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地方財政,比你想象的更嚴峻!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大家都知道財政緊張,但還是低估了財政緊張程度。

翻開曆史看看,大家也低估了財政崩塌的影響。

你敢相信,財政收入也會造假?

先看一下全國財政收支基本情況。

今年前7個月,我國各地財政收支,除了上海盈餘之外,其餘全部赤字,其中四川差距最大,高達4100億。

為何說財政緊張程度超出想象呢?

1、趨勢變差,沒有誰可以高枕無憂。

2000年,全國財政淨貢獻省市12個,到2010年降至10個,到2020年降至8個,2024年上半年降至1個。

實際上,早在2021年全國所有省市財政都全軍覆沒了,就連上海一般公共預算收支差也降為負值,為-659億元。

實際上,上海的財政也就靠核心區支撐,郊區基本上也全麵下滑,出現了負值。

什麽意思?

各地財政緊張,不是偶然現象,而是一個趨勢,並且趨勢還在不斷往下走。

就連財政狀況看起來不錯的上海,也並非高枕無憂。

2、缺口巨大,難以彌補。

各地財政收支缺口合計高達5.74萬億元。

具體看,財政收支缺口超過1000億元的省份有23個;缺口超過2000億元的省份多達15個,財政缺口3000億以上的也有4個。

四川更是以4130億元赤字位居首位,其餘三個省份是河北、河南、湖南。

如果全年來看,差不多都是十幾萬億的缺口。

比如2023年31個省級行政區廣義財政收支缺口合計達14.60萬億,其中,2023年全年實現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11.72萬億元,扣除對應支出後缺口為11.77萬億。

3、財政收入造假,虛增收入。

你以為財政狀況已經夠差了,實際情況可能會更差,因為這裏麵還有財政收入造假,打腫臉充胖子的問題。

大家翻開各省市2023年審計報告看看,四川、青海、內蒙、河北,甚至廣東等省市,都有一些地方在財政收入上造假,虛增財政收入。

造假方式包括,捐贈資金納入同級財政、財政空轉虛增收入、虛假處置公益性資產、多繳國有資本經營收益等等。

造假的動機也很明顯,包括但不局限於上級指標考核壓力、地方政府自身的排名壓力以及地方政府的化債壓力等等。

把這些造假剔除掉,把財政收入數據清洗一下,各地真實的財政收支情況會更加緊張。

再看財政收入。

財政狀況惡化的一個關鍵就是,財政收入增長乏力。

財政收入出現問題,主要是各地賣地收入急劇下滑。

從統計數據看,我國賣地收入在2021年達到峰值,此後兩年繼續下滑。

實際情況是,從2019年開始房地產和土地市場就不行了。

之所以2020年和2021年賣地收入還能上衝,完全是因為各地城投企業和各地國企在虛假托底。

這完全就是自己跟自己玩兒,有的地區賣地的時候隻有一家國企競標,為了多增加賣地收入,自己連續幾輪炒高地皮。

後來上麵發文不讓這樣玩兒了,土地收入就開始原形顯現。咱們可以直觀的看一下各地賣地收入:

一句話,全國各地財政收入下滑,跟土地財政垮掉息息相關。

土地收入下滑後,靠什麽呢?

1、國有資源有償使用收入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

前一段時間某些地區成立“砸鍋賣鐵”工作專班,主要工作就是,通過盤活國有資產的方式來增加地方政府收入。

我們經常看到的,本以為是國家經營的場所,很多都承包給私人了,就是為了增加預算收入。

比如,旅遊景點承包、全國不少地區的國道又恢複收費了等等。

2、罰沒收入飆升,成為財政收入增長的主力。

一個正常的經濟體,財政收入應該靠稅收為主,經濟好了,企業盈利增加了,稅收也會增加。

但是我們看一下2024年上半年全國各地的稅收收入,基本上都是下滑的趨勢。

相反,全國各地的非稅收入急劇飆升。

什麽是非稅收入?主要源於各地加大資源資產處置力度、公安大案要案及紀檢監察等罰沒收入等。

很明顯,非稅收入的持續增長會損害當地營商環境,而且資產存量空間有限,顯然不可持續。

這兩年,財政收入還能靠非稅收入來支撐,再往後呢?

最後財政支出。

財政收入和支出,以及財政缺口,是問題嗎?其實不是問題。

這麽多年,財政缺口一直存在,最後怎麽抹平的?發債嘛。

比如2023年,地方14.60萬億的廣義財政收支缺口,其中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體量達10.16萬億,彌補後缺口還餘4.43萬億左右,然後新增發行4.43萬億國債就行了。

債務多了,會出問題嗎?其實,單純的國債規模大小,也不是太大的問題。

日本、歐洲、美國等等,他們的政府債務水平,比我國都高不少。

所以,財政的關鍵是什麽?如何花錢。

有人說,財政養了多少多少人,這些導致了巨大的財政浪費。現在很多地方也喊出了口號,“精兵簡政應對地方財政緊平衡”等等。

從這方麵看,削減財政供養人員就是合理的。

其實,這並不是國際通用的邏輯。

在其他國家,政府工作人員,也屬於就業的一部分,美國政府關門的時候,國內消費也會受到影響。

我們為何不適用這個邏輯呢?主要還是因為,老百姓本身的負擔太重了。

因此,精兵簡政,減輕老百姓負擔,私人部門增加的活力,將遠超過特殊群體消費能力帶來的經濟活力。

也就是說,最差的花錢方式,其實還不是養一堆人,而是上馬效率低下的項目。

財政支出,或者財政投資,最大的問題就是,效率低下。

市場上收益率5%的項目,讓財政投資,能把收益率幹到2%。

比如,市場采購,一顆螺絲10塊錢,換成財政投資,價格能漲到1000塊,錢都被某些人“黑”掉了,項目收益率怎麽可能會上去嘛。

而且從經濟學上看,財政投資還有一定的擠出效應,政府上的項目,會擠出民間資本。

這就會形成負反饋。

無論是財政養一堆人,還是財政投資效率低的項目,甚至給新能源企業補貼等等,歸根結底就是,財政花的錢隻讓一小部分群體收益了。

好的花錢方式是什麽?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北歐國家稅收非常高,為啥人家的老百姓沒有太多怨言?因為這些錢都用在了老百姓頭上了嘛。

所以,財政的問題,不是怕收支不平衡,也不是怕債務規模大,怕的是錢沒用在老百姓身上。

因此,如果考慮到花錢的方式,財政形勢其實更加嚴峻。

查看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