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國一個多月,年輕人的困境最讓我痛心難過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暑假帶孩子回國一個多月,感覺和去年很不一樣。當然,我主要待在廣州,也去了江蘇幾天,看到的隻是一角,但相信不是局部問題。

去年3月,我回廣州待了半個月,也見了很多朋友。當時也許剛從一種封閉狀態走出來,大家有強烈傾訴欲望,對未來期待很多,因此在每一個飯桌上,都能感受到滿滿的能量。

時隔一年半,再見這些舊友新朋,恍若隔世。對於現狀,多不滿意;關於未來,有信心的少之又少。很多人都像泄了氣的皮球,沒了神采,沒了勁頭,從內至外散發著疲憊和厭倦。

這跟我在朋友圈之外見到的情況差不多。

剛回來那天,在地鐵站,見到迎麵走來的每個人,都表情木然。坐網約車,司機都是一句話不說,有時不停歎氣,車廂內氣氛非常壓抑。新聞中則更離奇,什麽跌破底線的事都出來了。

在廣州,讓我很吃了一驚的是,廣州這濃眉大眼崇尚搞錢的地方居然也開始流行起摜蛋了。這種遊戲,早在20年前就風靡於江蘇安徽地區。但是這麽多年來,廣東一直沒流行起來,肯定是有原因的。廣東人的信仰是搞錢,大家時間都很寶貴,有這時間,琢磨點賺錢的事多香啊。如今,摜蛋開始在廣州深圳流行,連排頭兵都偷摸著躺平,這很說明問題。

當然,也有一些亮點,比如電動車行業的紅火,比如社會質感的迭代提升。現在全世界日子都不好過,歐美也是一片哀嚎,從通貨膨脹到移民難民問題,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但隻要不諱疾忌醫,問題不藏著掖著,讓全社會能參與討論,總歸能解決問題。

這麽多天下來,讓人很是感慨。我琢磨著,把這些見聞整理出來,是很有意義的。

交通

廣州的交通,比之前更亂了。在很多紅綠燈路口,都亂得像一鍋粥,兩輪電動車、行人和汽車混在一起,讓人無所適從。開汽車的,有時更像是一個弱勢者。尤其在中山一立交下麵,交通狀況簡直如同噩夢。這麽亂的交通,尤其在上下班高峰期,也不見有人來指揮疏導交通。找一些誌願者不難吧?按理說,這些交通管理也不是什麽高難度的技術活,各地都做了幾十年,積累了無數經驗,沒理由搞不好。

自從電動自行車走上街頭之後,廣州的交通就沒好轉過。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解決起來非常複雜,但我始終認為,政府部門應該負起主要責任來,不能放任不管。之前給電動車搞過上牌,但是上了牌之後如何管理,似乎依然沒有頭緒,交通依然混亂。管理是一門科學,既不能是一刀切,也不能是聽之任之。從市民的角度說,電動車方便實用還環保,棄之不用,既不經濟,也不符合人性。人的行為,都要從自身利益出發,這無可厚非。搞亂交通這個帽子,肯定不能扣到市民頭上。

要打屁股的話,有關部門肯定跑不了。很簡單的做法是,在路上畫條線裝個欄杆,專門讓電動車跑,路麵交通就不至於那麽亂。很多城市都是這麽幹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隻要不躺平,很多事根本就不是個事。

好消息是,《廣州市電動自行車管理規定》擬於2024年9月進行第三次審議並交付表決。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中,有很多針對性很強的規定,比如違法三次以上就可能被扣車。這些規定如果真能被有效實施,廣州交通狀況可望有改變。

餐飲

食在廣州。在吃這一塊,廣州就從來沒讓人擔心過。隨便去一家館子,都很好吃。一些熟悉的館子,都在硬件方麵進行了升級,就餐環境非常讚。看菜牌,價格基本維持不變,人均100元左右,就能吃得相當不錯。

幾乎所有餐館都可以掃碼自助點餐和結賬,雖然這已經不是新鮮事,但是在國外生活過一段時間,再回來體驗這種點餐方式,還是想豎大拇指。好吃不貴,服務態度好,還不用給小費,除了有點科技狠活和煤油的擔憂,其他堪稱完美。一個有著中國胃的人,回到自己國家,別提多爽了。

不過現在餐飲確實不好做,最明顯的跡象是排隊的人少多了。幾年前,每到飯點前,很多餐館門口都坐滿了等著叫號的人。這次回來,吃了二十多頓飯,隻在一家餐館遇到有排隊。那是一家在某高檔商場裏做高檔餐飲的新店。有經常做商務接待的朋友說,以前2000元的商務餐,現在1000出頭就能搞定,但菜式不變、服務不變。

