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倒彩 豎中指 造黃謠…孫穎莎被夾頭粉害慘了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文章來自牆內公眾號“首席商業評論”

這一幕堪稱離奇至極。

就在不久之前,在巴黎奧運乒乓女單決賽的舞台上,陳夢與孫穎莎這兩位中國選手的巔峰對決,本應是一個國家榮耀、舉國歡騰的夜晚,卻被“飯圈文化”搞得烏煙瘴氣,讓人大跌眼鏡。

看台上,大批粉絲高舉著“孫穎莎加油”的橫幅和道具,為她瘋狂應援,呐喊聲此起彼伏。當陳夢失誤時,竟有人鼓掌叫好;當她得分時,竟有人喝倒彩;更甚者,在她奪冠後,還有人對她豎起了中指……

更令人震驚的是,賽中和賽後的社交媒體上湧現了大批攻擊陳夢的言論,有網友甚至撰寫了討伐陳夢的檄文,細數了她的所謂“五宗大罪”——不仁、不義、不禮、不忠、無良,用詞之惡毒,令人咋舌。

甚至還有網民因捏造陳夢和馬琳教練的“黃謠”,被大興分局依法將賀某某刑事拘留,案件正在進一步偵辦中。而微博官方也對300餘個違規賬號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處罰,包括階段性禁言和永久禁言。

這種瘋魔程度,已經不是正常的“飯圈”了,可能暫且應該叫“夾頭粉”——即因缺乏獨立思維和分析判斷能力,揮舞愛國,但其實隻是對偶像產生強烈敬仰與宗教式崇拜的粉絲。或者就是別有用心,特別相信和鼓吹陰謀論,利用輿論達到自己私人的目的,破壞力還特別強。

那麽,這些“夾頭粉”究竟是如何侵入體育領域,尤其是國乒的呢?為什麽這些“夾頭粉”會如此瘋魔?這背後有沒有什麽隱藏的因素在助推?

孫穎莎被夾頭粉害慘了

飯圈,即粉絲圈,是由一群對特定明星或藝人充滿熱情、支持和喜愛的粉絲組成的社群。飯圈具有一定的組織性和凝聚力,但內部也存在不同的聲音和觀點,他們會為喜歡的偶像打call、應援、宣傳等,這本來也是人之常情,在一定的行為規範下無可厚非,也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粉絲經濟的發展。

而“夾頭粉”就不一樣了,他們普遍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往往無條件支持所崇拜的對象,即使對方的行為或言論存在問題也盲目維護,還會傳播不實信息、參與網絡暴力。

正如孫穎莎的一些極端粉絲,他們對競技體育比賽的規則並不太關心,他們隻是盲目地迷戀,慕強。

於是,麵對孫穎莎的失利與陳夢的勝利這一出乎他們意料的結局,他們迅速將矛頭轉向陳夢,無根據地追捧起種種陰謀論,試圖為偶像的敗北尋找慰藉。其中一種在網絡上廣泛流傳的陰謀論調便是,陳夢之所以能勝,是因其違規尋求教練幫助,破譯了孫穎莎的戰術,而這種行為在國乒中是明令禁止的。更有甚者,將此行為上升到道德高度,指責陳夢為了個人榮譽而不顧國家利益,將國家乒乓球隊置於戰術暴露的風險之中。

這種沒有根據和證據的指責,估計是因為夾頭粉破防了。戰術暴露更是無稽之談,難道故意輸給孫穎莎就是保護戰術?難道其他選手不會研究孫穎莎其他比賽的戰術?那是不是鎖定金銀牌了就不要比賽了?

在競技體育中,這種弱者的閉門造車心態,恐怕未來會成為乒乓球進一步推廣和發展的阻力。

令人同情的陳夢以4-2的比分戰勝孫穎莎,連續兩屆奧運會奪得乒乓球女單冠軍,在眾多運動員的采訪中,她都被譽為最努力、最刻苦的選手。她為國爭光卻遭到夾頭粉的無腦攻擊。

而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在當年的雅高酒店體育館,陳夢奪冠後,現場觀眾先是陷入了一片沉寂,隨後卻齊聲高呼著“退票”和“孫穎莎”的口號。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與娛樂圈、電競圈不同,體育還是崇尚實力至上、為國爭光的價值觀,國人對運動員也往往是敬仰和喜愛的,可對於這些“夾頭粉”來說,這種喜愛卻變得扭曲而膚淺。

那麽,他們這樣的行為真的對偶像有益嗎?答案是,不,孫穎莎也因此深受其害!

