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鏡粉、原著黨、上海鄰居會如何審判《繁花》?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繁花》播了,和預想的一樣,網上目前口碑兩極分化,可謂是“各花入各眼”。

劇集改編自金宇澄的同名小說,上世紀90年代,大時代裏人人爭上遊,男男女女,漲漲跌跌。一無所有的阿寶在短短十年成為叱吒風雲的寶總,在滬上弄潮兒女中留下一段傳奇,原著小說曾經得過茅盾文學獎。

這部劇是王家衛執導,拍攝時間就花了三年,這倒也符合墨鏡王的常規交貨時間,關鍵是他還給底本來了個爆改。



大家好奇的是,大導演“下凡”拍劇,還是以電影標準精雕細琢,那種不吃人間煙火的光影美學,內秀的氣質以及極致的慢節奏,對於目前的國劇市場來說,是“降維打擊”還是“水土不服”?

E姐找了幾位好基友,從不同角度,主觀地聊聊這部劇。

01

方寸之間顯乾坤,聲畫技巧都太王家衛了

碗哥:資深影評人\墨鏡粉\光影細節控


《繁花》原著開篇著重提及電影《阿飛正傳》最後半分鍾的上海味道,金宇澄對梁朝偉的白描,是小說的基調,也是王家衛電影的腔調。

《東邪西毒》改編“珠玉”在前,熟悉王家衛的自然不會在意劇集對原著的忠誠度。

阿寶一出場,就是改開春風拂麵,沒時間做夢的90年代,月色璀璨,霓虹交錯,筆挺西裝、精致背頭,耳畔是軟糯滬音,眼前是倜儻風韻。

《繁花》的視聽體驗獨特,電影質感名不虛傳。聲畫技巧,都太王家衛了。攝影師鮑德熹的感謝名單中列了長長一串器材公司感謝名單,自信稱“開創”中國電視劇的先河,視覺衝擊力耳目一新。

畫麵整體呈現高銳度複古感,景深簡約有縱深感,寶總行走慢鏡抽幀、大量運用鏡麵反光,角色對話緩慢推拉,突然的甩鏡轉場,恰到好處的陰影落點,以及王導近年極為癡迷的高飽和度配色。


李李撮合範總魏總將軍寶總一場戲,平行剪輯的大框架下,是構圖、光影、運鏡、對白、配樂一套組合極其複雜的調度,每一秒是信息量,看得過癮、痛快。

“獨上閣樓,最好是夜裏”“今天的太陽曬不到明天的衣裳”“男人的三個錢包”“賺錢靠腦子不靠扣子”,前4集中,典型的王式台詞已拉開帷幕,方寸之間顯乾坤。

時代主題少不了宏大配樂,滾滾洪流泥沙俱下,是雄渾鈍重的音樂中,是小人物被裹挾的不自知,是潑天財富注入上海的洶湧;

語言版本首推滬語,搭配字幕看下來不算費勁,眾演員地道家鄉話真性情沒架子,撮合到一塊聽,就是獨特的地域味道。

眾演員也在王家衛的調教中進入最佳狀態。


阿寶定製西裝,出皇冠走向煙花深處一場戲,可謂胡歌職業生涯高光場麵之一,放別的導演身上要被噴裝x油膩,但王就是能把一場沒什麽實質劇情的耍帥戲拍得不緊不慢,飽滿而華美;

90歲老爺子遊本昌,通體散發著老上海人的質地和派頭,鏡頭一給,是運籌帷幄的智多星,是人情練達的老前輩;

汪小姐靚麗俏皮、親切可愛,是大生意中會瑟瑟發抖的職場小白,是提醒大老板吃飯穿衣的機靈小妹,鄉土風物感染了唐嫣,聲台形表均進入最佳狀態;

