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成分,進口藥和國產藥會有區別嗎?
文章來源: 建設性意見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杭州一位爸爸帶6歲的孩子去醫院看支原體肺炎時發現,半年前他另一個孩子同樣支原體肺炎時打過的進口阿奇黴素“希舒美”,在同一家三甲醫院裏開不到了,隻有國產阿奇黴素“巴珠”可以用。
用國產阿奇黴素輸液2天後,孩子病情未見好轉,仍是高燒反複,為人父母的自然是心急如焚。幾經周折,終於在另一家醫院用加床住院的方式(門診仍然不給開)開到了進口阿奇黴素。當晚,孩子高燒退了,再過3天,康複出院。
案例來源:《兒童支原體肺炎住院記:進口阿奇黴素希舒美去哪兒了》
完全可以想象一位父親遇到這種操蛋事情時的憤怒:
就為了那幾十塊錢的差價,就讓我寶貝兒子被病痛多折磨2天,承受病情惡化的風險?!再不給我孩子用好藥,老子跟你們拚了!
這位父親查詢發現,2023年國家藥品集采談判中,進口藥希舒美報價5.58/袋,而報價最低的國產阿奇黴素是0.98元/袋。3天的療程,差價14元錢,希舒美因此落選。當然,這是口服藥的差價,注射用阿奇黴素的差價會高一些,但也隻有兩位數。
近年來,國家藥品集采談判的“靈魂砍價”導致一些進口藥品被醫保排除在外,也被醫院拒之門外,的確是普遍現象。很多人就醫時發現,原先用過的一些進口藥,已經悄無聲息地消失了。
那麽最關鍵的問題來了:
進口藥少了,會影響我們看病就醫嗎?同樣的成分,進口藥和國產藥會有明顯的區別嗎?
先說結論:
同樣的藥物成分,不同廠家生產出來,其藥效和不良反應的確是會有區別的,具體差距可大可小。有的是95分和90分的差距,有的是98分和61分的懸殊。
但是要注意,這裏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原研藥和仿製藥之間,而不是進口藥和國產藥之間。隻是由於發展階段的原因,進口藥以原研藥為主,國產藥以仿製藥為主,並不是說進口藥就一定比國產藥好,也不能說國產藥整體上已經和進口藥一樣好了。要正視差距,但不用妄自菲薄。
原研藥和仿製藥雖然含有同一種有效成分,很多含量規格也一模一樣,但在實際臨床應用中還是會有區別的。
第一個區別是製劑工藝的差距
一粒膠囊、一袋衝劑、一片藥片、一瓶藥粉,是藥物的不同劑型,其中含有起核心作用的有效成分,例如阿奇黴素,同時也含有製劑工藝所需要的輔料。
有的藥物輔料是幫助有效成分溶解以便更好吸收,有的是防止有效成分被胃酸破壞,有的是包裹住有效成分讓其緩慢均勻釋放(例如布洛芬緩釋膠囊)。沒有這些輔料的存在,很多藥物有效成分直接吃進去根本就不能產生療效。
重點來了,原研藥專利保護到期後,被公開的隻是有效成分的結構與生產方法,並不包括一整套的製劑方法,更不包括一整條藥品生產線和經驗豐富的技術人才。
打個可能不太恰當的比方,北京烤鴨的烹飪工藝並沒有什麽秘密可言,但即便用同樣的鴨子,不同餐廳烤出來的品質也可能有巨大的差距。
原研藥廠家往往研發實力雄厚,生產質量把控嚴格,在專利期內豐厚的獨家收益也能支撐其不斷積累技術經驗,改進生產工藝。而仿製藥廠家可能受限於關鍵的製劑工藝技術,或者因為價格被打下來了而無法采用高標準的輔料,最終導致同樣的有效成分生產出療效不同的藥品。
img
第二個區別是不良反應的差距
作為藥品,除了關心療效,我們還需要特別關心不良反應,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副作用。
