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才不要聽什麽“以後發展更好”之類的空頭許諾,要的是日結,考出來的分數你要立即給我變現,有工作、有保研。
這幾天,2025年高考錄取陸續出結果,各個家長群裏都人聲鼎沸。一會兒紅包雨亂飛,一會兒唉聲歎氣,感慨怎麽分數線又高了,這麽卷。
今天的大學不再是過去的大學,大家選擇讀大學的理由,已發生重大變化。
以前,評定標準下,有層級分明的大學檔次,什麽水平報什麽大學,但現在已發生微妙的坍塌。今年,部分老牌985、211大學甚至頂級大學,名氣不是最重要了,分數有所下降;隻有好專業、好就業,席卷一切,不管什麽檔次的高校,分數都一路上竄。
長期主義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即時性、當下性、確定性。
01
現在,早就不是自古華山一條路了。看上去還是千軍萬馬要過橋,但有的過獨木橋、有的直升機、有的渡河、有的自帶飛行翼,各顯神通。
雖然基本上還是會參加高考(除了極少數保送),但在高考之外,不管是學生還是家長,都要掌握十八般武藝:最好你有點特長,有點競賽獎項,有點高校夏令營經驗;然後,你要一次又一次地參加不同學校的各種機考、筆試、麵試;這個過程,需要提前很久準備,沒有一步能輕鬆。
作為高考學生家長,我的孩子今年在提前批就被錄取了。現在這很常見。有些學校好一點的班,在普通高校正式錄取前,已有超過四分之一的學生被大學錄取走了。這裏沒有一絲取巧的機會,因為:
一方麵,學生的高考成績是王道,一切都基於高考分數。另一方麵,家長必須花大量時間和精力收集豐富的信息和資料,充分了解各個高校的特色和未來出路,並且至少提早半年以上,就製定出孩子的報考方案和策略。
哦,半年或許都不夠,可能你的孩子從初中開始就要準備奧數、奧物競賽,或者從初中開始就訓練雅思和托福了。不然,連資料審核都通不過。
一等到高考結束,家長就帶著孩子輾轉不同的城市和高校,不停地刷筆試和麵試。
就我知道的,有孩子甚至參加了6所高校的筆麵試。而在江蘇某所著名大學的強基計劃的考場,我發現與我家孩子一起參加考試的,不少於兩萬人,但最後錄取的,不超過百人。
瘋狂啊。
現在的高考不再是隻考孩子,更考家長。家長不僅需要投入很多金錢和精力,更要求他們有見識,有先見之明,要參與孩子的人生道路的規劃。他們隻是不想讓辛苦讀書的孩子,輸在父母的信息差這一環節上。
所有的付出,都是為了增加確定性,更多兜底。
寒門難出貴子,放在中產身上,尤其如此。家境的好壞不同,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父母的價值觀和信息掌握程度,在高考學子之間拉開了巨大的差異。
有公眾號吐槽稱,某廣東985大學的某校區裏,都是好專業,但錄取名單裏幾乎全都是廣州深圳東莞的學生,沒有邊遠地區的。
這有什麽問題嗎?
這個校區的學費高昂,學生隻能是來自比較富裕的家庭啊。還有,這個校區是在提前批的綜合評價裏招生的,意味著家長必須提前好幾個月就已搜集好相關資料,並幫助孩子做好筆試、麵試的準備,甚至專門去報讀麵試培訓班,才能通過幾輪審核。——這絕不是孩子埋頭讀書就可以做到的,這是一家人一起協同的係統工程。
一個來自貧困地區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可以努力打工供孩子上大學,但幾乎不可能幫他去申報高校的綜合評價。
還有,不少前景很好的中外合作院校,麵試就是全英文的,有的還需要協作組隊、解決問題,這些,不經過專門的培訓班,幾乎不可能通過。
02
今年,新興高校勢頭非常猛,在錄取中紛紛拿出了漂亮的成績單。
第一年招生的大灣區大學(位於廣東東莞)、福耀科技大學(位於福建福州),號稱錄取分與華南理工大學這種老牌的工科高校並駕齊驅。西湖大學在不少地方的錄取分等於或者大於浙江大學,在廣東隻錄取1000名之內的學生;剛開始本科招生的中國科學院大學的分數與上交、複旦在伯仲之間,南方科技大學第一年在普通批招生,分數超過中山大學20多分……
這些大學,來勢洶洶,一路狂飆,什麽名頭也沒有,照樣能把老牌高校花了近百年才確立的牌子,踩在地上碾壓。憑什麽?
