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午休新姿勢:抱緊樓下那棵樹
極晝story
2025-03-27 01:18:01
?
沒有辦法的辦法
“抱樹對我來說可能是沒辦法的辦法。”27歲的綠子一開口就這樣說。
第一次抱樹是在頤和園。旅途末尾,她看到高大的鬆柏,佇立在一片少有遊客的草地,綠得發光,粗壯到足夠兩個人抱。沒什麽緣由,她抱住了其中一棵,伸開雙臂,臉緊緊貼在上麵,就像擁抱一個老朋友。
她抱了大概五分鍾,感到一種難得的輕鬆、自由,直到路邊一個遊客說,“感覺樹好髒”,才沒了興致。後來她抱了更多樹。在杭州,是水杉,它們的根枝盤在地上,“像好客的沙發”。在新疆沙漠,是胡楊樹,她感慨它頑強的生命力。
自然會帶來豐富的感受,綠子覺得,抱樹時候時間仿佛靜止,是一種將感受具化下來的時刻。當她回想旅途,除了照片、視頻,現在還多了樹皮的質感、樹幹的大小、抱樹的心情。快兩年過去了,她還記得頤和園那棵樹溫暖表皮散發的木香味。
綠子需要旅行、需要這些樹。大學畢業後,她一直掙紮於生活的無意義感。她在一家電商公司做管培生,大促時加班到淩晨兩點,第二天還要9點前給領導倒好茶。輪崗到客服,她會共情投訴電話裏退貨無果的老人,以至於下機後自己趴在工作位上哭。幹了不到一年半,她辭職,去了寺廟做義工。在寺廟待了半年,依舊沒找到“人生下一步奮鬥的方向”,又踏上了那趟抱了好幾棵樹的旅程。
旅途結束於存款見底,她又回到大城市寫字樓的格子間裏。接下去半年多,她開始更頻繁抱樹。新公司在深圳南山區一個“為了工作而建設的科技園區”,樓下就那麽幾棵樹,她好幾次在午休抱其中最大一棵。她其實不太喜歡那棵樹,樹皮一粒粒凸起,抱完還有木屑,但沒得挑,更多時候,她撫摸它,靠著它。
她做營銷策劃,好像怎麽也做不到領導滿意。中學時她就確診了抑鬱症,工作又折磨著她,下班後她老哭,為了不讓同事發現,學會了如何默默流淚。
那是她最孤獨的時光,綠子說,樹也成了她朋友。她在樹麵前唱昆曲,還要先對它說聲對不起,“抱歉讓你聽這麽難聽的”。
一個人來到深圳,她周末獨自跑到海邊看書,看著其他人不是一家三口就是情侶,要不就是幾個朋友,她難過到對著大海哭。下班後,她買100塊錢遊戲幣,夾一堆娃娃,抱回宿舍,挨個放在床上。宿舍挨著馬路,高壓電線杆一天到晚發出滋滋的聲音,樓與樓擁擠到看不到天空,對麵陽台上衣服的紋路清晰可見。回到宿舍,她也摘不掉社交麵具,“不能在你同事麵前表現得瘋瘋癲癲的”。
有天晚上,她吃完飯,走在沒有人的街上,隨便找了一棵最近的樹,額頭抵著它,哭出了聲。
確實有不少研究支持,“抱樹”能改善情緒。比如一位臨床心理學家在其著作《擁抱療法》中曾解釋,我們的手掌有著豐富的神經,與樹木表皮粗糙紋路的接觸,感受傳遞至大腦,會增加催產素的釋放,一種與幸福感、快樂感等情緒息息相關的激素。也不一定要抱樹,還有國外研究顯示,光是足夠“貼近”自然的環境,交感神經產生的皮質醇含量水平就會呈明顯下降趨勢,幫助人們緩解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
但不是每次抱樹都帶來治愈感。綠子有次出差,領導知道她喜歡抱樹,架起手機,喊她抱院子裏巨大的榕樹,她硬著頭皮去了,感受不到任何放鬆。
也不是說抱樹能治好抑鬱症,至少綠子是在去年夏天開始吃西藥後,才重新開始擁有“正常人的情緒”。她開始走出逼仄的園區,發現超級都市也有可愛的一麵——如此多的年輕人,總能找到誌趣相投的朋友。
她的第一個好朋友是在夜市上認識的。朋友擺攤賣吊飾,一個個玻璃材質的微型椅子。綠子好奇,“為什麽要做成椅子?”女孩說,“因為覺得大家都很忙,如果有一把椅子可以坐下隨時休息就好了”。她們就這樣認識了。
事實上,有了朋友可以擁抱後,她已經有半年沒有抱樹了。但她仍然感謝那些樹,在她最敏感脆弱的時刻,“給了我一個依靠”。
●綠子在公司樓下抱樹。講述者供圖
?
