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被群嘲?娛樂圈應該深刻反思
文章來源: 毛寧甘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楊洋肯定沒有想到這個夏天會“火”成這樣。
《人間煙火》開播前,主持人曾經讓楊洋用一個詞為自己的劇和角色提前做個預告。楊洋啊啊了半天,然後大手一揮:那就“火火”吧!
所有故事在開始時就寫好了結局。
如他的所願,沒過多久,這個劇果然就“火火”了。火得完全背離了所有人的想象。
然後這個奇葩采訪也帶“火”了所有關於楊洋和王楚然的采訪。而兩人關於劇本、角色、表演的理解也是出奇一致的背離了所有人的想象。這已經不是簡單的討論“油膩”“浮誇”的問題了。
我們無法苛求所有演員都是影帝影後的水平,但怎麽會有演員對自己的角色不理解、不知道、不明白甚者不在乎、不珍視到讓人如此詫異的程度。而且這樣的演員還不占少數。有的是一問三不知的宕機,有的是完全偏離的理解,有的過於片麵膚淺。在“劇本是一劇之本”的行業常識麵前,演員作為劇本重要的表達者和呈現者,連理解劇本和角色這樣的基本功都不達標,且對此不以為意,觀眾的接受度真的已經低到這種程度了嗎?
1、不理解角色是原罪
宕機的代表人物王一博。
《無名》路演名場麵,有觀眾問王一博,你演的葉先生是個什麽樣的人,塑造這個人物最難捕捉的點是什麽。他抬頭看天,前後搖擺:這個確實,額,我不知道怎麽回答。再問,因為角色學到了什麽東西,又答,這個我確實也不知道該怎麽回答你。一旁微笑的導演內心肯定絕望極了。
戲裏呈現得那麽深刻,戲外這麽基本的人物理解問題都無法回答,實在讓人費勁。如果無法闡述人物難點,那麽基本的人物介紹總該可以簡單說兩句。哪怕拿著人物小傳,背也能背兩句。此刻不要拿高冷、緊張當推脫的借口。拍戲花絮裏說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都是經由導演摳過的結果。所以隻是在做純粹的提線木偶嗎?
完全宕機的還有張藝興。說著說著會忘記自己要說什麽。當說起自己的角色很虐心時,記者追問了一句為什麽虐心,然後他直接愣住了,說:我不知道。所以這是背了答案又沒背嗎?
還有純粹理解偏差型的。
這裏一定要把楊洋關於《盜墓筆記》裏關於張起靈那段經典的理解伶出來。當他解釋自己為什麽把張起靈演地沒有表情時,他說我也羨慕現場大家有很多表情,也怕自己這樣演會不會像麵癱,會不會演得太裝,但又回想書裏就是這麽寫的,張起靈就是一個麵癱角色,沒有表情,我在還原原著,我覺得自己做的是對的。
這段讓原著粉,也讓普通觀眾嚴重吐血的角色理解,說得如此理直氣壯。張起靈是《盜墓筆記》極其充滿智慧和神秘強大的角色,這樣一個“人間看不見的絕色”,一個雖然沉默少語、淡漠疏離,但有血有肉、外表強大內心脆弱的靈魂人物,被楊洋說成就是一個麵癱,而且還再三推脫說是“哪怕觀眾會覺得這是一個麵癱,你演得太裝了,那我就走那個極端,因為書裏就是這麽寫的,既然我演了這個ip,既然我演了一個由作者寫的人,我就尊重他。”
尊重二字寫起來像個笑話。
2、嚴重偏頗的演員認知
郝蕾分享過張頌文和她講過的一個故事,說朋友的孩子學習不好找到張頌文,“哥們兒我孩子學習不好,你給他弄到電影學院上學去吧!”郝蕾直接無語:“你讀不懂書的人怎麽能讀懂劇本,還不要說你去呈現了,難道我們很沒文化嗎?”
這就是現在一些流量明星的現狀。文化知識儲備不足、認知短缺、對職業缺少敬畏心、態度嚴重偏差。
回到《我的人間煙火》采訪,主演王楚然說我覺得我的角色自私、懦弱,我和她的區別是我比她勇敢。其他再沒有關於角色理解的表達。我們先拋開王楚然是否真的戀愛腦,和劇本本身的可討論性不說,這段公開diss自己角色的發言,最後的落腳點落在了——突出自己為愛勇敢、反叛自由的獨立女性人設上,這背後其實透露著王楚然楊洋們統一的認知——自己的人設永遠在角色的前麵,而我的人設永遠比角色重要。
這是很嚴重偏頗的演員認知。
所以你就能理解楊洋在他的角色裏為什麽永遠在耍帥,為什麽永遠在展示他永不墜落的下頜線,和他半永久的皺眉,以及理解他為什麽會那麽懊惱導演刪掉了他滑滑板的高光時刻。
因為他的表演信念裏缺乏角色認知,隻在優先人設。
他沉迷在自己的外貌和人格裏無法自拔。某種程度上我都不知道這是否可以稱之為病態。
我不想在這裏羅列明星們的學曆清單,向大家展示“看,他們就是沒文化才會這樣”。接受正統教育當然很重要,但有沒有好的學曆不代表沒有文化,作品和態度才是一切。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最有說服力的草根王寶強,比如一步步努力走到今天頂流位置的趙麗穎,再比如早年眾多港台的代表梁朝偉周星馳等等。
沒有哪一個成功的演員不是靠著努力和信念苦過來的,堅持過來的。他們完全可以證明沒學曆不代表沒知識沒認知,不上學不代表不思考,有顏值不代表不努力,這才是清醒的態度和長遠的認知。
所以,流量們又在做什麽。一門心思賺快錢嗎?
