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沁陽一則“五旬輔警30餘年前被人頂替上中專”的新聞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據現代快報報道,1990年,席南的錄取資格被同屆一考生冒用,後者不僅頂替其身份入學焦作衛校,還一路晉升至醫院副院長,事發後當地衛健部門開除了冒名頂替者。4月22日夜,沁陽市聯合調查組發布情況通報,證實這一情況基本屬實。
實際上,這一事件在2022年便東窗事發,但時至今日仍迷霧重重。盡管孟州市衛健委曾建議將冒名頂替者移送司法機關,但最終不了了之。當年錄取通知書如何被截留?涉事教育部門、檔案管理環節的失職者是否被問責?這些關鍵問題至今未獲解答。席南的訴求很簡單:“當初是怎麽頂替的,至少要讓我知道真相。”若連基本的事實還原都難以實現,所謂的“依法處理”恐怕難以讓人信服。
羅彩霞事件曾轟動全國,受害者往往因偶然機會才揭穿真相,倘若沒有現代信息化手段的輔助,多少“席南”仍被蒙在鼓裏?問題是,在類似事件處理早有先例可循的情況下,沁陽當地的查處行動竟然如此延宕和被動,從發現到初步處理,再到可能的法律追責,這一過程竟然拖延了近三年之久。就是這次情況通報,也是在媒體報道後的輿論推動之下,才連夜發布的。這種不推不動的工作作風令人咋舌,更讓受害者在遭遇不公之後,再度經曆漫長的精神煎熬,讓期待社會公平和公正的公眾大跌眼鏡。
這種查處滯後現象,暴露出在打擊冒名頂替類案件中的製度性短板,折射出基層治理中“懶政怠政”的深層問題。教育公平是社會的底線,不能依靠“偶然發現”來維護。席南被偷走的人生,絕非是將冒名頂替者開除的一紙決定所能彌補的。人生無法重來,官方應徹底調查,公布當年頂替鏈條上的所有責任方,同時從製度上堵漏,強化學籍檔案的閉環管理,杜絕篡改可能。遲到的正義仍是正義,但唯有從源頭築牢防線,才能避免下一個“被偷走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