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執意挑起對華關稅戰,在中方接連反製後,他近期又不斷“眨眼”,單方麵炒作所謂“談判”的話題,為中美貿易談判虛空造勢。
“但中國沒有上鉤。”《紐約時報》25日報道注意到,對於特朗普的強行挽尊,中國方麵連續兩日鄭重辟謠,否認中美已接觸談判,指責美方混淆視聽,並再次強調北京不會在美國的壓力下進行談判,雙方對話必須是平等、尊重、互惠的,絲毫不給美方虛張聲勢的機會。
《紐約時報》認為,如果將中美貿易戰視作一場充斥著高風險的邊緣政策博弈,那麽中方的態度清晰表明,其“無意參與這場遊戲” 。
報道援引分析人士的話稱,中方的種種回應再度顯示,鑒於特朗普政府麵臨的政治壓力以及華爾街的動蕩局勢,相較於美國,中國更有能力承受貿易戰帶來的陣痛。
美國智庫史汀生中心的中國項目主任孫韻說,“中國人並不急於找台階下來,他們看穿了現在著急找台階下的是特朗普,於是冷眼旁觀他自食惡果。”
孫韻認為,如果美國不做出任何讓步或釋放善意,中方不會重返談判桌。
“現在是中方占據上風,何必費心主動接觸美國?如果美國想要談判,就得拿出籌碼。” 她說道。
報道稱,與特朗普首屆執政任期不同的是,如今的中國認為,憑借包括出口管製等一係列新的經濟工具,已做好了更為充分的準備,有能力在貿易戰中進行反擊。
比如,中方在4月初迅速出台的稀土出口管製措施。
釤、釓、鋱、鏑、鑥、鈧、釔等7類中重稀土相關物項,被列入了新一批對美出口管製清單。這限製了美國獲取用於生產導彈、電池和半導體的關鍵稀土材料,達到了精準反擊的效果。
美國有70%的稀土產品依賴中國進口,其中重稀土的依存率更是高達92%,這讓美國在應對中國出口管製時顯得極為被動。
《華盛頓郵報》24日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這項出口限製確實“打痛”了特朗普政府。
2023年,全球超90%的精煉稀土來自中國。CNN製圖
報道稱,由於擔心美國關鍵產業和國防承包商生產所必需的金屬供應被切斷,來自美國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國家經濟委員會、經濟顧問委員會、商務部、能源部以及貿易代表辦公室等多個機構的高級官員,最近正忙於減輕中方限製措施所帶來的經濟損失。
據知情人士披露,美國官員最近幾天考慮了多種方案,以加快國內稀土生產項目的加工速度和資金投入。他們還在尋求與其他外國合作夥伴達成貿易協議,以減少對中國稀土加工設施的依賴。
但對那些恐慌於供應將在幾個月內枯竭的行業領導者來說,他們認為,美國政府現在並沒有太多可行的替代方案。
倡導美國能源和供應鏈安全組織SAFE的高級政策分析師佐伊·奧伊蘇爾(Zoe
Oysul)透露,部分美國公司的稀土礦產儲備可能隻夠用40到60天,“如果中國沒有批準出口申請,他們擔心庫存耗盡後是否還能繼續生產。”
“中國將其對稀土礦物的掌控,視為在與美國貿易戰中的重要武器,”康奈爾大學專注國際貿易的經濟學家埃斯瓦爾·普拉薩德(Eswar
Prasad)說,“他們知道,限製這些礦物的供應,將對美國高科技製造業,也就是美國製造業中更具活力的那一部分,帶來巨大衝擊。”
許多人將當前這場關稅大戰,比作“眨眼遊戲”(也稱“膽小鬼遊戲”),誰熬不住先“眨眼”,即為輸家。
在一通色厲內荏的對華訛詐後,《紐約時報》發現,特朗普先“眨眼”了。報道援引一些特朗普政府官員的私下表述稱,他們承認未能準確預測中方反應,鑒於中國對美國的出口規模巨大,特朗普似乎原以為中國會是首批“請求(關稅)豁免”的國家之一。
連日來,特朗普反複變化的口風,也被這家親民主黨美媒嘲諷為,一次又一次的“膽小鬼眨眼”(blinked again and
again)。
據港媒《南華早報》報道,當地時間4月24日,在華盛頓舉辦的一場活動上,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USCBC)會長譚森(Sean
Stein)公開警告稱,美方在與中方的關稅談判中所擁有的籌碼,可能沒有其想象中的那麽多。在他看來,美方或許高估了自身在與中國關稅博弈中的實際影響力。
譚森指出,美國現在有一種看法,想當然地認為“關稅將迫使中國屈服”,但事實上,中方“至少從2018年年中開始就一直預判會有這一天的到來,並為此作著準備”。他補充認為,中方並不像白宮所認為的那樣迫切需要達成協議。
曾在特朗普首個執政任期內擔任過美國駐華大使的特裏·布蘭斯塔德(Terry
Branstad)也猜測,為重啟貿易談判,美國可能很快會降低對中國商品的關稅。
“中國知道特朗普什麽時候會眨眼。”英國廣播公司(BBC)23日發文梳理後發現,經過近年來的未雨綢繆之後,在這場中美博弈中,準備充分的中國“手握五張牌”——持續減少對美國商品的依賴、構建強大的供應鏈、投資先進技術、美債以及稀土出口管製。這也意味著,中國為特朗普發動的關稅戰做足了準備,美國已不太可能將中國“逼入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