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4月,杭州西湖大學主教學樓內展示著一組世界級科學家的肖像——這些科學家均是從海外引進的。中國正努力吸引頂尖科學人才,力圖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科技和科學進步的領跑者。
就在特朗普總統大幅提高美國企業引進外國技術人才的成本之際,中國正推出新計劃,對這些人才敞開大門。
自10月1日起,中國將正式啟用一種全新的簽證,旨在為來自全球頂尖高校的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畢業生提供赴華學習或開展商業活動的便利。
在中美爭奪科技和地緣政治主導地位的背景下,這一新簽證類別是中國吸引全球頂尖科技人才的更大行動的一部分。中國的簽證新政是在特朗普對H-1B工作簽證征收高達10萬美元新費用的幾周前推出的。
在特朗普政府抨擊高校、大幅削減聯邦科研經費、質疑科學權威的同時,中國則在研發領域投入了巨額資金,並成功吸引了一些美國頂尖科學家赴華任職。

目前尚不清楚中國所謂的“K字簽證”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人才競爭。北京方麵尚未公布該項目的具體細節,包括申請人資格,以及是否允許持證者在華正式就業。盡管具備專業知識的外國人過去也可以申請其他類型簽證進入中國,但通常手續繁瑣,且外國人要永久移居中國仍非常困難。
不過,單從這一政策姿態來看,也足以讓外界感覺中國正朝著更加開放的方向前進,而與此同時,美國似乎正逐步走向封閉。
“矽穀越來越傾向於‘美國優先’的文化,”華盛頓谘詢公司美商亞洲集團合夥人、專注科技政策的陳澍表示。對於那些擔心自己在美國不再受到歡迎的外國科技工作者來說,他說:“當他們看到有關K字簽證的消息時,可能會想:至少我還有另一個選擇。”
長期以來,中國的科技公司和高校主要依賴本土人才。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中國近年來高度重視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加上其龐大的人口基礎,該國已成為全球STEM畢業生人數最多的國家。
不過,在一些關鍵領域,如半導體和生物技術方麵,中國仍然落後於美國,因此一直渴望希望引進外國人才以縮小差距。然而,與美國類似,外國人赴華工作或經商仍麵臨繁瑣的簽證申請流程,包括需有企業擔保,有時還需獲得中國政府“高層次人才”的認定。
近年來,中國政府一直在努力簡化相關流程。對於科研人員,政府不僅提供了豐厚的激勵措施,還承諾減少官僚程序。新推出的K字簽證將允許持有該簽證者停留更長時間、可多次入境,並且無需企業出具邀請函。

深圳的科技行業招聘獵頭安格斯·陳表示,這種新簽證對那些缺乏資源申請傳統工作簽證的初創企業,或是在中國求職的外國留學生來說,將尤其有利。
“今後留在中國找工作的難度將大大降低,”他說。
像阿裏巴巴、華為這樣的科技巨頭也將更容易在短時間內引進海外顧問。
美商亞洲集團合夥人陳澍表示,這種簽證可以讓那些對中國科技領域感興趣的人先“試水”。
“有很多人心動想來中國,但又猶豫不決,”他說,“隨著中國科技公司變得更加強大、資本更為充裕,這種興趣隻會越來越濃厚。”
中國在吸引大量外國人才方麵仍麵臨諸多挑戰。(那些從海外遷回中國的科學家往往是出生在中國後來移居國外的人)語言障礙、政治和文化差異,以及極其有限的永久居留途徑,都是阻礙因素。

“中國長期以來對外國專家持歡迎態度,但這種歡迎是有選擇性的,並且是按照自己的規則進行的,”斯坦福大學技術分析師兼研究員王旦在一封郵件中寫道。“總體而言,中國隻希望吸引能創造經濟效益的外國人;政府也明確表示,超過60歲的外國人在華居留將麵臨較大困難。”
K字簽證不太可能取代美國H-1B簽證的地位。美國大多數H-1B簽證持有者是印度人,而中印兩國關係複雜。在中國社交媒體上,當民族主義色彩濃厚的《環球時報》發布印度多家媒體報道中國新簽證的消息時,許多中國網民發表了歧視性言論,表示不歡迎印度人。
一些印度分析人士也認為,簽證手續的簡化並不足以說服印度人才放棄美國,轉而選擇中國。
“他們去美國不是因為拿到了簽證,而是因為那是一種全麵的生活方式。他們想在那裏工作、生活,甚至成為美國公民,”新德裏律師、為中印企業提供谘詢的桑托什·派表示。
盡管中國官方媒體將K字簽證宣傳為中國開放的象征,但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多次強調要堅持自力更生,以應對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和外部敵對勢力的挑戰。
“別被K字簽證迷惑了,”陳澍說。“沒錯,K字簽證是為了引進外國專家,但你引進外國專家的目的是為了推動自己的議程,而這最終歸根結底是為了實現自力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