那麽多人在現場毫無顧忌地大喊大叫,對孫穎莎也造成了不小的幹擾。試想一下,當你正準備發球時,突然有人喊著你的名字大叫,是不是會手抖,這確實會影響奪冠。

這種極端的“夾頭粉”,導致孫穎莎的公眾形象大打折扣。在各大社交媒體平台上,無論是微博、抖音、虎撲還是百度……眾人紛紛從旁觀者轉變為支持者,開始熱烈地支持陳夢。甚至有人開始要求孫穎莎為此道歉,這真是一出令人啼笑皆非的鬧劇。

中國體育苦“夾頭粉”久矣

體育界的“飯圈化”趨勢,很早就已經開始了,尤其在乒乓球這一被譽為“國球”的領域,更是因戰績顯赫、明星雲集而成為“夾頭粉”的重災區。

遭遇“夾頭粉”的國乒明星不在少數。以2016年裏約奧運會男子乒乓球單打決賽為例,張繼科以0-4不敵馬龍,屈居亞軍,其粉絲因此怒火中燒,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爭論風暴。從技術高低、大滿貫榮譽,乃至顏值、人氣、親和力等各個維度,雙方粉絲均展開了激烈的撕扯。

更有甚者,張繼科的粉絲竟翻出一篇論文,力證馬龍偷師張繼科之技,這場動輒數十萬乃至百萬轉發評論的爭論,在中國體育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被戲謔地稱為“果蝶大戰”。

這種“夾頭粉”不僅局限於賽場內,賽場外也同樣肆虐。世界乒乓球積分榜首的王楚欽,曾在機場遭遇自稱粉絲的人群圍堵,他們毫無顧忌地用手機進行拍照和錄像,令王楚欽怒不可遏,直言要報警並請求他們保持距離。

本次巴黎奧運會男單冠軍樊振東也深受飯圈文化的困擾。他曾在社交平台發聲,揭露有人獲取並散布其身份證號,對其進行誹謗。更有甚者,利用身份證號碼查詢到其手機號碼,進行惡意騷擾和謾罵。在此之前,樊振東已經多次發文呼籲“不要把飯圈陋習帶進競技體育”。

即便是如今看似眾星捧月的孫穎莎,也曾是“夾頭粉”的受害者。2021年5月,中國乒乓球協會公布東京奧運會的參賽名單,決定由孫穎莎和陳夢出戰女子單打。這一決定卻觸怒了劉詩雯的某些極端粉絲,他們在孫穎莎的微博下發起攻擊,留下諸多不堪入目的言論,就連推薦孫穎莎參賽的張怡寧也未能幸免。

這股畸形的體育“夾頭粉”所引發的粉群之爭,並不僅限於乒乓球項目,更廣泛存在於跳水、遊泳、羽毛球等多個國內優勢項目中。

例如,在2023年全國跳水錦標賽期間,全紅嬋獲得女子單人10米台亞軍後,其粉絲因不滿裁判打分而怒斥裁判,並在社交媒體上發泄怒火,甚至一度對陳芋汐及其家人發起攻擊;中國職業台球選手潘曉婷也曾遭遇粉絲的跟蹤騷擾;而東京奧運會200米混合泳冠軍汪順在全運會連奪六金後,現身機場時也被粉絲團團圍住,甚至出現了粉絲強行給其戴帽子並大吼大叫的鬧劇。

即便是關注度較低的短道速滑、花樣滑冰等項目,也屢次出現粉絲互撕、罵戰不斷的亂象。在今年的第十四屆冬季運動會短道速滑項目男子1500米決賽場上,林孝埈因被判黃牌而失去冠軍,其粉絲便將怒火灑向了奪得冠軍的孫龍和吉林隊。他們高呼“吉林隊打假賽”的口號,對孫龍和吉林隊各運動員、教練員進行大肆辱罵。

互撕謾罵、人肉搜索、侵犯隱私、網絡恐嚇等極端行為已然泛濫成災,畸形的“夾頭粉”如同毒瘤般侵蝕著體育界的健康肌體。

事實上,體育主管部門對於“夾頭粉”的警惕早已有之。

在今年5月15日舉行的全國體育宣傳文化工作會議上,國家體育總局明確表態要堅決抵製畸形的“飯圈文化”。而在巴黎奧運倒計時百天座談會上,中國乒乓球隊領隊亦曾明確表示,“堅決抵製‘飯圈文化’等外界幹擾所帶來的負麵影響,團結一心、形成合力”。

然而,現實情況卻是成效甚微,為何“夾頭粉”對體育圈的入侵屢禁不止呢?

