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蘭貝格全球管理委員會聯席總裁 戴璞
·現行經濟政策令美國“名利雙輸”
·經濟全球化回不到“史前時代”
·黃仁勳“火速”訪華基於“市場焦慮”
·中國為世界經濟穩定提供有力支撐
·中歐互利合作應得到進一步深化
近期,圍繞美國關稅政策,國際知名戰略管理谘詢公司——羅蘭貝格,在評論文章中開篇表述:“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始於美國全球霸權地位受到挑戰,這一地位由製造業的轉移和不可持續的債務壓力所影響。”
4月24日,以此為切入點,總台環球資訊廣播記者獨家專訪羅蘭貝格全球管理委員會聯席總裁戴璞。
01
現行經濟政策
令美國“名利雙輸”
首先和最重要的是不確定性。上周起,許多大型美國企業陸續舉行關於季度財報的電話會議,與金融分析師溝通,向金融市場披露信息。整體的情緒是負麵的,都很警惕,擔心不確定性。不確定性是首要因素。
當然,政策也對成本和供應鏈有實際影響。盡管目前美國的關稅政策非常多變,但已經對很多行業產生了巨大影響,帶來了顯著的通脹效應,比如建築行業就深受其害。同時,問題不僅僅來自關稅,還有因為裁員帶來的就業崗位流失,這在美國某些州已經產生了實質性的影響。
最後一點,多變的經濟政策也影響了美國的信譽。任何經濟政策都能夠被理解,但如果政策極度多變,或高度不穩定,就很難讓“美國背書”獲得信任。我們已經在最近幾周美國國債的銷售和國債市場的波動中看到了這種影響。

按照白宮的說法,美國希望通過關稅政策,讓製造業回流美國,要求各國企業都要到美國去投資。
但現實狀況是,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製造業在美國經濟當中的占比逐年下降,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美國製造業產能和供應鏈外遷的現象十分普遍。
02
經濟全球化
回不到“史前時代”
我不認為產業布局能夠回到經濟全球化之前的時代,這是不可能的。產業格局的調整可能發生,但是要退回到全球化之前,把整個價值鏈重新定位到一個地區,無論是美國還是歐洲,都不是合理的主張。原因很簡單,新建產業鏈的投資成本過於昂貴。
在過去的幾年裏 我們曾談論所謂對中國“去風險”,現在我認為我們需要對美國“去風險”。因為如果美國不再是可靠的產地,也不是可靠的市場,這意味著企業應當對美國“去風險”。
當前,美國除了對中國加征高額關稅之外,還在高科技領域對中國實施“小院高牆”式的封鎖和圍堵,包括限製高端芯片對華出口。
不過,在特朗普政府發布最新芯片出口限製措施的第二天,美國頂級芯片企業英偉達的首席執行官黃仁勳就訪問中國,強調英偉達將繼續深耕中國市場。
03
“英偉達CEO火速訪華
體現市場焦慮”
中國不僅僅為世界其他地區生產芯片,同時也在為自己的國內市場生產。而中國國內市場是一個龐大且富裕的市場。
我們可以看到,一些來自英偉達的芯片是可以被中國國內生產的芯片所替代的。因此,英偉達顯然非常渴望在遭受出口限製的背景之下,仍然能夠保持它在中國的市場份額。
我認為,這本身就是中國國內經濟韌性的強烈信號。
關於中國經濟,今年年初來華參加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5年年會期間,羅蘭貝格全球管理委員會聯席總裁戴璞說,在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中國的穩定性和確定性彌足珍貴。
04
中國經濟
為世界經濟穩定
提供有力支撐
如果我們看全球經濟,亞洲經濟的年增長率仍然是大約在4%或更高。而美國在最近的(關稅)事件發生之前,大約是2%左右,而現在可能損失了多達1個百分點甚至更多,這取決於形勢的演變,而這個形勢是非常不穩定的。
所以,亞洲整體上由中國這個亞洲最大的經濟體所帶動,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市場,擁有強勁的內部需求。顯然,當前全球化正遭受重創,但不要忘記,中國以及整個亞洲本身,仍是增長中的需求市場,不僅是對自身而言,也是對全世界而言。這在某種程度上創造了穩定性。

關於中歐經貿關係,在今年的博鼇亞洲論壇年會期間,戴璞曾表示,中歐合作有助於全球經濟應對風險挑戰。
05
中歐互利合作
應進一步深化
我認為一個更加平衡的中歐經濟關係正在出現。會有更多來自中國的投資進入歐洲,更多的附加值從中國進入歐洲。此前,有很多附加值從歐洲進入中國,例如汽車領域和航空領域的不同類型的技術。
目前,在一些高科技領域,中國企業處於領先地位,希望看到這種附加值也能流向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