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不起品牌黃金的年輕人,湧向打金店,一門全新的生意悄然生長。
隨著金價暴漲,一邊是傳統金店櫃台日漸冷清,一邊是“打金店”生意火爆——美團數據顯示,“打金店”搜索量同比激增213%,小紅書相關筆記超過10萬條。與其為品牌溢價買單,年輕人更願意買金條再加工,單件省出上萬元。
性價比之外,“儀式感”和“情緒價值”也是關鍵驅動因素。北京85後王靜用10分鍾下單買金條,32610元打出品牌店標價54348元的同款手鐲;貴州王宇一個月內做了十多件飾品,輕鬆省下萬元加工費;居家打金達人白鴿買來百元工具,雖然初次失敗損失幾百元,卻樂在其中。
舊金重鑄、情侶定製、文化符號加持……黃金正從單純的保值資產,蛻變成年輕人自我表達的媒介。
東吳證券消費商社行業首席分析師吳勁草表示,這種現象體現了年輕人個性化消費、追求性價比與高金價下的避險心理。但他也指出,盡管打金潮火熱,傳統金店依然擁有品牌高壁壘,不易被取代。
熱潮之下,“居家打金”的年輕“煉金術士”也在快速湧現。迷你熔金爐銷量同比猛增380%,不少年輕人試圖用百元工具撬動萬元工費。然而,模具炸裂、金粒飛濺、損耗爭議不斷,“省錢反成燒錢”的現象也頻頻發生。
世界黃金協會中國區研究部負責人賈舒暢認為,“居家打金”實際上是高金價下消費者追求低工費、高性價比的表現,但由於缺乏監管,可能引發更多風險與爭議。
如今黃金價格開始下行,這場打金熱潮還能持續多久?黃金平替市場又將湧現出哪些新趨勢?
50克金條變手鐲,年輕人愛上打金
“不是周大福買不起,而是打金更具性價比!”在北京工作的85後王靜怎麽也沒想到,自己僅用10分鍾就開啟了打金之路。
王靜原本打算在母親六十大壽之際購買一隻黃金手鐲作為禮物。她走進幾家知名金店,卻發現市麵上品牌手鐲價格動輒三萬元。“貴是其次,更關鍵的是每克價格比金條貴了近200元,這讓我有些動搖。”
正巧,一位熟悉黃金消費的朋友提醒她,不如選擇“買金條+打金”這條更高性價比的路徑。王靜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打開某黃金品牌小程序,幾分鍾內便完成下單:32610元購入50克金條,“我覺得再慢一步,金價就要漲了。”
(受訪者提供的消費憑證)
打金也並非全無成本——比如圈口大的手鐲,在打製過程中會有1-2克的正常損耗。多數金店也會將損耗部分按當日金價折算後直接抵扣工費,整體工費實際支出更為透明。此外,古法工藝對手藝人的要求並不複雜,多數正規金店都能提供此類定製服務。
王靜將50克的金條打成了手鐲,選的是每克15元的打金工藝,加上0.54克的正常磨損,工費總共410元左右。她去的打金店藏在北京霍營地鐵站附近一棟並不起眼的商住樓裏,要不是朋友推薦,她可能根本不會注意到。但一走進去,眼前卻是另一番熱鬧——店裏排著年輕人,手裏拿著金條,熱切討論著“泥鰍背”、“古法素圈”該選哪個款式好。
(“泥鰍背”款式金手鐲)
“來店打金的多為20歲-35歲的年輕人,他們無需自帶設計圖,也不必懂打金流程,整個體驗就像點菜一樣直接,下單後等著就行。”王靜說道。
以5月14日為例,周大福官網一款53克古法手鐲標價54348元;而在某線上APP購買50克金條,加上每克15元加工費,做出同款隻需41742元——一來一回,省下12606元。換算一下,相當於能多買16克黃金。
這種現象背後,也是年輕一代消費習慣的變化。
根據《2024年中國青年消費趨勢報告》,情感與個性正在成為新一代消費決策的重要驅動因素。超過40%的年輕消費者表示,他們願意為“情緒價值”和興趣體驗付費,這一變化也在“打金”潮流中得到體現。
年輕人的消費趨勢變化,對傳統黃金行業有怎樣的影響?
世界黃金協會中國區研究部負責人賈舒暢認為,年輕消費者呈現出工費敏感度高、個性化需求強、DIY傾向明顯的新特征,這對傳統金店和黃金飾品帶來一定的衝擊。他表示,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很正常,但工費的高低通常與加工品質、設計及品牌相關,難以簡單兼得。黃金飾品雖然具有一定的保值投資屬性,但更重要的應該是美感、文化與設計價值。他強調,金飾並非單純的投資產品,而是通過創新設計和文化傳遞滿足消費者悅己需求,這正是金飾商努力的方向。
百元工具撬動萬元工費,居家打金成熱潮
除了去打金店,居家打金成為年輕人進入黃金市場的新玩法。
“在網上翻了3天的居家打金,當時都覺得自己強得可怕。”白鴿回憶。偶然在視頻號刷到一個居家打金的小視頻,博主動作嫻熟地將舊金飾熔化成金水,轉眼就變成了精美的八寶羅盤。這套行雲流水的操作,瞬間點燃了她嚐試的熱情。
她立即上網尋找全套迷你熔金爐、石墨坩堝、硼砂、金工鑷子及八寶羅盤模具。電商頁麵信誓旦旦地承諾,隻要按流程操作,就能做出媲美金店的首飾,這更加速了白鴿下單的手速。全套買下來,一共花費136元。
為了金飾自由,老公成為白鴿練手的頭號“工具人”。
第一次打金時以為很簡單,結果模具內的濕氣導致金水無法順利成型;第二次又因操作失誤導致金水炸裂,老公首當其衝成為她討伐的對象;第三次算是成功的,雖然成品邊緣還有些毛糙,但比起前兩次的慘狀已經好太多了。
白鴿回憶,前兩次嚐試損失了約0.8克黃金,連工具成本共花費760元,而直接找金店改款僅需500元左右,“本來想省錢,反而多花了不少錢。”
盡管存在風險,居家打金依然迅速吸引年輕人的關注與參與。遠在貴州的王宇在居家打金領域就嚐到了甜頭。
她僅用百元工具,一個月內製作了十多件黃金飾品,其中包括手鐲、戒指及複雜的八寶羅盤。“最複雜的八寶羅盤加工費在外麵要一千多元,而自己做隻花費極少的成本。”王宇粗略計算,這批首飾省下的加工費超過萬元。
王宇一邊享受著省錢的快感,一邊也提醒著新手:“居家打金過程涉及噴槍、火焰,操作時一定要注意安全,防護麵罩和防火毯一個都不能少,噴槍能熔金也能熔睫毛,看我的劉海到現在還是卷的!”