餐飲業是受消費降級影響比較大的一個行業。近日,北京市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餐飲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88.8%。這個降幅,非常恐怖。北京如此,廣州或其他地方應該也好不到哪裏去。

除了消費降級的影響,外賣平台抽成高,也是影響餐飲行業利潤的重要因素。

電車

我在廣州街頭粗略數過,在駛過去的20輛車裏,綠牌車差不多占了六七成。換不同路段不同時段,這個占比基本不變。在網約車和出租車裏,綠牌車的占比更是接近100%。

不少人都把油車換成了電車,還有朋友賣了特斯拉,換成國產電車。這個朋友,是國內頭部汽車自媒體的創始人。我坐過他的華為問界M9,智能駕駛和乘坐體驗讓人難忘,外觀設計也好看。一路上,他一直跟我誇這部車。

電動車的蓬勃發展,是中國經濟目前最大的亮點。中國目前擁有全球最大的電動車製造能力和供應鏈體係,從電池到整車的生產都有顯著的成本優勢。大規模生產使得電動車的價格不斷下降,進一步推動了市場的普及。幾萬塊錢就能買到一輛不錯的電動車,這在其他國家確實很難想象。電動車當然也有一些問題,但是這是屬於發展中必然存在的問題。隨著產業的日漸成熟,相信這些問題會得到很好的解決。

不得不說,中國的各種基礎設施,做得太出色了。比如充電樁的普及程度,比如電力供應的穩定性,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個國家。別的國家也想發展電動車行業,但是這種政府引導和市場相結合,並依托於中國龐大的製造業基礎的全產業鏈布局,是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國家都難以複製的。

如果多幾個像電動車這樣的產業,中國經濟會有更多的活力。

青年

年齡最大的00後,現在已經24歲了。00後們,正在接替前麵幾代人,慢慢成為社會的骨幹。

在本世紀出生長大的這批年輕人,生活在中國有史以來物質最豐富的年代。他們一出生,就有了電腦、手機,坐上了汽車,出國旅行也很尋常。他們的視野和知識結構,都是曆代中國人裏麵最棒的。天時地利人和的種種因素,造就了高素質的這一代中國人。

在各行各業,都能遇到這些素質良好的年輕人。他們的專業素養、服務態度和整體氣質,都是中國人裏麵的翹楚。和他們打交道,讓人對中國的未來充滿信心。假以時日,等這些年輕人全麵登上曆史舞台,中國一定會有不同的麵貌。

但是這代年輕人,也是悲催的。他們生長在前代人創造的紅利裏,習慣了物質的豐裕和各種便利。但在未來,他們能不能創造更多屬於自己的時代輝煌,是存疑的。

這和努力無關。年輕人再努力,能改變蛋糕的分配方式嗎?年輕人再努力,能改變超級老齡化的人口結構嗎?年輕人再努力,能改變全球化退潮的趨勢嗎?

今天這個社會,對年輕人很不友好。所以很多優秀的年輕人,要麽喪失了奮鬥的精神,躺平在家啃老或打遊戲;要麽隻能去做一些低技術門檻的工作,比如跑外賣做保安;不再過度追求高薪和高職位的工作,不願996,不願過度加班;不買房隻租房,推遲結婚生子,甚至不婚不育。

如果再不迅速把整體資源向年輕人傾斜,未來買單的或會是整個集體。讓年輕人看到希望,整個社會才有希望。年輕人不想再跟你玩,這是最慘的事。

回來這段時間,年輕人遇到的諸多問題,是最讓我痛心難過的。這些中國最寶貴的財富,應該被加倍珍惜,他們配得上更好的明天。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廣大青年也曾麵臨類似的困境。1980年5月,《中國青年》雜誌發表了一封署名潘曉的來信,題目是《人生的路啊,怎麽越走越窄》。這封信吐露的彷徨、苦悶、迷惘和懷疑,一下子擊中了億萬青年的心。後人這樣評價這封來信:“它曾讓當年千百萬青年為它哭為它笑為它激動為它爭辯為它深思,也讓千百萬今天的中年頻頻回首沒齒不忘。”

後來的事,我們都知道了,中國用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開放,完美回應了廣大青年的呼聲,讓他們有了奔頭和去處,造就了一個空前的盛世。

信心

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時,溫總說過一句著名的話:信心比黃金更重要。那一次,雖然也很難,但是當時全國人民對未來都有很強的信心,北京奧運的成功舉辦,更是激發了全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所以最後我們挺了過來,還成為全球經濟的穩定器和火車頭。

那時一旦發生負麵事件,媒體迅速跟進,官方迅速處置,最終作惡者受到懲處,公眾得到安慰,社會能以公平公正的姿態繼續前行。

2008年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爆發後,無數媒體跟進,最後導致當時的國家質檢總局局長引咎辭職。事件之後,再沒人敢在奶粉中造假。

