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一位母親反映自家倆孩子拿零花錢各捐10元做公益卻被公益組織嫌“摳”拒收,投訴後又被公益組織除名,引發關注。
當晚,公益組織負責人回應媒體稱,係工作人員言語不當,事發後已道歉。對此,當事人劉女士表示,該組織未就“被投訴後將孩子從公益組織除名”一事道歉。希望民政局公開處理結果,不要寒了廣大愛心人士的心。
事件回顧——
公益組織嫌捐10元太摳引關注
負責人回應稱係言語不當已道歉
1月21日,劉女士通過網絡平台投訴稱,愛心捐贈群號召群友為孤寡老人送溫暖,通知中提及“慰問壓力大,請愛心人士伸出援手”“一分錢也是愛”等表示,她和自己倆孩子溝通後,孩子用零花錢各捐10元。
本來是件好事,事情的發展卻出乎了她的意料。劉女士向濟寧曉婭慈善公益中心的負責人陳某某轉賬20元,並注明倆孩子的捐款信息,被對方回複稱,“沒辦法給你寫,10元1個人都說摳,上次團委決定了以後10元不再收。”
劉女士將此事投訴到濟寧市民政局後,她的一個孩子被公益組織從正式成員中除名。
1月22日,華商報大風新聞報道了此事,引發關注。
同日晚,濟寧曉婭慈善公益中心負責人回應媒體時表示,工作人員言語不當,其本意不是嘲諷劉女士“摳”,而是對劉女士表示“你捐10元錢會被別人說摳”。事發後,工作人員已向劉女士道歉。
否認道歉—— 孩子被公益組織除名後,她也被移出群聊
始終沒人向她道歉
1月23日下午,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聯係到劉女士,她表示,她們家很普通,有兩個孩子,年齡分別為9歲和11歲。2020年以來,她一直帶孩子參加慈善公益活動,這次“孩子們捐款10元被公益組織嫌摳”的事,讓她很受傷,“那天中午我哭了十多分鍾,覺得自己很委屈,為啥獻愛心還要被嫌棄?”
“後來想這件事就過去吧,結果發現孩子被從公益組織除名了。”劉女士直言,這件事後,她肯定不會帶孩子參加該公益組織的活動了,但對方將孩子除名令她感覺備受欺辱,“我肯定會帶孩子退出這家公益組織,但他們把我們除名,性質就變了。”
事發後,劉女士將遭遇發到愛心捐贈群,結果理論過程中又被對方“明嘲暗諷”,後於下午2時左右被陳某某移出群聊。
劉女士說,截至1月23日下午5時,公益組織始終沒有直接向她道歉,“今天上午,民政局讓我過去,意思可以協調對方現場道歉,我沒去。”
感到心寒—— 陳某某否認孩子被除名係自己所為
批評後台管理員時說“孩子們需要積分”
通過劉女士提供的群聊記錄,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注意到,群內愛心捐贈已有近50人,金額“20元至100元不等”。
下午1時許,劉女士將自己投訴後,孩子被移出公益組織一事發在愛心群內。陳某某回複道,“因為捐10元錢值得生氣不?千錯萬錯都是我的錯,句子沒連貫沒戴眼鏡,沒審閱就發出去了。謝謝您的大愛無疆。”“網站我不負責,不知道,我問問怎麽回事,別生氣了。”
下午1時38分,陳某某發的一個私聊聊天記錄顯示,公益後台管理員稱,以為劉女士生氣退群了,所以解除了。陳某某回複道,“再生氣,不能隨便移出人,孩子們需要積分……”
對於該聊天記錄截圖,劉女士不認可,遂被陳某某移出群聊。
“她這是明嘲暗諷,讓我很火大。”劉女士解釋道,孩子在被公益組織係統除名時,她僅與陳某某有過私聊,“郵件發布的時間也很明確,是中午12時51分。”“我是看到除名郵件,氣不過才在群裏發聲的,那麽公益後台管理員是怎麽知道我生氣退群,所以把孩子除名呢?”
此外,劉女士認為,陳某某稱“孩子們需要積分”是指桑罵槐,暗指她的孩子是為“公益積分做慈善”,“我孩子參加了很多公益活動,累計幾百小時。她是故意這樣說的,讓群友看的,欺人太甚。”
仍在調查—— 希望公開調查結果,不讓愛心人士寒心
民政局表示仍在調查中
陳女士說,她的孩子並非第一次參加濟寧曉婭慈善公益中心的慈善活動,“2024年,我倆孩子參加活動,感覺他們的活動一直在走過場。孩子想和孤寡老人說兩句話,結果他們拍照後就直接走了。”“從那之後,倆孩子沒參加過他們的活動。”
“這次是他們說慰問壓力大,希望愛心人士伸出援手,我才鼓勵孩子去參加的。”陳女士解釋道。她希望濟寧市民政局能公開調查處理結果,不要寒了廣大愛心人士的心,“口口聲聲說‘一分錢也是愛’,卻拒絕10元的捐款。希望主管部門能調查清楚,公正處理。”
1月23日,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聯係到濟寧市民政局,工作人員表示此事仍在調查,具體情況需相關科室回複。
記者多次聯係相關科室,無果。
據悉,濟寧曉婭慈善公益中心為民辦非企業單位,業務範圍為“慈善救助、賑災救助、公益援助、社會公共服務。開展交流與合作項目,總結交流工作經驗。其他社會性公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