外來客李李,一出場,氣魄充沛,貂絨大衣寶紅項鏈,獵豔紅塵微挑眼線,華貴大氣,香肩美背一露一遮,是挑逗,也是拒絕。

辛芷蕾的表演,從容不迫,準確而鮮活,呼吸感強烈。


王家衛用他最得意的手藝,將金宇澄筆下的上海風情畫搬上了熒幕。

在信息碎片化時代,《繁花》注定將遭受巨大爭議。說到這,有觀眾笑了,這劇情可似曾相識,前期被公眾質疑,後期拿獎到手軟,沒爭議,就不是王家衛了。

02

“一整盤”地把腔調端上來,恐怕連上海人都覺得突兀

河馬君:資深觀眾 \ 時代研究員\ 上海鄰居


這部劇最“王家衛”的部分是鏡頭質感,爭議最大的部分也是鏡頭質感和場景細節。

鏡頭好看嗎?真好看。無論是開頭寶總被撞、30萬紙幣在風中無序亂動的俯拍,還是人物、場景的光影質感、台詞韻味,都充滿了一種民國文藝小說中“舊上海”的腔調——這是王家衛,在普遍流行多機位拍攝的時代,他堅持用單機位拍攝,理由就是“這樣拍女生好看”。

但是,王家衛這樣處理鏡頭語言也造成了巨大的問題:無論是原著小說,還是經過爆改的電視劇腳本,故事都是以90年代為時代背景的,而不是40年代亂世中紙醉金迷的不夜城。

許多觀眾也指出了自己“不適”的來源:90年代的上海是這樣的嗎?

原著作為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雖然也有大量虛構想象的部分,總體上還是以現實主義為基調的。


1993年,上海股市的“瘋牛”中,那些稚嫩的金融參與者總體上還是“土”的,彼時發臭的蘇州河、滿街的晾衣杆、穿著睡衣遛彎的市民……都沒有那麽精致,“遠東第一城”的驕傲年代已經遠去,新時代的國際都市尚未建成,那時的上海是生機勃勃,等待在時代大潮裏遠航的船,船上多的是水手,而不是翩翩公子與絕代佳人。

你要說舊上海的“腔調”是否存在,那當然也是存在的。

上海的城市風格裏固有的精致與驕傲,這在眾多文藝作品中有不同的表達,《世紀人生》裏董竹君的波瀾壯闊是一種,《老房有喜》中“君子固窮”的李奶奶一家也是一種。

或者我舉一個更近的例子《愛情神話》裏,那個擁有coffee time、懂得吉米周的修鞋匠是誇張但貼切的,在物質匱乏與生活疲憊的縫隙裏有所堅持,這是腔調。

但像王家衛這樣“一整盤”地把腔調端上來,恐怕連上海人自己都覺得突兀。歸根結底,是王家衛並不熟悉那時的上海,所以他用香港警匪片裏毒梟驗毒品的鏡頭來拍紡織品商人驗絲綢……作為一種藝術風格,這當然可以成立,但同時,完整的時代背景在故事裏也就虛化了,被抽離了。


《繁花》的故事於是不再擁有聯動時代的能力,而是更像一部舞台劇。它的情節、畫麵、台詞、表達都是自洽的,但大陸的觀眾其實知道,這更像一個架空故事,拍的並不真是90年代的上海。

“上海”成為一種藝術虛構的場景,一個符號,你能鮮明地感知到一種“影視城”的氣味——場景浮空,世界縮小,整部作品的吸引力會極大地依賴演員的魅力與戲劇本身的張力。

目前看來,前4集的戲劇張力維持得不錯,而代價是,主動把一部茅獎作品拉回到了影視城框架裏,演員需要極大的努力,才能重新賦予故事真實感和信念感。

你依然可以說王家衛真棒,胡歌好帥,但即使用遍了上海演員,還推出了滬語版,這部作品還是隻構築了“概念”的上海,如同京劇裏,一麵旗代表十萬大軍——它可以成立,但它絕不寫實。

03


前塵往事一筆砍掉,難怪原著粉不能接受

周五:資深劇評人\原著讀者 \ 鄉下人

《繁花》小說很特別,大量密集對話,半上海方言特色,散點群開式人物群像。

王家衛版本《繁花》,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稱之為“同人”版《繁花》。

首先,年代折扣“滿一百減五十”?人物連連看抵消?


《繁花》原小說不是單線單麵單點的九十年代篇,上一章講六十年代阿毛,下一章又寫九十年代的陶陶賣螃蟹,年代跨越挺大。而劇版前四集似乎都集中在九十年代,前塵往事一筆砍掉。

特殊年代不好拍,如此操作,出發點和規避點都很好理解,但這樣一來小說中某些有衝擊力的華彩高光也便不複存在。

小說裏開篇出現的陶陶、阿毛、滬生、阿寶,如今劇作4集隻有阿寶和陶陶,四去其二;《繁花》人物眾多,有些隻是浮光掠影寫幾筆,未必有交織的主軸故事線,但在某個節點上又很有張力,不太好量化誰是重要配角誰不是。

如果是“隻在乎還原或者最在乎還原”的書粉,不能接受這種巨大改動很好理解。

其實讀小說時未必有特別具體的畫麵感,但劇中至真園的紙醉金迷既視感,依舊很讓本鄉下人疑惑又震驚!