年輕人不斷湧入居家打金市場,已經推動了黃金回收行業的快速發展。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報告顯示,2025年前兩個月,中國黃金回收量同比激增43%,其中80%來自25-35歲年輕群體熔化舊首飾;同期,迷你熔金爐等家用打金工具的銷量同比增長380%,某電商平台“迷你熔金爐”月銷量超過10萬台。
麵對居家打金快速崛起的市場趨勢,有業內人士對這一消費模式持謹慎樂觀的態度。他們認為,雖然居家打金為黃金消費注入新活力,但由於缺乏明確的行業標準和統一監管,長期發展或存在一定的風險隱患。不過,也有觀點認為,隨著黃金價格波動和年輕人消費習慣變化,居家打金這種兼具省錢和體驗感的新模式,未來可能逐漸成為黃金產業鏈中不可忽視的一環。
工費4個月暴漲50%,打金熱暗藏風險
線下打金市場的火熱,金飾工費水漲船高時,打金也成了“朝九晚十一”的高強度勞動。
北京霍營某小區內打金店老板吳平,每天上午九點準時開門營業,經常忙碌到深夜十一點。他告訴記者,“工作日一天四到五單,周末十幾單是常態,今年訂單量至少比去年翻了一倍。”金價的上漲並沒有使得年輕人回避打金,反而促使他們更加積極地參與其中。
(打金現場及打金工具)
訂單增多的同時,工費也在快速上漲。“今年1月,簡單的素圈手鐲每克工費10元,複雜款式15元;短短四個月後,現在所有工藝每克上漲了5元,整體漲幅超過50%。”以吳平一位顧客為例,她今年初製作素圈工費每克10元,現在相同款式已漲到15元,而複雜款式也已漲至20元。
工費上漲的同時,打金產品克重逐漸下沉。吳平透露,以前打金動輒幾十克起步,如今“隻要有金,1克也能打。”但他同時指出,古法工藝的飾品,尤其是手鐲,由於製作工藝要求,一般會建議至少使用30克以上黃金,來確保穩固性。“太輕的手鐲容易變形,佩戴體驗不好。”
這一消費趨勢在地域分布上表現顯著。在經南京、杭州的街頭老式打金店門口,每到周末便排起長龍,排隊兩三個小時隻是起步,有的年輕人甚至甘願等上四小時,隻為把手中的金條交進那間不大的加工鋪。需求的激增直接帶動了從業者數量——在沈陽,從事打金行業的人數已是2019年前的三倍。
盡管市場火熱,打金行業的亂象也開始顯現。
目前打金行業缺乏統一標準,既有單槍匹馬的“地下工作室”、也有2-3人組成的工作室,還有一定規模的連鎖打金店,工費定價缺乏透明度,甚至不同技師之間的價格相差數倍,高彈性的收費機製,消費者很難評估成本與價值。
另外,一些商家可能通過稱重設備精度不足,或者以“損耗”“調純”為名義,實際克扣消費者黃金。此外,有些商家采取低價引流策略,再通過複雜工藝、修改返工等方式追加費用,導致消費者最終支出遠超預算。
吳平建議,消費者打金前務必心中有數,從手工費的計算方式到工序收費都需事先明確。“挑選打金店一定要注意店鋪的口碑、資質和收費透明度,隻有真正透明的流程,打金才能安心又劃算。”
對黃金行業來說,短期價格波動與長期需求增長並存,投資者和消費者如何應對?
賈舒暢分析,近期國際金價劇烈波動,主要原因有兩個:首先,中美貿易談判緩和,美國與多國開啟貿易談判後,全球貿易風險顯著下降,加之特朗普表示將推動俄烏戰爭與印巴衝突結束,避險需求明顯降溫;其次,黃金ETF需求邊際走弱,COMEX期貨多頭持倉下降,投資者出現獲利了結現象。此外,美聯儲降息預期的變化也對金價造成一定影響。賈舒暢認為,近期金價雙向波動風險加大,投資者需要保持謹慎。
吳勁草則認為,目前黃金市場處於“高波動、高分歧”階段,短期內金價承壓不可避免。但他強調,從長期來看,地緣政治風險持續存在,關稅政策對通脹的傳導滯後,美元超發導致的貨幣體係矛盾將為黃金長期上漲提供支撐。“未來3到5年甚至更長時間,黃金價格依然看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