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國政府削減科研預算、加強對外籍人才審查的背景下,至少85位在美國工作的科研人才已全職加入中國的研究機構。(圖/達誌/美聯社)
在全球高端科研人才爭奪戰中,中國大陸正在快速迎頭趕上美國。根據《CNN》統計,自2024年以來,至少85位在美國工作的科研人才已全職加入中國的研究機構,其中超過一半是在2025年做出這一轉變。這一趨勢在美國削減科研預算、加強對外籍人才審查的背景下,預計人數將持續擴大。
《CNN》報導指出,這批赴中發展的人才名單極為耀眼,涵蓋普林斯頓大學的核物理學家、曾協助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進行太空製造研究的機械工程師、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神經生物學家,以及數位在人工智能領域嶄露頭角的學者和數學家。
這種現象被稱為“逆向人才流失”,引發外界對美國長期吸引並留住全球頂尖科研人才能力的疑慮。正是這項能力,讓美國在二戰後長期領先全球科技與創新領域。
而這場人才爭奪戰的結果,也將影響中美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半導體、生物科技及智慧軍事裝備等關鍵未來產業的競爭態勢。
中國多年來致力於吸引全球科研人才,特別是曾赴海外深造的中國留學生。這些人當中,有不少在美國科技界已成為領軍人物。隨著中美科技對抗升溫,北京領導層將科技創新視為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核心路徑,人才政策也更加積極。
相對地,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政府大幅削減聯邦科研預算、加強對外國研究人員的監督、調漲專業外籍人才H1-B簽證費用,並以經費作為施壓大學的工具,這些措施無疑正推動更多人才考慮離開美國。
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教授謝宇(Yu Xie)受訪時表示,“中國的大學認為,美國的政策變動是『川普送的大禮』,有助於他們招募更多、更優秀的科研人才”,並稱將會看到中國在各個領域的新研究計劃與培訓計劃蓬勃發展、持續提升。
中國東部一名專門為半導體等產業招募海外技術專家的獵頭也透露,美國的政策變動可能使他所操作的中國政府資助計劃申請人數激增。
儘管美國國會有望擋下川普政府所提出的部分極端科研經費刪減案,但近幾個月針對科研領域的撙節與重塑,以及對國際學生與簽證申請者的嚴格審查,已對學術界造成影響,並讓許多科學家對未來感到不安。
尤其是與中國有聯繫的學者,麵臨的壓力與焦慮更為明顯。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是向美國輸送科學與工程博士生最多的國家。川普政府年初更將中國留學生簽證作為貿易談判籌碼。7月美國國會議員更呼籲恢複“中國行動計劃”(China Initiative)。
近年來,隨著自身科研實力和野心提升,中國持續吸引來自美國與世界各地的優秀學者。儘管部分人才的轉換早在川普重返白宮前已著手,但美國政策環境的轉變無疑為中國機構提供了更大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