一種流行
像綠子一樣喜歡抱樹的人並不少。社交媒體上,這兩年它經常被討論,有媒體稱之為“吸樹”,視其為吸貓、吸狗後,年輕人又一對抗焦慮的生活方式。一些綜藝節目上明星也嚐試過抱樹。類似的生活方式還有冥想、曬太陽、徒步、露營等,共同點是親近自然,獲得治愈。
兩年前的夏天,四川大學博士生Lucky第一次嚐試了抱樹。吃完飯,她和幾個同學在校園裏散步,看到湖邊的棕櫚樹,她突然來了想法,提議大家都抱一棵樹。有同學剛開始覺得這舉動“很瘋很奇怪”,Lucky“科普”,這是社交媒體流行的治愈方式,他們也都跟著做了,湖邊多出一個個貼在樹上的人。
棕櫚樹正好夠一個人抱,Lucky閉上眼睛,她感到樹的根枝在地下蔓延,自己腳下好像也長出了根,“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想象出來的,但當下感受就是那樣”。“大家都覺得挺好玩的,感受也不錯”。Lucky說。
Lucky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自己的感受,跟帖熱情讓她意識到,喜歡抱樹的比她想象中更多。上百條留言,有人分享自己的抱樹經曆,還有同樣多的人想抱但不好意思又或擔心有蟲。
2023年8月,Lucky和同學找到16個抱過樹的人訪談。大部分都是30歲左右的90後。幾乎每個人都會提到“療愈效果”,不止一人提到疫情時期的苦悶。訪談裏,大部分人都提到童年親近植物的體驗,這感覺在城市裏變得稀缺。
●2024年9月刊發的《“附近的糾纏”:當代青年“抱樹”現象的多物種民族誌考察》論文,圖為論文受訪者信息。
拋開社交媒體帶來的影響,Lucky和同學認為,城市裏的青年抱樹之舉,“最初其實是從感受到身邊環境的壓抑與失調開始的”“當青年亟待他者幫助,此時童年時期帶來愉悅感受的樹木成為青年解壓與情緒釋放的接口”。
很多人喜歡抱粗壯的古樹,覺得更有生命力。不止一個人焦慮於“社會時鍾”,從樹木安靜持續的生命,他們得到了啟示,比如一個男生在抱完一棵樹後說,“可能我可以給自己一些時間”。
也有人不那麽在乎樹的年紀和粗壯,說抱不同樹感受不同,粗樹像老人,抱著能感受到寬容,而細樹更像身邊的夥伴。樹千姿百態,有女孩讀出更多內容:樹可以筆直生長,也可以傾斜但頑強生長;不同樹有不同的季節;樹與樹之間也有社交距離,“可以是成雙成對的夫妻樹,也可以是孤獨的存在”。
學著樹一樣生活,這也是心理醫生給綠子的建議。她問過為什麽自己總是缺乏安全感、感到缺愛,醫生建議她比做樹,沒有人關注、愛護,“也可以繼續生長”。
很多時候,重要的其實不是樹,而是所處的環境和當下人的心境。有人覺得,對自己來說,“張開手臂已經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了”,“抱樹的前提是接納和願意感受”。
這也是Lucky的感受,她明顯感覺到,受訪者整體上是一群“好玩的人”,有生活壓力,但也有生活熱情。
她自己也深刻體會著這點,“壓力比較大的時候,反而想不到(抱樹)這些事情。”她幾次抱樹都是在一年前,她博二,畢業壓力還不大。現在,博士來到三年級,小論文還在改,後麵還有博士論文,壓得她有些喘不過來氣。有次她和同學散步,想起曾經抱過的棕櫚樹,專門過去找到它,拍了拍它,但沒有抱,“刻意抱是沒效果的”。
●論文作者吳恩楠(右一)參加的“創意抱”。圖片來自@一起抱樹吧
?
