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歲的楊振寧,和他的3個兒女
文章來源: 最華人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為了把自己的孩子送進名校,雞娃家長在內卷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海澱家長,從幼兒園就給孩子塞了“過多過硬”的課程,但其實雞娃方法不對可能會適得其反,造成揠苗助長式的效果。偉大的物理學家楊振寧對子女教育有清醒的認知,從小就對三個子女進行「放養式」培養,更在乎孩子心理的健全和人生的愉悅,從小尊重每一個孩子的興趣選擇。
From 最華人
微信號:wcweekly
提到楊振寧,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翁帆。
這也算是一種黑色幽默了。一位當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在自己的祖國最廣為人知的事跡竟然是“老夫少妻”的婚姻。
當然,也有人會深入了解楊振寧在物理學領域的卓越貢獻,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
無論是“82歲娶28歲”的婚姻,還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這樣的成就,都離我們普通人太過遙遠。
但,楊振寧有一點是值得我們學習,而且我們學習之後能夠受益匪淺的——對子女的教育方法。
如今,已經102歲的楊振寧在家庭教育方麵,是一位成功的父親。
01.
在學術圈內,“子承父業”是一件很常見的事情。
但是,作為當代物理學界泰鬥的楊振寧,他的孩子卻都和“物理”沒有任何關係。
並不是因為孩子們天資愚笨。楊振寧的長子楊光諾、次子楊光宇、小女兒楊又禮,都繼承了父親的聰慧和母親的沉靜,在各自的領域裏做出了成績。
楊振寧全家福
楊振寧是一個作風民主的父親,而不是嚴酷的大家長,他尊重每一個孩子的興趣選擇。
他從來不苛求子女,更不會要求他們“和自己一樣”。
這種民主的作風,來自於他自己的父親。
他的父親楊武之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青年時代就在海外留學,無論是眼界還是學識都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
1925年,楊武之在芝加哥大學
楊武之還是華羅庚的“伯樂”。
華羅庚在西南聯大任教的時候,原本應該論資排輩,從講師開始一年年苦熬,才能成為正教授。是楊武之愛惜他的才華,力排眾議直接給了他正教授的待遇。
西南聯大
所以華羅庚曾經感動地說:“古人雲;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我之鮑叔即楊師也。”
楊武之對華羅庚的才華自歎弗如,曾感慨道:“這輩子我的數學是趕不上你了,你比我好,但是我兒子楊振寧一定會超過你。”
望子成龍,是每個父親都未能免俗的夢想。楊武之也不例外。
自己沒有完成的夙願,未曾抵達的高峰,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實現它。楊武之羨慕華羅庚的數學天賦,他期望楊振寧能夠繼承自己的衣缽,有朝一日完成超越。
1929年,楊武之與夫人羅孟華、兒子楊振寧
可是孩子大了,總會有自己的想法。
楊振寧並沒有如同父親期望那樣,成為超越華羅庚的大數學家。我們都知道,他迷上了物理。
02.
盼望兒子成為數學家的夢想落空了,楊武之卻絲毫沒有生氣。
這就是他作為家長的偉大之處:如果孩子能夠實現自己未竟的抱負,當然很好;如果孩子有自己的想法,那就尊重他。
楊武之那一代知識分子,出生於國家和民族最危難沉淪的時刻,他們對於救國圖存的渴望,遠遠勝過對個人事業成功的追求。所以,不管兒子選擇哪條道路,隻要他能夠成為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就足夠了。
“慢慢來,不要急。”
這句話,少年時代的楊振寧經常從父親那裏聽到。
楊武之非常博學,尤其是數學領域。但他在教育兒子的時候絲毫不著急,一點都不急著讓兒子過早接觸數學。
這和當下的很多喜歡“雞娃”的父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他讓楊振寧大量閱讀中國傳統文化、國學方麵的書籍,這些和數學沒有任何關係。
然而,在楊振寧一生的漫長歲月中,少年時打下的中國文化功底,卻在人生中的很多時刻給予他精神力量或共鳴。
青年楊振寧
這一點很多中國人都能感同身受。
學生時代背誦的古詩詞和古文,很多都將會在成年後給予我們共鳴、安慰、激勵。被貶斥排擠的時候,會不自覺地想起“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勉勵自己的時候,會吟誦“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遭遇喪妻之痛的時候,可能會想起歸有光的“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黯然落淚。
古典文學的熏陶,可以健全一個人的心性。
楊武之尤其重視《孟子》。在他要求下,楊振寧背誦《孟子》中的篇章,還專門在名師門下進行研習。
直到中學時代,楊振寧自己對數學有了興趣,經常主動去看父親當年從國外帶回來的書。有不懂的地方,他就會詢問父親。
若是其他的家長,可能會欣喜若狂,恨不得把自己所學都灌輸給兒子。楊武之卻很平和,他告訴兒子,“慢慢來,不要急。”
03.
