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中美建交45周年。在最早一批來到中國的美國商人中,美國MCM控股集團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孟德士(Manuel C.
Menendez)幫助促成了中國企業與世界財富百強企業成立中美合資公司。
45年來,孟德士親身經曆了中美關係的起伏以及中美經貿合作的日益增長。當前,中美關係的發展正處在一個特殊的關鍵節點。
對於中美關係的走向以及兩國應如何加強合作,孟德士在專訪中對《環球時報》記者講述了自己的看法。
環球時報:2023年11月15日,中美元首在美國舊金山斐洛裏莊園舉行會晤。您如何看待中美元首會晤及其影響?
孟德士:2022年至2023年的一段時間裏,美中兩國的接觸和溝通明顯減少,這導致人們對兩國關係產生了更加負麵的看法以及很多誤解。因此,我對兩國元首麵對麵會晤感到非常興奮,我們又回到了一個更穩定的階段。穩定非常重要,商界人士總是喜歡可預測性和穩定性。
在此次會晤之前,美國多名高級官員就先後來到中國。美中關係正處在關鍵階段,增加高層接觸的頻率至關重要,雙方應當繼續交談、繼續互動並找到共同點。
我認為,在90%的事情上我們都是可以達成一致的,其餘10%是需要加強互動的敏感領域。美中關係中存在兩種問題,一種是政策性的,一種是結構性的。解決結構性問題需要更多的時間,但政策的改變可以迅速做到,並改變美中關係的軌跡。
特朗普政府對一些中國商品加征了關稅,我認為其中部分關稅可以被立即取消。從經濟學角度看,關稅實際上加劇了美國的通貨膨脹,使商品價格上漲,而這些是由美國公民支付的。這既是沒有必要的,也是缺乏效率的。取消這些關稅有助於維持美中關係向積極方向發展。
而當涉及紅線問題或敏感問題時,我們需要認真做好長時間接觸的準備。我們必須花時間詳細溝通以免造成誤解。沒有接觸和互動可能會造成很大的誤會並出現誤判,從而導致一係列麻煩。避免這種情況的唯一方法是保持兩國元首會晤開啟的良好勢頭。
我們看到一些對中國的誤解,其中最常見的是將中國描繪成一個“具有侵略性的國家”,但我從未有過這樣的感覺。另一個誤解是認為“中國對外國人不友好”,但我認為中國非常友好,特別是對外國人。孔子曾說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中國曆來有這種歡迎外國人的理念。
環球時報:過去幾年中,美國采取了種種措施試圖與中國“脫鉤”,尤其是在高科技領域。去年,“去風險”這一概念也被提出。您對此有何看法?
孟德士:我認為美中在高科技領域不能“脫鉤”。並不是一切高科技都涉及國家安全,就像不是每一個芯片都與國家安全緊密聯係,洗衣機、烘幹機等很多現代化電器幾乎都使用芯片。我們必須明確底線在哪裏。
美中需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針對這些敏感問題進行討論。我們可以保留不同觀點,但不僅僅是表達異議,還必須互相理解對方為什麽不同意。這是找到解決方案的途徑。
我也不認為兩國存在供應鏈上的“脫鉤”。由於疫情,一些企業在向客戶交付產品時發現了一些問題,因此轉移了部分供應鏈。但我聽到的聲音是,它們沒有離開中國市場,隻是試圖讓供應鏈更具彈性。對於很多美國企業來說,中國仍然是主要支柱,因為中國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它不僅是一個世界工廠,還是一個世界市場。
環球時報:您1979年就來到中國,並幫助中國與國際企業開展合作。您怎麽看待中國的經濟發展?您認為,中國對外資是否仍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孟德士:我記得第一次去深圳時,它還是一個漁村,什麽也沒有。現在深圳已經有近1800萬人口,還是一個創新和技術中心。中國創造了一個經濟奇跡。我認為中國已經取得的另一個偉大成就是讓數億人擺脫絕對貧困,但我相信這不是最終目標。我告訴很多人,擺脫絕對貧困隻是第一步,現在中國的目標是共同富裕。
我看到很多外國企業繼續在中國開展業務。2023年前11個月,中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8萬家,這顯示出它們對中國市場的信心。
我歡迎中國在營商環境方麵的改進措施,這讓在中國做生意變得更容易、更透明、更簡單。多年來,我看到營商環境有很大改善,中國已經做得很好了。與此同時,我也希望中國能隨著發展而變化,比如有一些方麵可以繼續簡化流程。
目前,中國必須考慮的事情之一是如何以其他國家能夠了解該政策利好的方式向世界宣傳它。即使你製定了一項好的政策,如何溝通以及如何讓人們獲得對它的信心還都需要努力,這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環球時報:2024年11月,美國將迎來總統大選。您對2024年的中美關係有何展望?
孟德士:美中關係或許將在2024年經曆一個更加困難的時期,因為美國已經進入大選季,而中國將成為美國政治辯論的一部分。但我希望我們在2024年可以努力尋求更多可預測性和穩定性。
我們必須將政治與現實分開,政客和媒體言論不代表現實。真實情況是,在過去45年中,兩國做了難以置信的出色工作。特別是很多美國公司已經進入中國市場並且做得非常出色,它們的知識、技術和產品給中國帶來了好處。中國公司在美國的表現也非常出色。
我認為,美中兩國有如此多的成功故事,它們遠遠多於失敗案例。當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共同努力時,不僅能夠幫助雙方,還可以提振全球經濟。
我們必須確保不僅對自己國家的發展負責,而且要對整個世界負責。時過境遷,我們有更大的能力和責任來確保我們做正確的事。我們必須找到讓兩國都感到舒服的方式,讓彼此的聲音被聽到,彼此的擔憂被聽到,打造一個共享的全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