治愈之外
吳恩楠是Lucky的博士同學,也是提出要研究抱樹現象的人。他的研究方向是生態人類學,他最好奇的問題其實是,除了把樹當工具,從樹那裏獲得治愈以外,抱樹是否還給人帶來更多認識,“比如跳出人類中心主義的認識”。
抱著這種疑問,2023年8月,他專門去大理,參加了一場集體抱樹活動。
集體抱樹活動興起於海外,還形成了抱樹比賽。2020年,疫情席卷全球,芬蘭北部一片名為哈利普(名字來源芬蘭語的“擁抱”和“樹”)的鬆樹林擁有者,開啟了首屆抱樹大賽,“不能抱人,那就抱抱樹吧”。
一個在上海工作的女孩看到這個比賽,繼而在國內發起了線上社群“一起抱樹吧”。2023年3月,她在上海發起了第一次集體抱樹活動,預計16個名額,一個小時就有25人入群。這個叫沙沙的女孩從事廣告業,她解釋最初舉辦活動的原因,“隻是想和朋友們去公園裏玩,想著一定要把2022年錯過的春天全都補回來!”
吳恩楠參加的這期,有十多個人參加,活動不收費,大家彼此不認識,也不會問彼此工作、年齡,這裏倡導擺脫任何標簽,隻是共度一個下午的時光。組織者挑選了洱海邊一片杉樹林,大家各自從大理各處坐車過來,連夜大雨淹沒了路,他們搬石頭、架木頭,架起了通往目的地的路。
活動流程也複製自芬蘭的比賽流程。一共三個環節,一開始是速度抱,在1分鍾裏盡可能抱更多樹,有人可以抱37棵樹,後麵兩個環節分別是深情抱、創意抱。
讓吳恩楠感受最深的是深情抱。盡管是帶著觀察和訪談的任務,他自己也參與了進去,挑了一棵粗壯的大樹,5分多鍾裏一直抱著那棵樹,閉上眼,放空了自己。
事實上,第一次在校園裏抱棕櫚樹,他並沒什麽感覺。但這次,伴隨著輕音樂,盡管不像另外一些人有神遊太虛又或者幻想自己成為小蟲子的有些玄幻的感受,但他確實沉浸了,“就感覺到很輕鬆很放鬆”。
接下去的創意抱,吳恩楠看到了讓他欣喜的一幕,其他人都是組隊繞著大樹做各種動作,但有兩個人找了棵最小的樹,手拉手把它圍在中間,“她們說樹比較弱小,她們要保護它”。
他觀察到的是,抱樹活動從最初的好玩,確實發展出跳出人類的視角。組織者沙沙也告訴吳恩楠,“現在很多文章都在說逃脫內卷和療愈,但我們不想談這個話題,我們想說的是跨物種的平等關係,互相學習,互相關心”。
這個社群的微信群有300多人,至今還活躍。“樹友”們經常分享與樹有關的照片和感受。讓吳恩楠印象特別深的是有人撿到一隻瀕死的蝴蝶,分享了圖片後,好幾個人討論如何拯救它,“要不要把它先放到邊上,放一點水?”“(喂點)蜂蜜?”
“可以窺見一些參與者已經在與樹的糾纏中‘共同生成’了新的道德觀念”,後來他在論文中寫道,“這要求我們對非人類給予同情與關懷,並認識到我們生活在一個無法與它們切割的世界中。”
吳恩楠還覺得,這些抱樹的年輕人,以一種“無意義”的行為,跳脫出現代性規則,創造新的意義。正如一個在大理遊蕩的90後在訪談時說的,“我們平時做事都有很強的目的性,
我們總想得到一些所謂的有價值的東西,
但是我們現在做(抱樹)這種看似無意義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真正地放鬆,是在重新認識自己,這就是意義。”
這篇論文幾個月前發表後,閱讀量很高,吳恩楠覺得,可能抱樹比他想象得更流行。不過他自己已經很久沒抱樹了,回到城市,他又當回了宅男,忙著科研。當被問到生活中還有沒有類似像那次抱樹的輕鬆感時,他想了一下,沒想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