中國這麽大這麽多人,不可能沒有負麵事件發生,關鍵是事情發生了之後如何處置,有沒有因此吸取教訓,讓製度變得更完善,讓社會變得更健康。

這次在各種場合見了幾十位師友,有體製內的,有媒體圈的,有學者圈的,有做生意的,也有小縣城的普通職員。除了幾位做跨境電商、外貿和出海的朋友做得不錯,絕大多數人對這幾年的生活都不滿意。

大麵積的信心垮塌,原因是多方麵的。最重要的當然還是經濟下行讓很多人收入銳減,肩上的負擔越發沉重。除了經濟原因,尤其對企業家群體打擊巨大的是不斷變化的政策,以及法治不斷受到人為幹擾的客觀現實。從教培到遊戲再到房地產,政策在兩三年內一再變臉,讓一億多從業人員無所適從。

市場經濟的基石是法治。法治為經濟活動提供了明確的規則和法律保障,減少了交易中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法治通過保護知識產權、財產權和合同權利,可以激勵創新和企業家精神,從而促進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社會的繁榮。

還有媒體的靜默也是很可怕的。一件大事出來之後,所謂的主流媒體多半隻能刊載通報。責任人如何被懲處,受害者如何被補償,社會危害如何消除,通通無人知曉。一件件大事,都是這麽爛尾的。

這些社會信心的基石,一旦一塊塊被抽離,造成的後果是災難性的。

移民

在當下國內的環境中,移民不是一個很適合公開討論的話題。但是這些天,確實有很多人向我詢問國外的情況,以及如何移民。

我的觀點是一以貫之的:國外不是天堂,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問題,中國有問題,美國加拿大澳洲日本新加坡泰國歐洲,同樣也有自身的問題。我之所以背井離鄉,主要是因為不想讓孩子那麽卷。如果不考慮孩子因素,說心裏話,我更願意生活在國內。在出國之前,我從沒想過會離開廣州,這是一個特別美好的城市,各方麵都很合我意。我一直以為自己會在廣州終老。但當時代的潮水襲來時,個人的命運就像浮萍一樣。

每次回廣州,都有強烈的遺憾和不舍。和冬天漫長寒冷的加拿大相比,生活在廣州太愜意了,生活的豐富性和便利性,從美食到氣候到交通,要甩加拿大幾條街。但是孩子喜歡加拿大,喜歡那裏的教育和生活,作為父母,隻能委屈自己。

大部分“移一代”,都是犧牲的一代,不僅僅指物質上,更多是精神上的。你始終不可能成為一個地道的本地人,但同時你也被故鄉人打上了一個標簽;你的心裏始終都有母國的位置,萬裏之外發生的事情依然牽動你的心緒,但同時你也會越來越關注身邊人和事。你的餘生都會活得有點掙紮。

以我的觀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移民,甚至可以說,絕大多數人不適合移民,尤其是那些守著自己的舒適圈、患得患失的人。人到中年,在國內有自己的專業和領域,有一定社會地位和資源,移居海外,沒有挑戰是假的。

有三類人比較適合移民,一是特別有錢的人,這些人不缺錢,大部分需求都可以用錢解決,所以去到哪裏都很滋潤;第二類人是窘迫的人,在國內已經困頓不堪,出來了也不會差到哪裏,除了社會保障可以兜底,藍領工作收入不錯,說不定可以實現人生逆轉;第三類是擁有一技之長的專才,比如加拿大農業領域就長期缺人。

不論是什麽原因選擇移居海外,我都支持人們用腳投票。有時搬到其他國家生活,隻是想換個活法,體驗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這沒有任何可以指責的。一個人,首先要把自己及家人照顧好,然後才能談得上對社會和國家的貢獻。能照顧好家庭,已經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國民。鼓勵每個人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勇敢活出自我,讓每個國民都能沐浴在愛的陽光裏,讓公平和正義普照,這才是一個國家最應該做的事情。這樣的國家不用擔心國民會外流,因為每個國民都會像珍寶一樣守護著這個國家。

我特別喜歡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最後一章中的結尾,崇禎煤山自盡,清軍揮軍入關,無數大事發生時,而徐霞客卻坐在黃山頂,聽了一夜大雪融化聲。人生海海,不過爾爾。“我隻是個平民,沒有受命,隻是穿著布衣,拿著拐杖,穿著草鞋,憑借自己,遊曆天下,故雖死,無憾。”當年明月極欣賞徐霞客的這個回答,認為足以藐視所有王侯將相,因此他將徐霞客的話總結為“成功隻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並將它作為《明朝那寫事兒》完美的結束語。

希望喜歡碼頭的所有朋友,以及所有世人,都能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

查看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