流量資本在後推波助瀾

自2016年裏約奧運會以來,中國乒乓球隊,尤其是男隊,開啟了“飯圈”化進程。馬龍、張繼科等領軍人物紛紛入駐各大社交平台,分享訓練趣事,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

這一時期,“國乒三劍客”“世界第一初戀”“六邊形戰士”等稱號應運而生,成為大眾熱議的話題。

然而,這一轉變背後,實則透露出乒乓球運動商業化程度不足的無奈。據騰訊體育2015年報道,乒超聯賽讚助費用遠低於運營成本,時任國乒總教練的劉國梁直言不諱地指出:“乒乓球需要明星效應。”

在此背景下,國乒運動員們紛紛觸網,利用個人影響力為乒乓球運動開辟了新的商業藍海。張繼科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在飯圈的加持下,成功跨界娛樂圈,代言多個知名品牌,參與多檔綜藝節目,商業價值飆升。他曾感慨道:“以前比賽觀眾寥寥,如今卻如開演唱會般熱鬧。”直到他塌房。

但流量的雙刃劍效應也隨之顯現,“夾頭粉”的存在讓乒乓球界喜憂參半。顏值、緋聞等花邊新聞逐漸占據了公眾視野,掩蓋了體育競技的純粹與激情,而陰謀論與無休止的爭吵更是對體育精神的嚴重褻瀆。

那麽,“夾頭粉”為何偏愛孫穎莎?筆者認為有三個原因,一是顏值高,娃娃臉可愛又天真。在競技體育的舞台上,顏值雖非決定勝負的關鍵,卻往往是提升運動員人氣的重要因素。從過去的王皓、邱貽可,到如今的馬龍、張繼科,乃至新興的王楚欽,無不證明了這一點。

二是性格,在社交平台上,她展現出了場下的呆萌可愛與場上的英姿颯爽,這種反差萌深深打動了觀眾的心。三是有實力,從17年進入一隊開始,她便以驚人的速度成長,亞運會雙打金牌、亞錦賽冠軍、東京奧運會雙殺伊藤美誠、世錦賽女單冠軍……特別是在東京的時候,戰勝了當時國人都超級討厭的伊藤美誠。

但孫穎莎的崛起並非偶然,其背後有著資本的強力推動。從商業價值的視角來看,孫穎莎以其年輕、天賦異稟及持續攀升的競技成就,展現出了遠超同齡人的市場潛力。她不僅成為世界乒壇首位“00後”世界第一,更距離乒乓生涯大滿貫僅一步之遙,吸引了很多“養成係”粉絲。

相比之下,盡管陳夢同樣是冠軍級選手,但缺乏“飯圈”效應的她,在商業價值上顯得遜色不少。年齡的增長與粉絲基礎的差異,讓她在資本眼中難以複製孫穎莎的成功模式。

如今,孫穎莎已成為各大品牌競相追逐的寵兒。所以在整個奧運會期間,線上出現了大量孫穎莎的表情包和短視頻,甚至單打比賽還沒有開始,某品牌就在線下大屏投放孫穎莎女單奪金的廣告。

這一係列現象不禁讓人深思:體育競技的本質究竟是什麽?是贏得比賽、挑戰自我、追求卓越,還是成為資本的傀儡、流量的奴隸?或許,正如奧運冠軍鄧亞萍所言:“喜歡某位運動員,進而愛上某項運動,本是美好的事。但在這份喜愛中,我們應學會尊重與理解,而非無端地攻擊與謾罵。”

同時,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中的警示也值得我們深思:當個體融入群體之中,理性往往被感性所吞噬,為了尋求那份虛假的歸屬感與認同感,人們不惜放棄獨立思考的能力,陷入盲從與狂熱的漩渦之中。

這不僅是當前體育“夾頭粉”的寫照,也是對所有參與者在信息繭房中保持獨立思考能力的呼喚。在這個資本與流量交織的時代,還是要理性追星,遠離“夾頭粉”,共同守護體育精神的純淨與高尚。

參考資料:

1、《孫穎莎,真正的偉大,永遠知道如何重新出發》澎湃新聞

2、《孫穎莎,打球快樂!》中國新聞網

3、《賽場豎中指,賽後詛咒教練,讓央媒發文批判的孫穎莎飯圈粉有多離譜?》 以史為鑒說

查看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