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格萊美華裔得主:90後音效師的美國追夢之路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2023年7月,美國搖滾樂團Paramore在洛杉磯的萬人體育館the Forum開辦專輯《This is Why》的巡演演唱會,專題同名歌曲的副歌響起時,場館內上萬名歌迷一同大合唱。身處台下的譚心妍(Harriet Tam)卻沒忍住眼眶裏的淚水,比起現場其他聽眾,這首歌對她來說有著完全不一樣的意義。

《香港01》最近與這位首名香港人格林美奬得主傾談,了解她作為香港第一人的得奬感受,還有分享她這段非凡的音樂追夢之路。


2021年,譚心妍作為音頻工程師為樂隊成員錄製專輯並進行混音,看著專輯裏的10首歌由母帶變成最終成品。今年,這張專輯為創團20年的Paramore獲得首個格林美最佳搖滾專輯獎(The Best Rock Album),也讓譚心妍成為首位獲得格林美獎座的香港人。這是她十年前首次踏足美國時難以想像的優異成績。

  毅然赴美追尋音樂夢

“小的時候不會想太多,就好像心口有個『勇』字然後就去了”。身在洛杉磯的譚心妍回憶著。

2012年,18歲的她像大多數同齡人一樣,麵臨DSE、大學和專業選擇時不免感到迷茫,會問:“讀什麽科好”?由於她多年演奏色士風的原故,最終選擇了音樂。她心想,既然學音樂那不如就去美國,香港音樂學院本已不多,音樂方向的選擇就更少。“全世界最大、人人都知道的歌手大部分就算不在美國出生也是在美國工作”,很快她又鎖定了兩個她知道的美國大城市——紐約和洛杉磯,抱著一點淺顯的認知,譚心妍就這樣踏上了前往洛杉磯的路。

第一次來到美國,譚心妍感覺美國“什麽都好大”,她說:“你在美國可以開幾個小時車,身邊都好像沒有什麽人”,以至於她不免感到有些害怕。與人流熙熙攘攘、什麽都小的香港天差地別:“哇,這裏真的不是香港了。”


到後來的學習、工作,譚心妍又要適應美國人更加直接乾脆的處事方式,而不是像在香港時時刻刻注意禮節、“收收埋埋”的作風,學習主動為自己爭取各種機會:“如果我不多出聲,可能大家就會忘記我的存在。”

  從台前到幕後 不惜身兼四職

在陌生的土壤上,譚心妍繼續做起了自己的“老本行”,在不同的樂團演奏色士風、準備表演。一次參與錄音的機會,讓她第一次接觸到了錄音室(studio)的運作模式,激起了她對音樂幕後工作的興趣。

作為音頻工程師(Audio engineer,指工作涉及錄音、調整、混音以及聲音再製(reproduction of sound)的人士),譚心妍會從錄音開始參與,用什麽麥克風錄音、怎麽擺放都有講究,同樣是錄一段打鼓的聲音,搖滾類型的音樂與爵士樂所選用的設備亦不一樣。“你要理解歌手及製作人腦海中的想法是什麽方向、哪種風格的,或者怎樣的音質,你就要根據這些去實現那個設想。”

到後期混音,則像是集齊了所有的材料(即錄好的各種樂器、人聲素材)後,把它們炒成一碟菜,調節聲音的平衡、各種樂器聲音的位置等等。


2018年,譚心妍從阿蘇薩太平洋大學(Azusa Pacific University)音樂係畢業,但作為音頻工程師的修行才剛剛開始。從實習時的錄音室擔任工程師開始,到知名錄音室Sunset Sound的錄音助理、再升職成工程師,剛畢業時因薪資微薄,她為了賺取生活費一度要同時打四份工。

