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娛樂新聞 » 梁振英次女梁齊昕猝逝,年僅33歲曾在娛樂圈短暫發展

梁振英次女梁齊昕猝逝,年僅33歲曾在娛樂圈短暫發展

文章來源: 娛頡 於 2025-04-08 22:53:21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今年以來有不少年輕藝人離世,知名演員大S,知名歌手方大同,龍套演員梁祐誠,喜劇演員權樂,他們都是英年早逝,讓粉絲唏噓不已。

不久前,前香港特首梁振英的次女梁齊昕離世,年僅33歲。

據悉,4月8日晚10點40分,有人報案,在一家服務式公寓發現女性住客在房間昏迷倒地,救護人員到現場,經檢查後證實當事人已經不治。

緊接著,死者身份被證實,竟然是梁振英次女梁齊昕。9日淩晨一點,梁振英到達女兒出事現場。

之後,梁振英對此事件發聲,表示女兒走得很突然,沒有留下隻言片語,走得很安詳,經調查可以排除輕生和其他可疑。死因尚未公布。

前不久,梁齊昕發文表示直接病了,壓力很大,很累。

事實上,梁齊昕曾短暫發展於娛樂圈,2015年初,梁齊昕表示會拍電影,次年,梁齊昕參演了喜劇電影《男極探射燈》。

作為特首千金,梁齊昕曾頻繁登上熱搜,她的一舉一動,無論是濃妝自拍、時尚打扮,還是與母親的衝突,哪怕是生活中最尋常不過的購物行為都會引發關注。

梁振英和妻子唐青儀在1981年結婚,育有一子兩女,分別是長子梁傳昕、長女梁齊昕和次女梁頌昕。

從梁齊昕的回憶中,我們能看見一個父親試圖通過“苦其心誌”的方式培養子女的理想主義。

梁振英對子女教育的方式堪稱“傳統中帶點冷峻”:自己親自開車送孩子上學,但又特意在學校外麥當勞道停車,讓他們背著書包步行。孩子們雖在半山豪宅中長大,卻每學期隻有50英鎊零用錢,隻夠購買洗浴用品,假期還要去天水圍等地“體驗民間疾苦”。

梁齊昕曾說:“我是最讓父母頭疼的孩子。”其實她不是不努力,而是她的努力方式,不符合父母設定的路徑。

梁齊昕一度因爭議性的行為成為八卦媒體的寵兒,負麵新聞纏身,幾次試圖自我傷害的舉動,也一次次在社交平台被放大成“精神崩潰”的代名詞。

梁齊昕並不是“突然”走向崩潰的,她從2010年代初便多次在公開場合透露自己的精神健康問題。在2014年她公開發布自己割腕的照片並配以沉重文字:“我不是想死,我隻是太痛了。”這句話至今讓許多人心碎。

媒體選擇的標題不是“一個女孩的求救”,而是“前特首之女再次鬧事”。大眾對名人的情緒總是矛盾的。一方麵,他們期望這些“天之驕子”活成榜樣,承擔社會投射的一切幻想與焦慮。

另一方麵,當這些人物出現情緒波動、行為異常時,人們又迅速從關注者變為審判者,將其脆弱解讀為“叛逆”“不懂事”或“消費資源的失敗品”。名門之後,反而成為一座無形的牢籠。

梁齊昕與母親唐青儀的緊張關係,多次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2015年她與母親在酒吧爭執後“動手”的事件,曾登上各大頭條。她也多次在社交平台上控訴母親“掌摑”“羞辱”“逼迫她成為另一個人”。我們無法對一個家庭的內部矛盾妄下判斷,但不能忽視的是,這種代際衝突極大可能加重了她的心理負擔。

更令人痛心的是,在那個年代,公眾和媒體對於“抑鬱症”這個詞的理解依然充滿誤解和汙名。

對梁齊昕來說,原生家庭的期望,還有社會對於“特首之女”的放大審視,構成了一張密不透風的情緒牢籠。

而今,塵世的喧囂終歸於寂靜,關於梁齊昕的故事,也許永遠無法被完整地拚湊起來。我們看到的是片段:鏡頭捕捉的濃妝、社交平台上的呐喊、新聞標題中的衝突、父母語氣裏的失措與無奈。

但這些碎片之間未必有清晰的邏輯線索,它們隻是一個掙紮的靈魂,在家庭、社會期待的多重夾縫中,努力尋找自我呼吸的空間。她並不完美,也從未被允許脆弱。

也許,我們終究無法真正理解她所背負的重量。隻是希望,某個未被公開的清晨,她曾在某個瞬間感受到過輕盈,不是公眾所賦予的關注,而是作為一個普通人的被接納與被看見。

願她在另一處世界,不必再被定義,也不再需解釋。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1)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華人女子回國旅遊失蹤,丈夫被判賠2360萬美元
川普要改H-1B製度!"高薪留美 低薪走人"時代將來臨….
盧特尼克:川普每晚1點給我打電話 聊八卦 還讓我背鍋
太冤!探親老人因這件“小事” 關押一周後遣返回國!
習權力下放三大親信 為晚年“隱形皇帝”統治術鋪路