3、楚門的世界下形成的“專業”和演技
黃渤曾經接受易立競的采訪時,有過一段十分現實的對話。
易立競:“你這一路順風順水,聽的都是讚美。”
黃渤:“不是聽到的都是讚美,壞話人不當你麵說呀!”
易立競:“你怕捧殺嗎?”
黃渤:“天天都在捧殺的狀態下你知道嗎,甚至天天碰到像影迷說,黃渤你好帥呀!你自己認定這事兒,你可真就完了。但你天天聽到的都是這個東西。後來你開始質疑了,其實我跟黃曉明差不多。這事兒你怎麽弄是不是。”
“現在身邊全是好人,每一張都是洋溢的笑臉。黃老師黃老師,你累不累,休息一會兒,黃老師你要吃什麽,你要喝什麽,我給你拿點什麽。太辛苦了黃老師,你要什麽東西。離那種生活越來越遠。”
——這就是真實的內娛工作環境,現實但很難改變。
看起來和普通上班族的職場環境有相似的地方,但前者麵對的是由資本、粉絲、團隊形成的更大的“聯合真空”。
楊洋參加的《你好星期六》的節目現場,就很好地展現了這樣一個娛樂生態的縮影。粉絲的歡呼、眾人的追捧、資本營造的工業糖精,搭建了一個虛假的、卻又彼此被看透的娛樂現場。
流量們被保護在資本、粉絲的中心,一個wink就是尖叫“好帥”,一不小心“演技炸裂”就上了熱搜、演得再差也有人誇“真的是太絕了”,行業資源嚴重的傾斜追捧。連黃渤這種清醒的演員在這種環境中,都會擔心自己喪失認知判斷,而長期很難聽到真實的聲音+經紀團隊裏流量明星的一言堂+其自身清醒判斷的缺失,大部分情況就會造就了流量明星“對,我做的沒錯,我演的沒錯”的假象認知、以及驕縱自我的心態。所以不理解角色又怎麽樣,不會回答問題又怎麽樣,資本和粉絲就是愛我。當這樣的認知下形成的人設和演技,成了偶像市場裏唯一的流通貨幣,不進取、吃老本就變成了最終的後果,人設的反噬也成為了必然。
4、永遠有人清醒著
大環境裏青年演員有人是醒著的。
雖然有些人的演技還需要很多作品磨煉,但是你能看到他在思考,在琢磨問題,在努力保持不偏移的自我判斷。像也被吐槽過的李蘭迪,看她的采訪你能感受到她對角色清晰的理解,以及她對自身清醒的認知。
還有前幾天看到的《安樂傳》的龔俊。他在騰訊娛樂的采訪中透露了關於角色的一些思考和設計,也是有在琢磨的。且不說劇的質量如何,以及在演技上他是否最終落地了自己的思考,但你都能看到很多演員在對待演戲的態度是端正的,是往上走的。
更不要說一些根本不算是流量明星的配角演員,像《狂飆》的“刀哥”林家川、《我不是藥神》章宇等等。他們懂得人生際遇的現實性,了解角色的深刻層次,他們曆盡艱辛才走到了觀眾麵前去完成那些不起眼的卻又動人的人物。
像刀哥6年出獄後的那場戲一直讓人印象深刻。他誠惶誠恐,拘謹、緊張,內心充滿對6年後外麵世界的不安,他佝僂著腰,身體僵硬、眼神千言萬語卻又不發一言,克製和疏離,被林家川演繹的入木三分。《我不是藥神》的“小黃毛”章宇全程台詞寥寥,卻內心寫滿的全是命運,把一個得病的可憐孩子呈現得格外深刻。
像他們這樣的演員還有很多很多。無奈的是他們有時候會被淹沒在“暗黑的森林法則”裏,永遠站在流量之外,接受著演員這個職業帶給他們的不安與失重。但正因為這樣,他們才理解演員真正的意義吧。
林家川微博告別《狂飆》
期待流量們終有一天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