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輕人不是愛寵物勝過愛家人,
而是寵物接住了成年世界的孤獨。
01
在上海,
發生什麽都不奇怪。
02

最近幾天,
上海一場狗狗婚禮,
掀起了巨大的爭議。
因為這場婚禮,
太真實、太豪華了。
在很多人結婚辦婚慶,
都舍不得花錢的情況下,
兩位狗主人,
給兩隻巨貴辦了花園婚禮。
這兩隻巨貴今年剛成年,
本來主人是想給他們辦生日會,
但轉念一想婚禮形式更熱鬧
就改成了婚禮,
這和人的婚禮一樣,
婚禮現場布置了氣球,
展板上寫著狗狗的名字,
兩隻狗狗都花了1000多做造型,
兩狗的禮服也都是定製,
新娘婚紗上繡著水鑽,
新郎也穿西裝打領結。

現場還請了
專業的司儀、攝影、攝像,
聘書、伴手禮等一應俱全。
他們還邀請了30隻“好朋狗”,
一起參加這場幸福的儀式。
當然,婚禮沒收份子錢,
隻是為了好玩兒罷了。
事實上,
這類寵物儀式早已形成產業鏈:
有寵物婚禮策劃師透露:
旺季每月能接8-10場,
均價從幾千到幾萬不等。
與其說是婚禮,
不如說是寵物主人的社交需求。
其實,
如今寵物經濟如今已成為
除了單身經濟、
銀發經濟之外的第三大新型市場。
03
其實不隻是婚禮,
現在寵物經濟已經像毛細血管一樣,
走進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
比如現在就很流行“寵物生日宴”。
主人會精心裝扮生日會場,
給狗狗買專屬生日蛋糕。
這種蛋糕有專門的店售賣,
基本都是用雞胸肉、
南瓜、紫薯等等製作。
還會印上狗狗的名字,
主人還會給狗狗唱生日歌,
祝它們生日快樂。

前幾天還有條新聞,
杭州一對95後夫妻,
開了一家狗狗衣服定製店。
就像西裝定製店一樣,
給寵物量身定製。

這裏的高級成衣,
有西裝、T恤、襯衫,
有鬥篷、睡衣、連衣裙。
還有配飾絲巾、
項圈、發夾、項鏈、圍兜等等,
一個比一個精致。

不僅是衣服,
狗糧也有了定製款。
寵物超市裏,
除了日常零食寵糧之外,
還有寵物現製鮮食。
各種龍利魚、三文魚、蝦、
牛肉、牛肺、牛肝、
鴨胸、雞胸等等,
配上蔬菜、雜糧,
和人吃的健康餐沒什麽區別:

網絡上也有很多“鏟屎官”,
會自己親自給狗狗做飯。

解決了吃穿,
寵物的娛樂也變得豐富多彩。
不知你有沒有發現,
現在多了很多,
寵物友好商場,
寵物友好餐廳。
以前外出逛街吃飯,
都不能帶狗。
現在商場裏,
隨處可見推著嬰兒車的人,
但裏麵不是孩子,
而是狗狗、貓貓。