同種成分、相同含量的兩種藥品,如果臨床有效率都是95%,一個過敏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是千分之一,賣50元一盒,另一個過敏的發生率是百分之五,賣20元一盒,你會選哪種?別人怎麽選我不知道,反正我肯定選貴的過敏少的那一種。
不良反應的發生,主要和藥品的純度有關。無論是化學合成還是天然提取的藥物,都不可避免地會混進去雜質,在有機化學反應中,有時還會有差之毫厘繆以千裏的『同分異構體』。有的雜質人畜無害,有的雜質可能導致過敏,還有的雜質達到一定濃度可能會致死。
八零後的各位可能都有記憶,我們小時候青黴素輸液之前每次都要做很痛的皮試,確定你不會過敏後才能輸液,而現在醫生通常隻是口頭問一下你有沒有藥物過敏就開抗生素了。
這裏麵當然有抗生素更新換代的原因,更多還是因為藥品提純工藝的進步。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抗生素生產工藝起步不久,質量控製水平堪憂,生產出的藥品中普遍混有不可忽略的雜質,導致藥物過敏甚至致死的情況時有發生。
經過幾代科研人員的努力,現在抗生素的提純工藝已經相當成熟,所以抗生素類藥品的過敏反應少了幾個數量級。我本科所在的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專業前身就是中國第一批抗生素製造專業,這裏麵有很多是我老師的老師們的功勞。
但是,抗生素的提純工藝成熟了,不代表所有藥品的提純工藝都成熟可靠了。有一些對純度要求極高的藥品,特別是靜脈注射藥品,含量極其微小的雜質也可能導致重大的不良反應。這時候,不同藥廠的實力差距就體現出來了。
回到本文開頭那位杭州爸爸遇到的案例,輝瑞製藥的希舒美是阿奇黴素,海南倍特藥業的巴珠也是阿奇黴素,如果有得選,你會更信任哪家藥廠呢?
第三個區別是藥品審批流程的差距
正經原研藥(不包括15天研發的某蓮花)的上市,需要經過大規模隨機雙盲三期臨床試驗,確定藥物療效顯著,不良反應在可接受範圍內,然後才能獲得批文去銷售。這一過程通常長達數年之久,耗費數億之巨。原研藥的療效與安全性是有直接實驗數據證明的。
但仿製藥不一樣,仿製藥隻需要經過『一致性評價』就能上市。
簡而言之,我們已經通過輝瑞的希舒美知道阿奇黴素對治療支原體肺炎安全有效,現在這一成分的專利到期了,其他藥廠不用經過授權也可以生產阿奇黴素,隻要證明我生產的阿奇黴素成分、含量、溶出度等數值與希舒美一致,就可以直接拿到批文。
據統計,希舒美專利過期後,國內已批準的阿奇黴素藥品批文達629個,涉及312家藥企。很顯然,這些通過了一致性評價的藥企不可能都采用輝瑞同等工藝標準的生產線來生產阿奇黴素藥品。
再加上周所周知的原因,中國藥品批文的審批過程難免會有一些蒼蠅和老虎從中作祟。
我個人對仿製藥的信任度是沒那麽高的。
不過話又說回來,並不是所有品類的藥品原研藥和仿製藥都存在顯著差距,實際上大部分藥品原研藥和仿製藥都“能用”。我這裏說的“能用”是指有效率能達到基礎要求,不良反應沒有很離譜,綜合評分大致是95分和88分的區別。95分當然更好,88分也不能說就不行。
真正影響我們看病就醫的是那些原研藥95分,仿製藥61分甚至58分的情況……不能說普遍,但的確存在。
一點建設性意見:
國家藥品集采談判當然是節省醫保基金、減輕群眾就醫負擔的好事,但如果工作能更加細致和人性化,在原研藥和仿製藥存在較大差距的時候,對高價格的原研藥網開一麵,給患者多一個選擇,哪怕是自費的選擇,也能讓大家更有安全感。
不要趕盡殺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