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古都曼德勒市區的“天空別墅”(Sky
Villa)建築群中,4棟11層高樓,隻有一棟尚有6層在地麵上,其餘3棟全部坍塌。當地居民估計,有數百人被埋於地下。
這是目前各方救援隊匯聚的重點搜救地區之一。當地時間3月31日淩晨,一名5歲男孩和一名29歲女性被中國救援隊救出。
擁有百萬人口的曼德勒是緬甸第二大城市和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也是這次7.9級大地震的極震區,距離震中隻有17.2公裏。
官方數據顯示,截至當地時間3月30日,曼德勒本地傷亡人數超過2300人。緬甸本地媒體稱,從皇宮、廟宇到民居,曼德勒“幾乎被完全摧毀”,初步統計倒塌建築可能超過2000處。
據緬甸官方消息,截至當地時間3月31日中午12點,這次強震導致緬甸2056人遇難,3900餘人受傷,270人失蹤。另據中國駐緬甸使館消息,截至當地時間當日17時,這次地震已造成3名中國公民遇難、14人受傷。
地震工程專家、新西蘭坎特伯雷大學教授格雷戈裏·麥克雷(Gregory
MacRae)對《中國新聞周刊》指出,曼德勒是一座古城,大規模城市建設始於英國殖民時期,但殖民者並未在建設規劃時考慮防震能力。此外,直到21世紀前期,緬甸都沒有完善建築物防震規範,海量的老舊建築成為本次地震的重災區。
20世紀90年代末,伴隨著對外開放的步伐,緬甸開始重視建築防震問題。身為世界地震安全倡議(WSSI)董事會主任和高級顧問,麥克雷多次前往緬甸會見政府高級官員,並為當地建築工程師進行防震培訓,親自參與構建了緬甸的建築防震體係。
2003年,緬甸政府規定,新建的9層以上建築必須具備抗震能力,麥克雷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當地高層建築的抗震水平。但他也指出,建築防震並不隻是製定規則、培訓工程師那麽簡單,而是涉及技術、法律、設施維護、訓練、懲戒、政策執行及海量的資金投入,一切都和政府的意願及有效治理能力相互關聯。
2023年的土耳其大地震中,建造商可以繳納罰款而避免拆除違建的“建築大赦”製度,就成為“建築殺人”的罪魁禍首。而近年來,緬甸動蕩的政治形勢,亦對防災治理提出嚴峻挑戰。
“本質上,這是一個政治問題。”麥克雷說。
當地時間3月30日,緬甸曼德勒,救援被困於“天空別墅公寓”廢墟下居民的工作正在進行。
“所有古老的城市都會受到嚴重傷害”
《中國新聞周刊》:“3·28”緬甸大地震造成的傷亡人數仍在持續上升。我們還不知道整體損失有多嚴重,但基於目前的建築破壞情況,我們能得出哪些信息?
麥克雷:我們看到了大量建築物的倒塌。考慮到地震的強烈程度,以及建築物的建設年代、當時防震設計的缺失,這並不是出人意料的情況。
以曼德勒為例,這是一座曆史悠久的古城。在鄉間,如今你依然能看到那些古老的木製民居,人睡在樓上、牛養在樓下。在城市裏,大規模的都市建設始於英國殖民時期,它們大多是磚砌結構,使用英國的建設技術,但因為英國很少有地震,所以這些房屋在建造時沒有考慮抗震措施。曼德勒還有很多後來建造的四五層樓建築,它們是混凝土框架結構,但由於年代久遠,並沒有考慮建築的韌性(Ductile)。
總的來說,在這種強度的地震麵前,所有古老的城市都會受到嚴重的傷害。看到這種災難發生在任何地方,都是非常令人難過的。
《中國新聞周刊》:緬甸是一個飽經地震傷痛的國家,為何在建造房屋時沒有重視防震設計?
