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萬中國人“假裝活在上世紀末”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對於不少打工人而言,這年越過,自己身上的班味是越來越濃,年味反倒越來越少。但要說年味是從什麽時候開始淡的,或許是從過年不能隨便放煙花爆竹開始,或許是從長大的那一刻開始,但無論如何,在不少人的眼裏,最濃厚的年味,隻存在於童年的春節裏。雖然無法回到童年,但有網友靈機一動,開辟了一條新賽道——假裝活在過去。

在豆瓣小組“假裝活在 1980-2000 年”裏,就有一群“演技派”正假裝生活在八九十年代。

近14萬人,假裝活在上世紀末

假裝,是門學問,被辭退的打工人想假裝上班,都得在考公氛圍拉滿的圖書館和擠滿大爺大媽的公園景區裏抉擇幾番。

對於小組近14萬名的“演技派”來說,想要假裝生活在 1980-2000 年,第一步就是選好場景。

文章統計了小組內的 6855 條帖子後發現,“演技派”最常去的餐廳是 1987 年進軍中國大陸的西方速食店肯德基,其次是與之相愛相殺的麥當勞。

雖然如今它們是窮鬼的最愛,但在八九十年代,洋快餐可是高攀不起的存在。據《人民日報》報道,1989 年在肯德基吃一頓少則 7、8 元(人民幣,下同),多則 20 元,而同年大陸全國職工平均月工資僅為 162.5 元,飽餐一頓,相當於吃下了八分之一的月收入。

而說到商店,小賣部絕對是當仁不讓的 C 位,雖然占地如同“庫迪店中店”,但比直播間還會“選品”的小賣部老板,總能讓裏邊的物品多到堪比哆啦 A 夢的口袋。

作為為數不多的玩樂去處,色彩鮮豔的公園、煙霧繚繞的遊戲廳、火爆一時的舞廳常出現在小組內,經濟快速發展的北京、上海也是不少人夢裏都想著去打卡的城市。

隻不過,比起依舊火爆的肯德基、公園,過去常逛的門市小賣部、音像店(販賣CD/DVD)早已“隱入塵埃”,不少報刊亭也難逃倒閉命運,自 2014 年起,大陸全國報刊亭數量就從 2.8 萬處一路下降,至 2023 年僅剩 0.7 萬處。

光有場景還不夠,正所謂“做戲做全套”,足夠複古的道具才是假裝的精髓。

在零食賽道裏最熱門的王者,毫無疑問是被網友稱為“不停產炫一輩子”的香芋糖。而不少人最早接觸的“盲盒”——小浣熊幹脆麵也位列榜上,畢竟它曾一度將水滸卡炒成了同學之間的“通用貨幣”。

在那個大頭貼還不算是“黑曆史”的年代,每到星期二就變成彩條的電視機、裝著 Windows 98 係統的電腦、打著學習的旗號用來玩遊戲的小霸王學習機,也照亮了不少人的休閑時光。

在短視頻占領娛樂生活之前,流行歌曲也大多先從錄音卡帶中傳出,要是有人擁有SONY的 Walkman,更是直接“封神”:一節課能傳好幾次,但是不必打欠條,基本都是確認過眼神,你是我的債務人。

同樣彰顯“壕無人性”的時髦單品,還有別在腰帶上的呼叫器,手持的大哥大手機,對於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華為,有網友銳評:“這個牌子沒聽過,會不會是盜版諾基亞?別人呼叫器都買不起,你就買手機了,不知道你聯係誰。”

14萬中國人“假裝活在上世紀末”

圖為在手機問世前,非常流行的呼叫器。(圖:shutterstock/達誌)

  醒醒,現在是千禧年前

有些零食掛上懷舊的標簽,放進商業街千篇一律的童年小賣部,就能化身“刺客”,用情懷收割一茬又一茬韭菜的錢包。

被炒到千元難求的網紅相機、Y2K 風格轉了一個圈又成時尚的現在,那些曾經“抱過”我們的書籍雜誌,卻很難重返巔峰。

2015 年,創刊於 1994 年的《當代歌壇》正式停刊;2022 年,《童話大王》停刊 ,一起落幕的還有無數人被舒克貝塔占領的童年時代。

即使沒有停刊,隨著報刊亭關停,網友最懷念的《故事會》銷量直線下滑,捧紅了韓寒、郭敬明等 80 後作家的《萌芽》似乎也永遠留在了那個年代。

紙媒的春天已經過去,看 365 遍廣告都“複活”不回來。

相比書刊的落寞,上世紀末的影視則被很多人當成電子榨菜,內容熟爛於心。在小組常提及的片名,有 86 版《西遊記》、《重慶森林》等影視作品,但排行在前的大多是動畫片。

1984 年,《黑貓警長》裏吃丈夫的螳螂成為了不少人忘不掉的童年陰影;1991 年,我們的生活多出了《哆啦 A 夢》的時光機和任意門......