24小時討論排行

為嚇阻中共犯台出奇招!美眾院無異議通過新法案
亨特·拜登:我爸辯論搞砸 是被安眠藥害的
中國禁抗戰神劇:“我方超人化 敵方弱智化” 低級紅高級黑…
金融時報:國民黨與民意脫節 即將麵臨大罷免
愛潑斯坦1993年參加特朗普婚禮照片曝光!特朗普怒斥CNN
川普再退群!美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4大理由”曝光
噩夢!美國新任移民局長上任 主張廢除OPT 嚴查H1B
川普不顧馬丁路德金家人反對 解密其遇刺FBI檔案
特朗普正深陷泥潭 使出一招“圍魏救趙”
中國正在搶占未來,美國卻陷入焦慮與退縮
ICE移民拘留所慘況曝光:女性在男性注視下如廁…
美企稱破解煉金術:以核聚變把水銀變成黃金…
特斯拉全自動駕駛涉宣傳欺詐 加州DMV禁止銷售30天
華裔女孩回雲南認親 28年前與親生父母在醫院走失
五角大樓驚爆雲係統由中國工程師維運 防長勒令清查
台灣26日投票“大罷免”,中國因素推波助瀾?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梁振英次女梁齊昕猝逝,年僅33歲曾在娛樂圈短暫發展

娛頡 2025-04-08 22:53:21

今年以來有不少年輕藝人離世,知名演員大S,知名歌手方大同,龍套演員梁祐誠,喜劇演員權樂,他們都是英年早逝,讓粉絲唏噓不已。

不久前,前香港特首梁振英的次女梁齊昕離世,年僅33歲。

據悉,4月8日晚10點40分,有人報案,在一家服務式公寓發現女性住客在房間昏迷倒地,救護人員到現場,經檢查後證實當事人已經不治。

緊接著,死者身份被證實,竟然是梁振英次女梁齊昕。9日淩晨一點,梁振英到達女兒出事現場。

之後,梁振英對此事件發聲,表示女兒走得很突然,沒有留下隻言片語,走得很安詳,經調查可以排除輕生和其他可疑。死因尚未公布。

前不久,梁齊昕發文表示直接病了,壓力很大,很累。

事實上,梁齊昕曾短暫發展於娛樂圈,2015年初,梁齊昕表示會拍電影,次年,梁齊昕參演了喜劇電影《男極探射燈》。

作為特首千金,梁齊昕曾頻繁登上熱搜,她的一舉一動,無論是濃妝自拍、時尚打扮,還是與母親的衝突,哪怕是生活中最尋常不過的購物行為都會引發關注。

梁振英和妻子唐青儀在1981年結婚,育有一子兩女,分別是長子梁傳昕、長女梁齊昕和次女梁頌昕。

從梁齊昕的回憶中,我們能看見一個父親試圖通過“苦其心誌”的方式培養子女的理想主義。

梁振英對子女教育的方式堪稱“傳統中帶點冷峻”:自己親自開車送孩子上學,但又特意在學校外麥當勞道停車,讓他們背著書包步行。孩子們雖在半山豪宅中長大,卻每學期隻有50英鎊零用錢,隻夠購買洗浴用品,假期還要去天水圍等地“體驗民間疾苦”。

梁齊昕曾說:“我是最讓父母頭疼的孩子。”其實她不是不努力,而是她的努力方式,不符合父母設定的路徑。

梁齊昕一度因爭議性的行為成為八卦媒體的寵兒,負麵新聞纏身,幾次試圖自我傷害的舉動,也一次次在社交平台被放大成“精神崩潰”的代名詞。

梁齊昕並不是“突然”走向崩潰的,她從2010年代初便多次在公開場合透露自己的精神健康問題。在2014年她公開發布自己割腕的照片並配以沉重文字:“我不是想死,我隻是太痛了。”這句話至今讓許多人心碎。

媒體選擇的標題不是“一個女孩的求救”,而是“前特首之女再次鬧事”。大眾對名人的情緒總是矛盾的。一方麵,他們期望這些“天之驕子”活成榜樣,承擔社會投射的一切幻想與焦慮。

另一方麵,當這些人物出現情緒波動、行為異常時,人們又迅速從關注者變為審判者,將其脆弱解讀為“叛逆”“不懂事”或“消費資源的失敗品”。名門之後,反而成為一座無形的牢籠。

梁齊昕與母親唐青儀的緊張關係,多次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2015年她與母親在酒吧爭執後“動手”的事件,曾登上各大頭條。她也多次在社交平台上控訴母親“掌摑”“羞辱”“逼迫她成為另一個人”。我們無法對一個家庭的內部矛盾妄下判斷,但不能忽視的是,這種代際衝突極大可能加重了她的心理負擔。

更令人痛心的是,在那個年代,公眾和媒體對於“抑鬱症”這個詞的理解依然充滿誤解和汙名。

對梁齊昕來說,原生家庭的期望,還有社會對於“特首之女”的放大審視,構成了一張密不透風的情緒牢籠。

而今,塵世的喧囂終歸於寂靜,關於梁齊昕的故事,也許永遠無法被完整地拚湊起來。我們看到的是片段:鏡頭捕捉的濃妝、社交平台上的呐喊、新聞標題中的衝突、父母語氣裏的失措與無奈。

但這些碎片之間未必有清晰的邏輯線索,它們隻是一個掙紮的靈魂,在家庭、社會期待的多重夾縫中,努力尋找自我呼吸的空間。她並不完美,也從未被允許脆弱。

也許,我們終究無法真正理解她所背負的重量。隻是希望,某個未被公開的清晨,她曾在某個瞬間感受到過輕盈,不是公眾所賦予的關注,而是作為一個普通人的被接納與被看見。

願她在另一處世界,不必再被定義,也不再需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