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消息,當地時間7月2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其社交媒體上發文稱,前總統奧巴馬在2016年親自炮製了“俄羅斯騙局”(即特朗普被指控的“通俄門”)。
特朗普還說,前國務卿希拉裏、前總統拜登以及其他許多人都參與其中,這是“世紀大罪”且“鐵證如山”,對國家構成重大威脅。但截至目前,他並未給出任何實質證據。
特朗普突然為9年前的自己“喊冤翻案”,專家分析,很可能是用這樁陳年舊事轉移視線。
“沉冤得雪”還是“圍魏救趙”
在當前的時間點重提舊事,隱藏著特朗普的多重動機。
特朗普正陷入愛潑斯坦案的泥潭中,亟需轉移公眾的注意力。在當選前,他曾將公布愛潑斯坦案相關文件作為競選口號,當選後卻態度陡轉。
傑弗裏·愛潑斯坦
複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講師孟維瞻在接受長安街知事(ID:
Capitalnews)采訪時表示,特朗普對愛潑斯坦事件前後不一的態度,已經導致他與MAGA支持者之間出現裂痕,此時公布對民主黨不利的消息,能夠緩解壓力、為自己紓困。
此外,中期選舉是未來一段時間美國政壇最重要的事。特朗普在此時向民主黨發難,既能在一定程度上掩蓋自己二次執政後乏善可陳的表現,挽救下滑的支持率,也能破壞民主黨的形象,為選舉鋪墊造勢。
上海政法大學東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楊震指出,在外交方麵,特朗普並未像其所承諾的那樣調停俄烏衝突,也未能解決伊朗與朝鮮的核問題。內政領域,他與馬斯克的決裂使其政治威信受到很大傷害,4月份美國股市的暴跌更讓商人出身的特朗普十分難堪。此時攻擊民主黨的代表人物奧巴馬,或可“以攻代守”,打亂民主黨的進攻節奏。
2022年,拜登曾將“俄羅斯幹預美國大選”作為美方介入俄烏衝突的重要理由之一。如果特朗普能坐實“通俄門”是民主黨編造的謊言,便減輕了自己調停俄烏衝突的壓力。
缺乏證據的“表演式”指控
特朗普的這次興師問罪,目前仍在“叫板”和“喊話”階段。
美國國家情報總監加巴德。圖源:視覺中國
美國國家情報總監圖爾西·加巴德率先行動。當地時間7月18日,她解密了100多份文件,隨後詳細介紹了其中“驚人”的調查結果,聲稱已經掌握了“壓倒性的證據”,能證明奧巴馬在卸任的幾周前策劃了構陷特朗普通俄的“叛國陰謀”。
她還在聲明中稱,已經將所有證據移交司法部,將由司法部長和聯邦調查局局長收集證據並進行起訴。
孟維瞻認為,作為特朗普的“後援”,加巴德的聲明缺乏可信度。不僅因為她沒有給出具體證據,還因為她尷尬的政治身份——2024年大選中,她因為嫌自己從民主黨這裏獲得利益不夠,轉而投靠特朗普陣營,並為其爭取到了民主黨一部分極左選民,成為特朗普勝選的重要原因之一。作為民主黨激烈的批評者,她的發言很大程度是一麵之詞。
特朗普本人則致力於在社交媒體上發酵此事,多次放出威脅,要以調查、起訴、監禁等方式懲罰其政治對手。
當地時間20日,特朗普發文指控奧巴馬在2016年總統選舉中舞弊,同時在“真實社交”平台發布了一則真假拚接的視頻。
視頻的前半段,奧巴馬在演講中喊出“沒有人可以淩駕於法律之上”的口號,後半段則由AI生成,奧巴馬在白宮會議室裏被特工摁倒在地,最後身著橙色的連體囚服出現在監獄中。暗喻奧巴馬將被“打臉”,因淩駕法律之上而遭到法律製裁。
除了這些煽動性的內容,特朗普方尚未給出任何實質性的證據。因為證據的涉密,指控的真實性隻有在經過審判之後才能水落石出。
“動真格”可能被反將一軍
特朗普方麵會像其所說的那樣動真格地訴諸法律,抑或是“控而不訴”,目前尚不明朗。
孟維瞻認為,特朗普是否會起訴,取決於他認為是否掌握了確鑿的證據。有多重理由讓特朗普可能選擇不起訴。首先,起訴存在著巨大的政治風險,如果不能一擊製勝地打倒奧巴馬,或至少證明他有重大嫌疑,那麽特朗普他自己就會成為編造曆史的騙子,反而陷入被動的境地中。
其次,起訴奧巴馬並非一項簡單的法律行動,一旦起訴,特朗普將麵臨複雜的法律程序並卷入一場拉鋸戰,消耗大量政治資源。
此外,提出控訴而不走法律程序,可以使得真相持續處於撲朔迷離狀態,隻要這一消息能夠激起支持者的憤怒情緒,並團結選民,那麽特朗普的目的就已經達到了。
當地時間1月9日,奧巴馬(左)和特朗普出席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葬禮。圖源:視覺中國
楊震則持不同觀點,他認為從雙方矛盾尖銳的程度以及特朗普可能獲益的程度來看,這次他很可能“動真格”,在動用輿論武器的同時啟動法律程序,與民主黨開啟一場政治決鬥。
如果特朗普所述為真,奧巴馬很可能將會失去原有的地位。在此背景下,民主黨也會不遺餘力地搜集特朗普及其家族的“罪證”,用於反擊或政治交易。
屆時,美國政壇的分裂與混亂可能再上一個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