從現場音響到音樂監製、甚至其他可能不相關的工作,隻要有工作機會,她便接下來、不敢輕易拒絕。

  Sunset Sound四十多年來首位女工程師

種族歧視的“牆壁”,她在大學初時就已經撞上了,進入職場後,她又一次次麵臨性別歧視的問題。

在男性主導的音樂產業中,女性音頻工程師少之又少,當中的亞裔女性工程師就更不用提了。入行六年來,譚心妍也隻是在Instagram上發現過幾位女性音頻工程師,現實中見到的則是清一色的男性。


“有人一見到我,就會覺得你是不是接電話的”,若告訴對方自己是他們的音頻工程師,換來的則是充滿質疑的回應。她說:“在這一行,如果他(們)不是很習慣見到一個好像我這樣的人,就會立刻覺得你的能力低或者做不到。”

2020年疫情開始時,她在曾為Elton John、Led Zeppelin、Van Halen等歌手錄製專輯的Sunset Sound Studio打雜了半年多後,在資曆尚淺的情況下獲得知名製作人Carlos de la Garza的賞識,正式轉為音頻工程師。而這家老牌錄音室上一次任用女性做工程師,已經是40多年前。

對譚心妍來說,音頻工程師的工作最令人滿足的地方,就是見證著一首歌從母帶(demo)開始,在自己的手中慢慢成型。參與錄音的工程師有時會跟歌手和樂手們一起相處幾個月之久,過程中也會漸漸與他們相知、相熟,了解他們每首歌曲背後的創作意圖,直到歌曲完成——“真的是看著它『長大』”。

2021年,譚心妍得到了擔任Paramore音頻工程師的機會。這個著名美國搖滾樂團成軍已有20年之久,六張錄音室專輯為他們贏得兩次格林美獎,更屢次登頂英國音樂榜單,熱門單曲《The Only Exception》、《All I Wanted》、《Decode》等在YouTube上都有2億以上的播放量。

圖為2023年7月,譚心妍參加Paramore洛杉磯站巡演時所攝。(受訪者供圖)


譚心妍與Paramore合作的這張專輯,是樂隊經曆低潮期後、時隔6年回歸樂壇交出的作品。近半年的時間裏,她與樂隊成員一起泡在錄音室,一起聊天、吃飯,反覆打磨之下才誕生了這張專輯。

2024年的格林美獎,最佳搖滾專輯獎的提名名單上除了《This is Why》,還有兩個重量級搖滾樂隊——Foo Fighters和Metellica。譚心妍稱,獲得提名的時候就很驚訝,因為沒有抱任何希望,所以樂隊及其他製作人員甚至都不在現場。“提名裏麵每一隊band都是(有)很久曆史很知名,相對Paramore是很小的一隊band,所以都沒有人在頒獎典禮現場。”頒獎禮當晚,坐在電視前的譚心妍看到Paramore獲獎,當下一刻“真的好像在做夢”。她一邊哭一邊拿起電話,吵醒了遠在香港、正在睡覺的家人。

她說,一開始做這個決定去美國真的沒有想的太長遠,“沒想到做著做著有些成績出來”,覺得幸運。得知自己竟是第一個獲獎的港人,則更覺光榮:“不單是在音樂上,現在奧運、體育上,香港人慢慢開始在這些全球舞台、有認受性的地方得到認同,做出成績。”她盼望有一天在這些地方看到更多港人的名字。

缺席頒獎禮的Paramore後來在社交媒體上發佈感言:“原來,我們贏得最佳搖滾專輯獎是一次曆史性的成績,因為這是首次由女性領導的樂隊贏得該獎項。”而在這則訊息下,譚心妍的名字清晰可見。

萬綠叢中 發表評論於
沒明白這是什麽獎,唱片製作獎?音樂技術獎?
誰獲獎?調音工程師?唱片製作人?維護調理錄音設備的團隊?
最美的遺憾 發表評論於
美國自由的舞台最適合敢於追求的世界各地的華人
ajaja 發表評論於
祝賀!
四國迷 發表評論於
不容易,讚
Maori 發表評論於
恭喜
BossTalk 發表評論於
不北上追尋中國夢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