另一個特點是:有些名牌高校,在招生上玩了花招,隻招特定的好專業,比如計算機、人工智能;隻招本碩連讀或本碩博連讀班;這就拉高了分數。對,我說的就是狡詐的某某工業大學和某某理工大學,近年錄取分數搭火箭一樣飛升。
其實,這兩類情況背後的本質都是,追求確定性。
大灣區大學或福耀科技大學,他們建校初的招牌就是“保就業”;而另一些科研類新興大學的誘人之處,除了背景和師資之外,招牌就是“高保研率”;個別老牌名校的分數飆升,更是因為他們承諾“直碩”“直博”“本碩博連讀班”。
同時,上海海關學院這種二本學校,分數飛升到中等985的水平了。而軍警批裏帶有編製的、方便參加公安聯考的,更是大受歡迎。
這些,都是確定性,大家希望一勞永逸,一次高考辛苦點,以後就可以不再卷了。
沒什麽長期主義了。大家才不要聽什麽“以後發展更好”之類的空頭許諾,要的是日結,考出來的分數你要立即給我變現,有工作、有保研。
這個邏輯,跟考公、考編熱一樣。大家寧願穩定的低薪,也不願有風險的高薪。
03
今年還有一個熱門話題就是,“北大的護理也是護理”。
在多個省份,今年提前批的補錄名單裏,都有北京大學,是非常冷門的小語種。無他,專業不好,大家不願意報,哪怕你是北大,皇帝女兒也愁嫁。
更有報道稱,此前有位考上了北京大學醫學院護理專業的男生,上課第一天就退學了;他選擇了複讀,最終考上清華。有人戲稱說,讀大學時,北大護理也是北大;工作後,北大護理也是護理。同樣都以頂尖的成績入校,但是不同專業之間的未來前景、畢業薪酬,天差地別。
告訴大家一個數據吧:在廣東,今年的清華北大錄取的名次,都出現了下滑。
清華北大,雖然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地位依舊無法撼動,但也不是不能鬆動的。專業的重要性,已經大大提升了,不少人寧願犧牲院校層次、也要去讀熱門的專業。
其他高校,更是如此了。好就業,比什麽都重要,比北大清華都重要。有編製,比什麽都重要,哪怕定向去貧困地區,也值得。
至於文科專業,就是一個更悲傷的故事。理科擴招10%,文科反而縮招1%,廣東的文科本科線直接比去年高36分。因為文科不好找工作。文科的學生,第一天進大學就是奔著選調、考公、考編來的。競爭這麽激烈,那還怎麽玩呢?
大家變得務實,一切以劃算為目標,不管是金錢還是分數。
我在南京的時候,碰到一個出租車司機,他的兒子是江蘇考生,去年考了698分,進了中科大的一個重點班。他說,他勸兒子一定要考公務員,找老婆也一定要找公務員,必須要夫妻都是公務員。
大環境如此。
簡而言之,就是費盡心思,家長們趟了無數的路,孩子們吃了無數的苦,想把孩子們送進最好的學校;但最後,還是回到現實中來,哪裏有工作就讀哪裏,哪裏有保研就去哪裏,顧不上星辰大海,不屑於詩和遠方。
最終,大家都失去了經濟上行時期的美,隻有經濟下行時期的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