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母親的惡意中長大
青年誌Youthology
2025-03-26 18:34:41
心理學家Phyllis Chesler曾指出,母女關係是“所有人類關係中最壓抑的親密”。
在東亞家庭裏,母親通過“孝順”傳遞等級觀念,形成一邊自己被壓抑一邊壓抑下一代的“母權”。而女兒的獨立宣言,往往以愧疚為代價。
如今在都市家庭裏,這種壓抑常常演變成一種“母職經紀人化”:母親把女兒當"人生項目"來培養——母親強調自己為養育做出的犧牲,這種犧牲成為情感綁架的資本,女兒則在“做自己”和“做合格女兒”間來回拉扯,背著永遠還不完的"親情債"。母親通過貶低和批評(罵是愛)來表達愛,女兒通過給母親買買買的“孝順外包”來緩解愧疚。太多母女像共用同一個情感子宮,許多母親未被療愈的創傷(如重男輕女),會“傳遞”給女兒。形成“受害者-加害者”循環,上一代未愈合的傷口,最終流淌成女兒的血脈。
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輸入“母女關係”,就能看到大量這樣的關鍵詞:給母親當情緒丈夫的女兒、女兒是吸收媽媽的情緒長大的、母女關係是最普遍的女同性恨......母女關係上充斥著大量悲觀的論調,在這點上,大毛(化名)30多年人生有切身的感受,在大毛的印象裏,“凶”和“不滿”充斥著這段母女關係。即便當大毛自己成為母親,她始終不理解,母親為什麽不愛自己。
文 | Julia
編輯 | oi
被否定的童年
——當“母愛”不是默認選項
在有自己的孩子以前,大毛一直不理解,母親怎麽會不愛自己。
上初中時,母親帶大毛去七浦路買衣服。那時網購還未流行,七浦路有上海規模數一數二的服裝市場。十幾歲的大毛體重120多斤,店員看一眼她的身材便脫口而出:“你不用試了,我們店裏沒有你穿的衣服。”
輾轉幾家店都沒有合適的衣服,母女空手而歸。或許是店員的言論讓母親感到沒麵子,或許是她也不滿意大毛的身材,又或許是出於其他原因,走在回程的路上,母親對大毛大聲斥責:
“你瞅瞅你,胖得跟死豬一樣,買不到一件衣服!”
在馬路上,在人群中,母親“凶惡”的語氣和眼神讓大毛至今難忘。
這不是母親唯一一次當著外人的麵指責大毛。母親經常當著同學的麵罵她,在她打電話的時候打她。十幾年過去,同學們還記得電話那頭突然傳來哭聲,那是母親正在打大毛。
“你小時候很慘。”同學對大毛感慨。
“世上隻有媽媽好”這首歌在大毛的家裏是失效的。母親對她並不好,她小的時候,母親經常對她無端打罵,長大後,打罵變成了指責與抱怨——指責她哪裏做的不對,抱怨家裏窮,抱怨大毛的爸爸不上進。在大毛的印象裏,“凶”和“不滿”充斥著這段母女關係,二人的對話也總是以不悅收場。
26歲,大毛結婚,隨後有了孩子。她早已脫離了需要受到監護的“子女”身份,但母親對待自己的態度卻沒有太多變化。
“因為鞋子放在門口,沒有放進鞋櫃,她看到後又開始罵我——那時我已經懷孕八九個月了。”大毛說道,“她回到家,永遠是一張臭臉。”
長大後,大毛漸漸意識到,母親似乎在把對生活,對父親的不滿投射到了對待她的態度上,但小時候,她並不懂這些,隻以為自己做錯了什麽,惹母親不高興,卻又找不到自己錯在哪——大毛的學習成績不差,學業上未曾讓父母費過心。
大毛曾絞盡腦汁地為母親在自己麵前展現出來的不快樂尋找原因。母親總說家裏窮,但在大毛看來,一家人從東北遷居至此,收入能讓他們在上海有房住、有飯吃、有衣穿,過得也不至於捉襟見肘。如果說母親重男輕女,但她對小自己15歲的妹妹卻很好,甚至有點“跪舔”的意味——妹妹不開心時,母親甚至會害怕。
“她會在我妹妹小的時候帶她出去吃飯,但從來沒有帶我在外麵吃過飯,從來沒有。”
《坡道上的家》劇照
大毛不斷從自己身上尋找著原因,希望討好母親。因為沒買到衣服,在七浦路上挨罵後,大毛的第一反應不是自己受到了店員的歧視,而是質問自己:“我為什麽這麽胖?”
後來很久的一段時間裏,她不敢穿裙子,不敢露手臂,不敢麵對身材更“好”的女性。即便後來她愛上了運動,體重逐漸下降,但運動帶來的成就感未能完全抵消她對自己的評判。“我永遠會對自己的身材自卑。”大毛告訴我。這種自卑已經超越了客觀事實,成為她給自己打上的標簽,難以清除。
母女間的權力
——我愛她,但我不理解她
大毛告訴我,母親不允許她主動給母親打電話,但母親可以隨時呼叫大毛。
這種“不允許”並非明令禁止,而是一種隱晦的引導,母親似乎在通過負麵反饋來管理,甚至控製大毛的行為——一旦大毛給母親打去電話,就會透過聽筒接收到母親的指責:“你知道電話費多貴嗎,你就打電話給我?”
