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院線公映的紀錄電影《裏斯本丸沉沒》,應該是近年最能在國際場合引發關注的中國電影之一了,不同於其他電影因票房高抑或是觸及敏感話題引發關注,《裏斯本丸沉沒》則是其曆史價值與人文關懷。電影雖然旨在還原曆史,卻無處不在提醒人們如何以史為鑑思考今天的現實,畢竟戰爭從未遠去,戰爭帶給普通人的痛苦也從未停止。
《裏斯本丸沉沒》講述的是二戰期間一艘日軍武裝運輸船“裏斯本丸”從香港前往日本途中,在中國舟山東極島海域被美軍潛艇“鱸魚”號發射的魚雷擊中後沉沒的故事。1941年12月8日,日軍發動太平洋戰爭,偷襲珍珠港,正式對英美宣戰。幾個小時後日軍突襲香港,駐守香港的英國盟軍因寡不敵眾投降,香港開始了長達三年零八個月的日佔時期。這期間,日軍向日本本土運送了大批英軍戰俘,裏斯本丸號正是其中一艘貨船。
裏斯本丸號草圖。(裏斯本丸沉沒@豆瓣)
因日軍違反《日內瓦公約》未在船上懸掛任何運送戰俘的旗幟或標誌,裏斯本丸在海上平穩行駛三天後,在中國舟山東極島海域被美軍魚雷擊中。從被擊中到沉船的20多個小時裏,船上的800多名日軍完成了撤離。但日軍沒有轉移船上的戰俘,而是用木板和帆布把他們封死在船艙底部。當船隻即將沉沒,盟軍戰俘好不容易突破封鎖跳海逃生時,又遭遇了船上留守的日軍掃射屠殺。附近舟山的漁民,看到落水的盟軍,冒死開著船,救回了384名戰俘。但仍然有部分戰俘未能逃出船艙,還有一部分在水中被日軍槍殺。最終,有828名盟軍喪生。
該片導演方勵第一次聽說裏斯本丸沉船的故事還是在2014年,當時他還是韓寒導演的電影《後會無期》的製片人,偶然聽到當地漁民講起這個故事,方勵出於好奇,也是基於地球探測和海洋調查的早年工作經曆,遂於2016年率領海洋科技團隊開始了相關的勘測工作。
愈發深入之後,方勵開始有了這件事“非做不可”且“非我不可”的自覺,他先後走訪了香港、英國、美國、日本、加拿大等地,展開搶救性採訪。在開始採訪時,還有兩位海難倖存者和參與救援的舟山漁民在世,而今他們已全部離世。方勵說,“從2020年開始,我一年賣一套房,把手頭的房子都賣掉了,現在是租房子住。我認真想過這事,我不幹誰幹?懂得海底成像搜索調查又懂電影的人,除了我沒別人了。雖然我沒有做過紀錄電影,至少沾邊,知道影像意味著什麽。所以我一直對自己說,活該你幹,不幹你就是曆史罪人。”
裏斯本丸沉沒。(裏斯本丸沉沒@豆瓣)
之所以決定將這個故事搬上大熒幕,一方麵得益於豐富的素材量,一方麵也是受泰坦尼克的啟發。方勵說,“全世界的人為什麽都知道泰坦尼克號?卡梅隆的電影,大熒幕的感染力太強了。”且不同於泰坦尼克撞上冰山導致的海難,裏斯本丸海難牽扯的因素更複雜,英國戰俘從被封死在船艙底部到勉強逃生後遭遇射殺的遭遇也更慘重。方勵在電影中以動畫的形式再現了海難的整個過程,也通過與倖存者、英軍後代的對話,還原了一個個具體的人,以及他們在海難前後的情感和心理狀態。
在俄烏戰爭、以巴衝突還未停歇的今天,回看二戰背景下並不為很多人知曉的裏斯本丸沉沒的故事,以及中國舟山民眾如何冒死搶救落水的英軍戰俘,令人唏噓不已。數據顯示,自2022年2月24日俄烏戰爭爆發以來,已有1萬1662名平民喪生,2萬4207人受傷,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表示,實際數字可能更高。
再看以巴衝突,據以色列軍隊稱,自10月7日襲擊以來,約有600名以軍士兵喪生,自10月底在加沙開始地麵行動以來,至少有256人死亡。據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廳統計,截至戰爭爆發的第175天,至少有32,623巴勒斯坦人死亡,超過75,092人受傷。哈馬斯管理的加沙衛生部稱,截至衝突爆發的第178天,至少有32,916人喪生,其中大部分是婦孺。
和俄烏戰爭、以巴衝突中傷亡的人一樣,裏斯本丸號上的那1816名英軍戰俘顯然也不隻是一個數字,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生命,他們承載的是一個個家庭的悲歡離合,方勵電影的最大價值,除了打撈曆史,與倖存者賽跑,最重要的是讓今天的人們看到了這些數字背後的生命存在,以及不同國別和膚色的人在麵對這一曆史事件時近乎共通的情感。在這個意義上,雖然故事的背景是戰爭,卻與權力的遊戲無關,有的隻是對個體生命的尊重。方勵傾家蕩產打撈曆史的動力,也基於此。
電影最後,方勵將鏡頭對準那些貧窮普通的舟山漁民如何冒著風險搶救英軍戰俘,並將自己僅有的糧食拿出來,這不禁讓人想起曆史學家許倬雲抗戰時期的經曆,“我們打八年是靠農村撐起來的,那時候的農村,各地撤退的人,或者拉鋸戰術前線撤退到後邊的農村,農村人一句閒話不說,接納難民,多少糧食拿出來一起吃,沒有(糧食)一群人也一起餓,滿路的人奔走,往內陸走,沒有人欺負人,擠著上車,擠著上船,都先讓老弱婦女往上推,自己留在後麵,大路上奔走,多少老年人走不動了,跟孩子說你們走。”
裏斯本丸沉沒電影海報。(裏斯本丸沉沒@豆瓣)
因為這段經曆,讓許倬雲篤定“中國不會亡,也不可能亡”。隨著裏斯本丸沉沒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曉,舟山漁民基於樸素感情伸出援手的往事,也理應成為中國故事的一部分,被看見、被講述,被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