這些動畫片的後勁如此之大,以至於 2024 年 B 站跨年晚會上《櫻桃小丸子》的主題曲一響,台上的小孩哥姐鬆弛感拉滿,台下的不少觀眾卻被“我們都是這樣長大”創哭。

但一談及音樂,小組對歌名的討論遠遠不如歌手,有人經常提起王菲、王傑等大熱歌手,有人在推薦“新人”樸樹。周傑倫雖然常被網友掛在嘴邊,但畢竟千禧年才剛出道,在“嘴上淬了毒”的網友看來:“樂壇出來個新人叫周傑倫,聽到這個名字我有點火大,怎麽跟周傑的名字這麽像!”

除了遠在千裏之外的明星,網友們也時常懷念身邊的人。在這個假裝宇宙裏,親朋好友的濃度極高,但最忙的無疑是一會給組員們買蛋糕,一會帶他們去遊樂園、下館子的媽媽。

在車馬很慢,書信很遠,微信還沒綁架每一個人的當時,比起網友,筆友是更多人傾訴生活的對象。此外,連舞廳裏熱情的阿姨、做西裝的裁縫師傅等一些路人甲也在“假裝世界”裏占有一席之地。

身處小組,一切恍如隔世,就像睜開眼回到了你正在酣睡的課桌上,手裏握著的隨身聽正在播放樸樹的《我去 2000 年》,發小揪著你的頭發喊你起來:醒醒,要上體育課了!

年紀輕輕,就流下時代的眼淚

要是一睜眼回到過去,想必不少人會喊出那句複仇宣言——“我重生了,這一次我要奪回屬於我的一切。”假裝活在 1980-2000 年的網友們,也試圖動用“未來的力量”彌補過去的遺憾。

既然能穿越,少不了見證親人的重要時刻,有一位網友就腦洞大開地回到爸媽剛結婚的那天,即便自己還沒出生,也要擺出東道主的架子請大家喝喜酒。

當然也少不了賺錢,有人建議抓緊入股馬化騰,等著在風口上起飛,有人建議在 80 年代前往廣東的“邊陲小鎮”深圳創業,還有人堅信知識就是力量,打算好好讀書。

但要實現財務自由,還得靠買房,一些“炒房團”就在勸說網友們趁早買房,抄底樓市。

不過,相比賺錢,更多人的選擇是珍惜親人,甚至阻止親人離世,像是回到 2000 年攔下一個去送貨的年輕人:因為這樣你就不會出車禍,不會失去生命,在十一月你會迎來可愛的小女兒,她不會像現在這樣好想見到你。

即使這隻是“白日夢”,依舊有很多人想盡辦法回到過去,在二手市場買下一直想要的水滸卡,在中式夢核遊戲裏拾撿過去的記憶......

  為什麽這麽多人,難以忘懷那個時代?

因為那個時代,有著很多人一文不值卻又黃金般的童年,彼時的父母還很年輕,生活中最大的煩惱就是寫不完作業,小小的世界裏沒有別離,隻有無數團聚。

也正因如此,不少人將其視作心目中的“黃金時代”,雖然那段時間經濟增速遠不如千禧年後,但那時候沒有雞娃,沒有“996”,考公不是唯一的出路,人們也不常用手機,河裏的魚和天上的星星就是夏天的樣子。

如今,數不盡的 App 使勁彈窗,互聯網的瓜永無止境,生活被手機捆綁的同時,社會的重擔也沒有放過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2023 年,在一項探究“假裝活在 1980-2000 年”小組懷舊行為的研究中,學者發現其前測樣本中的 90、00 後數量占比達到 91%。對於未曾親曆過的 00 後,他們所懷念的更多是經典文藝作品搭建的過去。

但當時真實存在的人情味和對未來的憧憬,依舊讓其他幾代人念念不忘。

隻不過,這些日子落幕得太快,以至於很少人能察覺:在一個尋常不過的午後,你關掉了電視,之後再也沒有打開過,後來才發現,關掉的是自己的童年。

查看評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