易夥伴其實也隻是希望給川普一個可以聲稱勝利的理由,又或者(難聽一點)一個下台階來收回他的關稅。
例如印度據報將會對60%的美國商品給予零關稅待遇、對90%印度從美國進口的商品給予優惠待遇,換取美國不完全恢複對於印度的26%對等關稅,而隻對部份商品保留10%基本關稅,作為美印貿易協議的第一階段結果。CNBC就得到消息稱兩國可能最快在本周就能達成這樣的協議--這種做法基本上就同英美貿易協議差不多,並沒有真正消除川普的新增關稅,隻要初步緩和貿易衝突。
不過,除了在雙邊貿易議題給川普下台階之外,不同國家也各出奇謀。例如越南就迅速批準川普家族在河內附近興建哥爾夫球場,並啟動胡誌明市的川普大樓項目磋商;日本則似乎是要透過軟銀孫正義和川普的親密關係而提議建立美日聯合主權基金去投資美國科技和基建。
可是,不同國家也有自己不可放棄的談判底線。大多數國家都不像英國那樣容易屈服。
各國底線演變成圍攻美國?
對於歐盟而言,禁止美國氯洗雞、激素牛的食品標準,以及增值稅等問題,是不可越過的底線。歐盟也不能接受美國維持10%的基本關稅、25%的汽車關稅和鋼鋁關稅--畢竟,在川普再次上台之前,美國對歐盟的平均關稅稅率隻得不足1.5%。如果歐盟接受美國去除20%對等關稅、保留10%基本關稅作為交易條件,這其實就相當於英國那樣的屈服。
對於印度而言,川普的全球關稅戰是危也是機,其底線就是要印度獲得比其他國家更佳的貿易待遇,從而試圖獲得關稅上的比較優勢來吸引其製造業投資設廠。其中一大目標就是要讓印度變成iPhone等電子產品的主要生產地。
可是,川普卻是擺明車馬反對印度的產業目標。他在23日就表明:“我早就已經告知蘋果(Apple)的庫克(Tim Cook),我期望未來在美國銷售的iPhone必須在美國製造,而不是在印度或其他任何地方。如果不是這樣,蘋果必須向美國支付至少25%的關稅。”川普其後也澄清,他不隻針對蘋果,還有三星和其他任何公司的產品。
在這些的前設條件之下,印度就算能和川普政府達成第一階段協議,長遠而言也不會持續同美國妥協。
對於對美出口佔GDP近三成的越南,其底線是美國不能要求越南在中美之間二擇其一。越南當然希望從中國接過對美出口的製造業生意,但其製造業的供應鏈和投資卻與中國密不可分。如果美國堅持越南要離開中國供應鏈才能獲得對美出口的低關稅待遇,這將會是個不可能的任務。
就連本來被視為最容易談成協議、防務依靠美國的日本,如今也不如英國那樣輕易就範,堅決要求美國對日本去除針對全世界的汽車/汽車零部件25%關稅,而且可能也不會接受川普政府將其24%對等關稅減至10%基本關稅就了事--日本對美平均關稅稅率隻有3%,而美國原本對日平均關稅稅率則約為1.5%。

圖中黃圈的是日本汽車和汽車零部件對美出口佔日本相關商品總出口的比例。(Northern Trust網站截圖)
同時,由於日本本年7月將舉行參議院選舉,首相石破茂和自民黨也不敢在農產品進口等議題上作出太大的讓步--即使輸入美國米其實有助解決如今日本米價高漲的問題。
眼前日本也強硬起來,川普最近放過日本製鐵投資/收購美國鋼鐵的決定,似乎就是希望能透過此等讓步來軟化日方在貿易談判上的立場。
在各國都有其難以越過的貿易談判底線之際,川普的90天針對全球的貿易談判閃電戰就意外地形成了全球“圍攻”的局麵。不同的國家其實也是在為自己爭取利益、爭取相對優勢,但在川普向全世界以關稅威脅開打貿易戰的格局之下,各國的對美談判卻不謀而合地形成了圍攻之局。
本來川普的盤算大概是透過一對一談判以美國強勢壓迫而逐個擊破,但從其90天談判過了一半也未有重大成果的境況來看,此等盤算已然落空。川普對歐盟一周內實施50%關稅的威脅轉瞬即逝,也許就反映出了他自己對於美國在全球貿易戰中處於下風的真實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