麥克雷:這個問題可以提給任何一個久經地震災難的國家。很多國家都有地震史,都經曆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建,為什麽各國還是未能充分采取建築防震措施?首先是文化因素,一些宿命論的觀念認為地震是上天的旨意;其次是技術因素,很多國家不具備防震設計的條件;最後是對信息的獲知,人們隻有看到、知道防震技術及其效用,才可能做出改變。
緬甸在這方麵的工作並不算落後。東南亞、南亞大多數國家並沒有大地震的曆史,印度尼西亞是個例外,他們對防震設計的重視也開始得更早一些。緬甸有很豐富的關於地震的曆史記錄,因為佛教僧侶們將發生的地震記載了下來。這裏有很多寺廟倒塌又得到重建的曆史故事。
緬甸對防震設計的重視始於20世紀90年代,世界地震安全倡議(WSSI)的專家團隊,是緬甸對外開放後最早進入該國的外國團隊之一。我們得到了很高規格的接待,見到了緬甸政府的交通部長、教育部副部長等官員。當我們開始講解地震的基本特征及抗震設計時,人們非常熱衷於學習這些知識並加以實踐。此後,定期的地震會議和工程師培訓一直在進行。
1999年,緬甸工程學會成立了下屬機構緬甸地震委員會(MEC)。在他們的推動下,政府組建了高層建築工程質量控製委員會(CQHP)。自2003年之後,緬甸新建的9層以上建築必須具備抗震能力,CQHP會檢查建築的結構分析和設計,並在施工期間進行現場檢查。
不過,防震能力建設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需要設計,需要建造,需要維護,還需要質量控製。和其他一些發展中國家相比,當時緬甸擁有一個相對強大的政府,能夠以合理的水平實際執行防震所需的大部分措施。我注意到,緬甸工程學會的朋友們熱心於防震工作,並和政府高層維護了很好的關係。
事實上,在本次地震中,緬甸此前的防震工作成效有所體現。一些高層建築展現了良好的抗震性,最嚴重的高層建築倒塌並沒有發生在緬甸。但我不清楚低層建築是否也得到了有效的規範(注:根據CQHP規範,2層及以下建築的結構分析不是必需的)。另外,老舊建築的防震依然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這次地震發生後,在給緬甸工程師朋友發送的消息中,我寫道:“這是一場悲劇,你們中可能有人失去了家人,有人流離失所,但我想強調的是,如果沒有你們在過去25年間的努力,這次地震可能會導致更多的傷亡。”
如何應對未來的大地震?
《中國新聞周刊》:看起來問題的重點在於如何加固老舊建築。有什麽可行的措施嗎?緬甸應如何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更多地震?
麥克雷:首先,有一個成本不高的措施:緬甸的很多英國殖民時期的建築,頂部都有護牆,這些護牆很容易在大地震中掉落並砸傷人。政府可以考慮拆除或加固這些護牆。
關於加固老舊建築,低成本的方式通常是加強建築結構的剛性。比如,通過在框架間增加額外支撐減少建築物在地震中的移動。但是,對於磚砌建築來說,磚塊隻是“鬆散”地連接在建築物上,將它們“綁”起來是相對困難的。這並不意味著沒有加固的辦法,隻是需要比較高的成本。比如,伊朗在加固學校建築項目上就花費了50多億美元,這已經是盡可能降低成本後的結果。
此外,防震設計還需要維護。日本有一種高科技的“免震”(Menshin)技術,也就是利用裝置將建築物與地麵隔離,使地基在地震中可以水平移動,防止衝擊波傳遞到建築物並減少震動。但是,在2011年的東日本大地震後,我們發現有28%的“免震”建築表現不佳。原因是,這些建在隔離裝置上方的建築物需要有間隙才能水平移動,如果旁邊有障礙物,建築物就無法移動,隔離的作用就失去了。
總的來說,提高建築物的抗震性,總是意味著額外的成本。這本質上是一個政治問題,世界各國都麵臨普遍性的困難。這需要技術,需要法律,需要對工程師的訓練,還需要有效的懲戒係統,確保人們能遵從規則的要求。同時,這也需要人們觀念的轉變,讓全社會意識到防震措施真的能在地震中救命。
防震工作總是存在一種平衡,它仿佛是保險投資。如果沒有發生地震,那麽防震措施的成本是不是在浪費金錢。但問題在於,我們無法預測地震的發生。任何國家越早開始建設防震能力,它未來受到地震的傷害就越小。當我們看到以前建造的建築物在地震中保護人們時,我們可以自豪地說這是我們祖先的功績。但是,如果建築物需要更新,我們必須捫心自問:我們是否希望我們的後代回顧我們這一代時,認為我們做出了錯誤的決定?
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場大地震,或許可以讓一個國家的防震工程得到真正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