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開始做視頻,所以經常有農村老人給我留言,說希望我是個大官,說話能算數的大官,這樣提高農民養老金有希望了。聽到這樣的話,想起二十多年前在廣州學而優書店,我做了一個“農民問題的書單”的海報貼牆上,有個農民模樣的中年人來找我,希望我幫他解決問題,不過看到我就是一個二十出頭的普通店員,又有點失望的樣子。
然後我還在微博轉發我的公號文章,看到比較多的一種評論是覺得這事情不可行,尤其是我動不動就說要降低體製內的養老待遇,想虎口奪食,簡直是做夢。
所以這個事情真的不可能嗎?我完全不這麽看,我始終相信一點:如果一件事大多數人都覺得應該做,那麽離實現就不遠了。
我非常理解農村老人的留言,與其說他們有什麽“青天情結”,不如說他們除此之外想不到別的辦法。我也不排斥向上路線,前幾天有個朋友跟我說,某某也轉了我的文章,“他是有向上傳達的渠道的”,我當然也是高興的,“希望傳話的人越來越多”。但我並不完全寄望於此,更讓我受到鼓勵的,是農民和農民的孩子對我的支持。比如在視頻平台,農村老人給我的一連串十幾個點讚,幫我轉發推薦。還有我的微信好友,總是有“農民的孩子”堅持每篇都轉,張豐兄因為沒有每篇都轉,還深感愧疚,接連寫了兩篇文章推薦我。
前幾天SMG的陳宇兄轉發我的文章,說我是“普及常識,促進共識”,這個總結特別到位,對啊,我幹的事情不外乎這八個字。老實說,如果不是因為持續寫這個主題,關於農民基礎養老金,關於中國的養老製度,很多常識我都不知道,比如國家財政對於不同群體養老補貼的差異,這是聶日明兄的指點之下,我才知道去財政部網站找“國家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決算表”看,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居然體製內和農民人均財政補貼差了17倍——也正因為知道這個,我才會罵鄭秉文“壞得很”。還有中國養老保險的高存繳比例(尤其是體製內高達36%),這背後到底意味著什麽,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都不清楚,這絕對是一個大毒瘤,值得我單獨再寫一篇。簡言之,有太多的常識需要普及……如是種種,連我這個幹了二十年媒體的人都不知道,我相信中國知道的人連百分之一都不會有,而這些,按理說,應該每個人都知道才對。回頭我也許會做一個“關於中國養老製度每個人都應該知道的10個常識”。
我相信一點,隻要知道,就會明白,大家都明白,就會形成社會共識。當然,這個過程需要不厭其煩地去批駁一些慣常的說法,直到現在,你一提提高農民基礎養老金,還是很多人會拿“農民沒交社保”“農民有地”“國家沒錢”說事,這需要一個過程,需要反複說。“促進共識”不是一日之功,更非一人之功,所以我在視頻中說,希望我的農村老人觀眾,如果會打字的,就去批駁他們,我已經教給他們怎麽用幾句話做簡單的表達,如果不會打字,就發給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去做。
所以我並不是那麽看重所謂“向上路線”,如果單純隻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實際上這種情況這幾十年幾乎沒有發生過),就算給你了,隨時也可以被拿走(比如從土地改革到合作社改造,得而複失就是一句話的事情)。不用指望某個人一下子把事情給解決了,世上沒有救世主,要靠我們自己,自己爭取來的,才是真正屬於我們的。這個過程中本身就是有意義的,也絕不會白費功夫,這就是胡適反複說的“功不唐捐”。
但我很厭惡的,是那種動不動就說“不可能”的話語,我並不是說打擊士氣,而是厭惡這種看似冷靜客觀理性的心態。你既然這麽懂事,這麽識時務,這麽善解人意,請問別人為什麽要改呢?做人能不能不要那麽慫,那麽卑微,人家不把當人看,自己也就認了。或者你覺得自己聰明?如果聰明,應該知道即便從言論策略出發,也要這麽說啊——你不降可以,那你不能再漲了吧?你不降可以,你得縮小差距吧?你不降可以,你得去別的地方搞點錢來給農民提高一下養老金吧?而且,我不認為“不可能”,相反,現實才是“不可能”持久的。我不相信,偌大一個中國,竟無一人是男兒,能站在國家長治久安的角度想問題做決策。
我們簡單盤一下:這件事的群眾基礎有多大?首先,所有農民和農民工肯定都是支持的,這就是幾個億了;其次,絕大多數“農民的孩子”肯定也是支持的,這又是幾個億了;最後,體製內也不乏有良知有惻隱之心有長遠目光的人,這也不是鐵板一塊。我不太能想象出,還有任何一件事能比提高農民基礎養老金更有群眾基礎。此外,正如之前反複說的,它不僅對農民有利,對農民的孩子有利,對整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也有利(甚至是當下最關鍵的瓶頸所在)。所以,如果這樣的事情我們都改變不了,請問我們還能改變什麽?我們還能改變任何事情嗎?
我們什麽時候灰心喪氣到了如此地步?如果是,那也該觸底反彈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