相比之下,母親不僅可以隨時給大毛打去電話,還會隨時掛斷電話,不說一句再見。
電話成為了“權力”的載體,母親似乎在通過這種方式,在大毛麵前宣告自己的權力——在女兒的世界裏,我可以隨時出現,也可以隨時離開,因為我掌握著溝通的主動權。
大毛母親是否是這樣感知的,我無從得知,但權力的天平在母女之間遊走,這種現象或多或少地發生在許多對母女身上,包括我自己。
在傳統的敘事下,母親對女兒展現出的控製被視為一種過度的,忽視了女兒主體性的愛。正如韓國作家金惠珍在《關於女兒》一書中寫道:“我愛她,但我不理解她。我的女兒為何要選擇如此艱難的人生?”
但在國內,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將這種解讀視為一種粉飾。她們認為,母親作為父權社會中對“自我”長期失控的角色,隻能從女兒身上尋找權力和掌控的感覺。而金惠珍口中的“艱難人生”,其實是女兒們試圖為自己爭取真正的權力,而非當前社會規則下女性能獲得的,有限的權力。對此,活在規則內的母親無法接受,因為女兒所作的一切是對自己價值觀的徹底否認和抹殺。
網友在對《關於女兒》的書評裏寫道:“生出一個女兒是在父權製社會下一個女性獲得絕對權力的唯一方法。”
母親究竟是怎麽想的,大毛也不知道。她至今都想不明白,母親為何如此對待自己。
你為什麽不離開我的生活?
——怎樣才能過上理想而正常的女性生活
“我經常上班上到一半,想到我媽媽是這樣子,就會在辦公室哭很多次。”大毛回憶道。
結婚後,母親開始拒絕大毛回家,搬出各種理由,這讓大毛感到傷心:“我想回家,想從她這裏得到一點點關愛,但是沒有,永遠都是謾罵,讓我不要回去,她覺得我回去她會很煩。”
起初,大毛試圖“討好”母親,逢年過節給母親發紅包,送祝福,但沒什麽效果。
自己成為母親後,大毛開始漸漸意識到,母親或許不愛自己。
“我自己做了媽媽,我才知道一個正常的母親是怎麽想的,怎麽做的——跟我媽媽做的那些完全不一樣。”
從意識到接受這件事,大毛經曆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即便如今,她與母親互動時依然有一些期待,但她開始有意識地收起對母親的示好,直接表達自己的不滿。母親不認為自己有錯,說大毛這樣講話傷了她的心,她告訴自己,別太在意母親對自己的看法。
“我告訴自己,不要對這個人有任何期待。”大毛說道。即便大毛開始表達自己的不滿,母親依舊用負麵情緒回應著她。在一次次的互動中,大毛的態度越來越堅決,對母愛的期待也越來越少。
和她一樣,相信母親不愛自己的女兒不在少數,有些人甚至相信母親對自己有著隱隱的憎恨。“嫉妒我爸對我好,嫉妒我親近我爸多過她。好像我是仇人,又時時把‘對我好’掛在嘴邊。”有人這樣在小紅書上評價自己的母親。
對於母親帶來的傷害,女兒要如何處理?網友們在各個平台講述著自己的故事,許多人選擇溫柔地理解和原諒。
我在bilibili看到過一個人長達數十行的評論,講述母親與自己的關係:因為考試沒考好,母親把她的大腿擰出一片淤青,她睡覺不敢翻身;生病時,母親罵她生病是在浪費錢;母親對她忽冷忽熱,隻在考研時寄來零食水果表示關心,她認為母親隻在意自己的成績,卻依然因為這一份有條件的愛躲在被子裏流淚。她本以為自己會逃離母親,但遺傳了母親的神經衰弱,在夜晚睡不著的她突然想到,在過去的幾十年間,母親是如何度過那些失眠的夜晚?她易怒的性格,是否也與此有關?
“我很難用單純的怨去形容我對母親的感情。”她在評論中記錄著。
一位心理谘詢師曾和我提到,麵對母親越界的互動,她可以選擇“溫柔地推開”。雖然大毛並未像留言的女生一樣,提到母親對自己有哪些稱得上是愛的舉動,但她還是選擇了一種相對溫柔的方式處理母親對自己造成的傷害:降低自己的期待。
還有一些人對待母親的方式更加“決絕”,比如逃離,斷聯,甚至斷絕關係。她們為了擺脫母親和家庭,逃到了世界各地:有人攢錢留學,有人在海外定居。今年2月份薇薇安·戈爾尼克出版的《你為什麽不離開我的生活?》描述了“無比渴望遠離,卻一輩子都生活在對方軌跡上的母女關係,“我們都不知道需要怎樣約束自己,才能過上理想而正常的女性生活。事實上,我們終其一生,誰也沒能過上這樣的生活。”得到大量中國讀者的共情。
薇薇安·戈爾尼克,後浪文學,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25年2月出版
和幾乎所有的社會問題一樣,母女關係沒有範本,也不是所有人都在經曆母女困境,隻是與傳統價值觀的相悖使畸形但常見的母女關係顯得格格不入,甚至成為了一種母女二人都不敢承認和麵對的禁忌。
大毛也曾旁敲側擊地問過母親,比如她為什麽對妹妹和對自己的差別那麽大,母親隻說,因為妹妹小。這顯然不是一個真心的答案,因為大毛也有過年齡小的時候。她覺得母親在逃避。
不過,或許大毛要做的也不是獲得一個答案,她隻需要衝破母女關係的禁忌,接納母親和自己都是被曆史碾過的塵埃,母親不必偉大,女兒不必感恩,許多問題就不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