其次,日常瑣事的混沌感、食色性也的複雜感。

《繁花》小說裏開場階段的陶陶和芳妹,女方怕男方在外動花花心思,所以每夜積極在床笫之間催對方“交公糧”。小說敘述視角還讚許了這種做法“聰明”(大意)

劇中兩個角色都在,但上述內容毫無痕跡,二人故事大幅邊緣化,圍繞著阿寶主軸做了明顯的傾斜改動。

再比如《繁花》開篇引子,其中三頁半的篇幅,是飯桌上陶陶眉飛色舞齜牙咧嘴轉述某位老太發現兩個小攤主偷情線索、然後女方丈夫抓奸的故事,興頭頭說賣雞蛋的偷情男人如何如何、抓奸的丈夫帶著徒弟當街扒光女人衣服又如何如何。

這種飯局瑣事很難算是小說的核心主軸,但小說中有大量日常流水瑣事,七零八碎共同編織起一副更落地的弄堂麵貌。


這也是為什麽小說遭遇“總在寫偷情”的部分差評,我們無意做脫離情境隻抽象看大綱的偽“三觀”黨,但《繁花》中確實有種種男女狀態描摹,有特殊年代風暴中的性相關內容(P118,當街扯女人褲腿,P122抄家學生用剪刀撿女人胸罩等),此外還有生意場外男女調情的酒色之意。

唐嫣飾演的汪小姐在小說裏可不是劇中這般傻白甜,飯桌上對有錢大老板的態度,很有“常規社交分寸”之外的部分。

小說中阿寶和玲子、汪小姐、李李目測也都關係複雜,但這種複雜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已簡化已純化的複雜

小說中充溢的日常感、漂浮的混沌感,在劇中很打折扣。

玲子的夜東京街坊集會,或許是最有這種“弄堂煙火氣”的地方,其他內容似乎和片尾部分另外幾本小說關係更大。


而這種“日常瑣事流”的消失,又鏈接到我們接下來要說的另一點,二者或許是互為表裏互為因果的關係。

再次,類型片常規化模式化的雙刃劍。

王家衛素來不被認為是類型片導演,更偏文藝片畫風。

起初王家衛被認為和《繁花》小說很契合,核心要義之一,就在於這倆都“不那麽標準類型化”吧。

《繁花》是一部故事長相略奇怪的小說,某些部分長篇累牘密集對話,更接近某種小事小腔調,其中有大風大浪大故事,但節奏密度都不那麽正統、不那麽標準化。


劇版《繁花》哢哢哢節奏整挺密,故事整挺集中,顯然做了一些“故事節奏更常規化大眾化”處理。

這是麵向下沉市場的妥協?還是王家衛有意求變?很難說,但這種“常規類型化”處理,或許是小說繁花的“繁花感”流失、王家衛的“文藝感”錯位的一個重要成因。

原著黨們在看完4集以後說,電視劇爆改底本,這其實是完全可以預料的,我甚至覺得,王家衛這次沒在天上飄,而是能中規中矩把主線故事擺出來,已經接地氣得不像王家衛,算是給了普通觀眾很大的麵子。

總的來說,電視劇《繁花》應該是在水準之上的作品,但這個統計口徑中計入了一大票低成本劇集,無論是對王家衛還是胡歌、唐嫣、辛芷蕾等大牌演員來說,平均分都是個沒有意義的標準,但說王家衛拍中年版《小時代》趕不上郭敬明,我真的會發瘋。

劇集E姐是會繼續追的,好奇寶寶們還是要親自打開才能感受以上。

風雲再起888 發表評論於
問題是王家衛真的是在表現現實中九十年代的上海還是創造一個他理解的精神層麵的上海?他也沒說是紀實文學。他作為一代大師完全可以創造一個他自己理解中的上海或者任何一個人城市
hkzs 發表評論於
這部劇本質上就是周潤發的上海灘。與90年代實際上沒有關係。也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