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題圖由豆包生成,提示詞:地鐵站
城市軌交的功能是提供公共交通服務,土地升值隻是錦上添花,而不是點石成金的金手指。為炒地強行上馬軌交,注定是得不償失的。
繼4月15日昆明地鐵漲價後,重慶地鐵也要漲一波。
對於漲價的原因,重慶也沒藏著掖著,聽證會公告中講得很明白:
隨著城市軌道交通線網規模不斷擴大,票款收入與運營成本差距日益加大,運營成本監審報告顯示,人次票款收入(不含稅,含免費及優惠乘客)占單位運營成本的14.54%,需完善票價機製,增強城市軌道交通可持續發展能力。
通俗地講,就是賣票收入太少,再不漲就不可持續了。數據擺在這兒,有足夠的說服力。何況重慶軌交的票價體係是2005年製定的,20年後漲一點也完全可以理解。所以,這次漲價本身並沒有多少爭議的聲音。
城市軌交漲價本身沒有爭議,但背後折射出的地方財政困境值得深思。
01
地鐵售票收入不足以覆蓋成本,不是一天兩天了,而是軌道交通的常態。真正支撐軌交持續運營的,是地方政府的財政補貼。
以2023年為例,公布財報的29城軌交企業中財報顯示虧損的僅3家。但是,扣除政府補貼後,僅1家盈利。財政補貼,“人均”虧損。
地方政府對軌交的補貼分兩種,一種是補貼運營虧損的經營性補貼,另一種是用於投資建設的投資性補貼。
2023年、2024年,重慶軌交集團獲得的財政補貼分別為85.38億元和43.47億元。差了足足42億,就是2024年隻有42.91億的運營補貼,除去其他雜項補貼,投資性的“軌道發展補貼”為0。也就是說,單為了補貼運營虧損,重慶地方財政一年就要拿出40多億。
由此可見,城市軌交的財務狀況和當地財政之間的關係密切,甚至可以視為地方財政的晴雨表。
重慶財政整體還是比較穩的,但地方債壓力不容小覷。2023年底,全市政府債務餘額為12258億元。至2024年底,上升至14425億元。地方債是越“化”越多了。重慶市一年的公共預算總收入連湯帶水也就7000多億,未來幾年的償債壓力可想而知。2024年,全市政府債務還本付息支出2463億元。後麵幾年的“緊日子”是要未雨綢繆的。軌道交通既是公共服務支出的大戶,又是基礎建設投資的“吞金獸”,先把“緊日子”過起來。
不過,漲價並不是首選。群眾理解歸理解,公共服務漲價還是挺紮心的。這種容易引發民怨的敏感點,地方政府不會輕易“開源”。那就先“節流”吧。所以,2024年重慶先把軌道發展補貼“留白”了,先從給軌交基建踩了把刹車。
但是,重慶還有4條規劃在建的軌交線,沿線的人口聚居區、大學城、景區、商圈都“嗷嗷待哺”,總不能一直擱著不動。最後還是得靠漲價“開源”。
至於“開源”的效果,隻能說是不盡如人意。專業人士的測算結果是,按照重慶目前的客流量,這次漲價後重慶軌交大約能增收11億元。
雖說和此前一年40多億的軌道發展補貼比是大幅縮水了,但是有總比沒有好。有投資續命,在建項目或不至於爛尾。但是,投資密度下降,工程進度大概率是會受到一些影響的。
總之,既然過“緊日子”,那就意味著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想要軌道交通線路早日開通,就得喜迎漲價。有那麽一點苦澀,但傷害性不大。
02
同樣是漲價,昆明軌交的處境尤為嚴峻。不漲不行,漲了也未必行。
因為,昆明軌交早就是債市知名“老賴”,半步踏進了ICU。從2023年1月起,昆明軌交集團每月都出現在上海票交所的承兌人逾期名單上,連續12次被披露票據逾期。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昆明軌交集團票據承兌逾期餘額7.31億元,累計逾期發生額9.62億元。此時,昆明軌交集團的總負債已逾千億,與重慶軌交集團相當。可是,重慶軌交的運營裏程是昆明軌交的3倍、年客流是昆明軌交的4倍,規模完全不在一個檔次上。
昆明軌交怎麽就能借一樣多的錢,隻幹了打三折的活兒呢?直接原因是線路規劃不合理。比如昆明最長的地鐵線4號線,全程43.42公裏,刻意避開主城核心區,繞道西北新城、呈貢西片區等新興板塊。如此“超前”的線路設計,導致客流嚴重不足。2023年住建部的數據顯示,昆明地鐵整體客流強度已連續36個月低於每公裏0.7萬人次公裏的安全紅線。
昆明軌交的“蜜汁操作”可不是一時糊塗,而是它另一重身份的有意為之。那就是土地一級開發的城投角色。軌交建設和土地資源開發利用聯動的TOD模式是較為普遍的模式,目的是土地增值的收益覆蓋軌交的投資、運營。
但是,TOD模式也要“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不是讓軌交企業當土地開發商的。昆明軌交集團就犯了這個大忌。結果是土地開發和軌道交通規劃建設都是“二把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線路規劃思路損失了客流,徒增成本。新城開發也不成功,土地頻繁流拍。空有3萬畝土儲,卻不能變現,落得個“債台高築”的下場。
更深層次的原因,昆明不切實際的土地財政追求。2015年昆明市的土地出讓均價為每平米1347元,到2019年達到3972元的曆史最高位。5年漲了近3倍,四大一線都沒這麽誇張上漲的紀錄。
這波房地產熱就是規劃畫大餅加大規模基建炒熱的。城市軌交基建的主力昆明軌交集團順勢成了昆明“最大城投”,一度在債市要風得風。可是,隨著昆明房市走低,昆明軌交集團的土地神話迅速破滅。
借債一時爽,一直借就一直爽,借不到就不爽了。每月都在債市“老賴榜”例行示眾,情何以堪?
昆明軌交集團的病根是房地產泡沫,以其龐大的債務規模、孱弱的盈利能力,除非昆明房地產“再創輝煌”,是很難翻身的。這個坑隻能地方財政慢慢填。客流不足,漲價也無濟於事。但是,蚊子再小也是肉,也隻能先漲一波再說了。
03
昆明軌交的情況比較極端,但是房地產泡沫和軌交泡沫聯動的情況還是比較普遍的。部分二三線城市抄超一線、一線城市TOD模式的作業,畫虎不成反類貓。
歸根結底,城市軌交的功能是提供公共交通服務,土地升值隻是錦上添花,而不是點石成金的金手指。為炒地強行上馬軌交,注定是得不償失的。本身沒有“賣點”的土地資產不會因為通了地鐵輕軌就成了香餑餑,隻會留下難以收拾的爛攤子。
近年來,部分二三線城市的“軌交熱”快速退潮。很多軌交項目為了炒地價匆忙上馬,現在不得不狼狽“下馬”。
比如去年11月廣西柳州市軌交投資發展集團拆除桂柳路北側的輕軌墩柱,就引發網友圍觀。那些開工就爛尾的大柱子突兀地矗立在馬路中央,竟有一種工業廢土風的既視感。
城市軌交基建的規劃不合理造成的浪費,損失難以估量。由此衍生的地方債,還會拖累公共服務水平。
相比這些“軌交泡沫”的重災區,重慶軌交的情況總體是健康。適度漲價,填補一下財政緊日子的坑,也可以理解。
但是,既然是緊日子,基建投資更是該省就省。地方債規模如果不能及時控製,靠公共服務漲價填坑肯定是不行的。老百姓家更沒餘糧,這裏漲一點、那裏漲一點,還談何提升消費促進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