一些旅行社,
還專門開辟了寵物旅行團。
帶著狗狗也能出去玩了。

除此之外,
還有狗狗幼兒園,
一些上班族白天上班,
擔心狗狗自己在家無聊,
就把它們送去幼兒園。
每天像接孩子一樣,
再去接它們放學。

甚至,
寵物殯葬服務,
也和人的沒什麽區別。
有告別儀式,
有遺容整理,
主人會把它們最喜歡的東西,
都留在它們身邊。

年輕人養寵物,
越來越舍得花錢,
就像是把它們當成真正的家人一樣。
04
每次看到這樣的新聞,
我們總能在評論區看到指責的聲音:
“給狗買婚紗的錢,
夠給父母買兩身冬衣了”;
“辦一場狗婚禮的錢,
能給山區孩子捐多少書包?”;
“對貓狗比對爹媽還上心,
養寵物不如養孩子”
……
其實我倒覺得,
沒有必要一杆子把所有人都打死、
養寵物要適度,要注意掌握分寸,
這沒有錯,
但我們也要尊重
每一個人的生活方式,
沒必要把養貓養狗,
看作一個對立。
難道就不存在既把寵物養好,
又孝順自己爸媽的情況嗎?
大多數人養寵物,
都是在自己能力範圍內。
有人是給狗狗吃剩菜剩飯,
有人是給他們吃狗糧,
每個人養的方式不一樣,
付出的成本不一樣,
但愛寵的心是一樣。
其實能把寵物養得好的人,
在某種程度上
都是共情力比較強的;
有能力養寵物的,
賺錢能力也沒問題,
這樣的人,
極少會去虧待自己的父母。
很多人無法理解,
為什麽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養寵物?
為什麽年輕人
會在寵物身上投入這麽多,
還會把寵物當孩子、當家人?
事實上,
寵物經濟火熱的背後,
年輕人的心理需求,
和所麵對的困境,
更值得研究研究。
05
知乎有個提問:
為什麽現在有的人對寵物比對人好?
一條高讚回答裏,
說了這樣一個故事:
貼主有個快四十歲的朋友,
至今獨居,
養著一隻叫棉花的比熊犬。
她給狗狗買進口鮮食、
定製小洋裝,
帶它去寵物咖啡館過周末,
旁人總忍不住嘀咕:
“有這功夫和錢,
怎麽不對自己爹媽好點,
怎麽不結婚生個孩子?”
直到有次她聊起自己的家庭:
她的成長記憶裏,
父母天天爭吵,
父親酗酒時會摔碎瓷碗,
母親不停給她洗腦,
女孩讀書沒用
要供三個弟弟讀書,
初中沒讀完,
她就輟學去工廠打工,
每月工資要準時寄回家,
弟弟們的學費、
後來的新房首付,
都壓在她的身上。
棉花是她救助的流浪狗。
第一次給它喂雞胸肉時,
棉花眼裏亮閃閃的,
但嘴巴小心翼翼,
生怕咬到她。
帶它散步時,
棉花會時不時回頭看她,
生怕她不見了。
它讓她看到了小時候,
那個小心翼翼的自己。
她印象最深的是:
去年父母來家裏大鬧,
指責她“不結婚丟臉”,
怒摔了棉花的食盆,
棉花躲在沙發底下,
害怕的不敢出來。
那一刻她仿佛看到了
童年被傷害的自己。
她更想把更好的給她,
如今她給棉花
布置了專屬兒童房,
牆上掛著定製的成長相冊,
衣櫃裏疊著小毛衣、蝴蝶結發夾。
每次陪她玩玩偶,
她總會想起童年時,
自己偷偷用零花錢
買的那隻布娃娃,
被母親扔進垃圾桶,
還罵她“買這些沒用的東西”。
她說:
“我是在重養小時候的自己。”
給它買漂亮衣服時,
就像在彌補那個
從沒穿過公主裙的小女孩;
看它吃得開心時,
就像在告訴曾經餓肚子
卻不敢開口說出來的自己:
你值得被好好對待。
有人評價說:
有些年輕人在愛寵物時,
是在愛什麽?
或許是在愛那個缺愛的自己。
用最笨拙的溫柔,
縫補著心底的傷口。
06
除了她之外,
大多數的年輕人養寵,
要的隻是一個無條件的陪伴。
我有一個讀者朋友叫林夏
獨居在浦東出租屋,
每天通勤3小時,
加班到深夜是常態。
去年冬天她發燒39℃,
掙紮著給父母打電話,
換來的卻是:
“早讓你回家考公務員,非不聽”
掛掉電話,
她縮在沙發上掉眼淚。
這時,
身邊的金毛土豆突然跳上來,
窩在她的懷裏。
土豆如今是她最親密的親人。
每天清晨,
它會蹲在玄關等她換鞋,
加班晚歸時,
推開門總能看見它趴在拖鞋旁,
搖尾巴等她回家;
有次她工作搞砸了,
淩晨三點的出租屋,
抱著土豆哭到發抖,
土豆好像能感知到,
窩在她的懷裏,
用舌頭舔她臉上的淚。
然後叼來自己最喜歡玩具熊,
歪著頭看她。
林夏說,
土豆讓她在獨在異鄉的孤獨中,
感受到家的溫暖。
它從不追問她
“存款多少”
“什麽時候結婚”,
不會像親戚那樣,
對她的生活指手畫腳,
更不會在她崩潰時說
“這點壓力都受不了”。
它隻會陪著她,
哪怕她沒錢,
哪怕她一身毛病,
哪怕她是一個失敗的人。
對它來說,
她都是最好的媽媽,
都永遠不會離開她。
林夏說:
年輕人不是愛寵物勝過愛家人,
而是寵物,
接住了成人世界的孤獨。
有多少年輕人,
獨自在外地打拚?
有多少年輕人,
回到家空無一人?
但有了寵物,
出租屋不再是臨時落腳點,
而是有生命等待的家。
那些清晨出門前的蹭臉告別、
深夜加班時熱情的迎接、
崩潰時無聲的陪伴,
對漂泊的年輕人而言,
是在巨大的壓力之下,
還能堅持下去的支點。
07
為什麽想寫這樣一篇文章呢?
因為現在有很多人,
把養寵視為不務正業。
把年輕人所有問題,
都歸結在養寵身上。
就像之前那條新聞:
一個85年的廣西事業型女性,
養了一隻貓貓,
但就因為大齡未婚,
父親為了讓她
把精力花在找對象上,
早點把自己嫁出去,
就把女兒的貓貓,
剁碎了炒菜吃。

還有一條新聞:
一個男生得了抑鬱症,
為了自愈他養了一隻貓。
結果他爸嫌棄養貓花錢,
以為切斷無用的牽掛,
就能讓兒子振作。
就瞞著自己的兒子,
偷偷把貓給丟了,
從而讓孩子的病情更加嚴重。

其實很多問題真正的核心,
根本不在寵物身上。
相反,
寵物才是年輕人的解藥。
我身邊就有很多年輕人,
在養寵物之前,
每天下了班就是回家躺著,
根本沒有社交渠道。
但養了寵物之後,
遛狗時會認識很多人,
會參加一些寵物活動,
都是一群誌同道合的人,
有很多共同話題,
真的有很多人,
因為養寵遇到伴侶最後結婚。
還有許多有心理問題的人,
因為養寵,
肉眼可見的開心起來,
在寵物陪伴中自愈。
寵物從來不是問題本身,
而是照見焦慮的一麵鏡子:
現在的年輕人,
有很多的壓力,
要麵對各種各樣的問題,
會有各種情感困擾,
剛好那個寵物,
能夠填補那塊空白,
那為什麽,
我們還要去苛責批判他們呢?
尊重每一個人的熱愛,
以及他們的生活方式。
一個人的愛,
從來不會因為分了一份給寵物,
就變得稀薄。
那些在寵物身上傾注的愛,
還會以另一種形式,
流淌回我們自己身上。
願我們對這個星球的每個可愛生命,
都能溫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