楊武之當然知道兒子的天分,他甚至對華羅庚都放出了“狂言”,認為以兒子的聰慧必然可以超越華羅庚。他無比為兒子自豪。
但是他尊重教育規律,也尊重兒子的愛好興趣。
“慢慢來,不要急”,與其說是告誡兒子的,倒不如說是他提醒自己的。
楊振寧選擇了物理之後,他也坦然接受了。因為他明白,那畢竟是屬於楊振寧自己的人生。
這種家庭教育方麵的開明與尊重,成為楊家的家風。當楊振寧成為父親之後,他也同樣是這樣做的。
楊振寧的長子名叫楊光諾,出生於1951年。這個“諾”,就是諾貝爾獎的意思。
1957年,楊武之與楊振寧、楊光諾
楊武之給孫子起了這樣的名字,是希望他的到來給楊振寧帶來好運,能夠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裏,長子長孫的到來意味著家族又有了嶄新的延續,是值得慶賀的一件事情。而長子長孫,也往往承擔了殷殷期望。
楊振寧和夫人杜致禮感情很好,他們都很疼愛自己的大兒子。
楊振寧和夫人杜致禮攜子楊光諾
當時他們全家生活在美國,楊振寧做研究非常辛苦,但無論工作多麽繁忙,他都會抽出時間陪伴兒子。
他經常帶楊光諾去書店,給兒子講各種各樣的故事。一如楊武之當年對他的教育一樣,他對楊光諾的學習很重視,但從來不會刻意要求光諾學習物理。
楊光諾很聰明,但是對物理卻並不是很熱衷。
時代在變化。楊光諾的少年和青年時代,正是美國計算機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很多天資聰穎的年輕人都對計算機產生了濃厚興趣,楊光諾也是其中一員。
作為楊振寧長子的他,同樣選擇了與父親走不一樣的道路。
04.
楊振寧完全理解並尊重兒子的選擇。
楊光諾在中學畢業之後進入密歇根大學,開始了自己的計算機研究生涯,一直讀到博士。
博士畢業之後,他畢生從事計算機行業,成為量子計算機專家,在業內擁有良好聲譽。
楊光諾
而楊振寧的次子楊光宇,則顯得更加“離經叛道”:他先是沉迷於化學,後來突然又迷上了天文學,幹脆舍棄了化學老本行,改投到天文學的懷抱。
楊光宇
楊振寧最小的女兒楊又禮,則是喜歡醫學,成為了一名醫生。
雖然是女兒身,楊又禮的膽氣卻一點不輸於兩個哥哥。她舍棄了美國醫院的優渥環境,選擇成為無國界醫生,經常去非洲那些最貧苦混亂的地區從事醫療活動。
1982年,楊振寧全家福。左起:杜致禮、楊振寧、楊光諾、楊又禮、楊光宇
這樣的選擇,沒有哪個父親能夠放心。
無國界醫生前往的許多地區都不太平,政治環境惡劣,時不時都會有軍事戰爭。子彈是不長眼睛的,萬一運氣不好出事了怎麽辦?
楊振寧也憂心不已。但最終,他還是選擇了尊重女兒。
楊家的孩子,每個人的人生道路都由自己做決定。
哪怕楊振寧在國際物理學界是泰山北鬥級別的大人物,他在麵對孩子的時候,也隻是一個作風民主、循循善誘的父親。
這樣的家庭教育,或許會讓很多人覺得不理解:如果他們都學物理該多好啊,仰仗父親的餘蔭,也能在學界擁有一席之地。更何況他們天資都很好,必然能做出一番成績……
可是,楊振寧從來不這麽想。
他與友人的信件中,曾經提到過自己對於教育的看法:“所以,我要給您的忠告是:讓他(友人的兒子)像正常孩子那樣發育成長,每周花一兩個小時接受大學教授的指導,不要急於在數學和科學上施壓。在他前麵還有一條漫長的人生旅途,尤其重要的是,在心理跟學習上保持全麵均衡的發展……”
楊振寧
楊振寧的一生,可謂是輝煌至極,站在無數人無法企及的高峰。
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對於子女教育卻有著清醒的認知:健全的心理、愉悅的人生,要比世俗意義上的成功重要多了。
人生如夢,最終都會歸於黃土,為何要為了“成功”而別扭痛苦一生?
隻要對社會是有用的,那麽不妨讓孩子自由選擇想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