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消失5610所幼兒園,為何這既是壞事也是好事?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作者丨熊丙奇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2022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全國共有幼兒園28.92萬所,比上年減少5610所,下降1.90%。學前教育在園幼兒4627.55萬人,比上年減少177.66萬人,下降3.70%。其中,普惠性幼兒園在園幼兒4144.05萬人,比上年減少74.16萬人,下降1.76%。



2026年,不少小學就將麵臨生源危機

這一數據已經顯示出幼兒園數量與幼兒園在園幼兒下降。

但還不是最嚴重的下滑。

我國2019年、2020年、2021年出生的幼兒比2016年、2017年、2018年出生的幼兒少1444萬。也就是說,到2024年,所有2019~2021年三年出生的幼兒100%進幼兒園,幼兒園在園幼兒也隻有3727萬人。

相比2022年在園幼兒4627.55萬人,會再減少900萬幼兒。

而幼兒園孩子的減少,會逐漸波及到小學、初中、高中以及大學。按照適齡學生的人數變化,今年將是我國的入學高峰,但到2026年,不少小學就將麵臨生源危機。

有關專家推測,到2035年,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將減少3000萬,這其實還是偏樂觀的估計。2035年我國將迎來大學入學高峰,而到2038年,我國大學的招生數,就會超過出生人口數。

人口變化必將帶來教育布局結構的調整。當前社會輿論普遍關注以下問題:幼兒園和學校會不會出現關停潮?義務教育階段的民辦學校會不會全部退出?

毫無疑問,如果幼兒園和小學,保持現在的班額與師幼比,必然很快就會出現大批幼兒園、小學關停。2022年已經減少5610所幼兒園,已顯現出這種關停趨勢。

按減少的幼兒規模測算,我國將有三分之一幼兒園關閉,三分之一幼師需要再就業。





是不是一定要“教師大裁員”?

我國現階段的師幼比是偏低的。根據2022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22年學前教育專任教師為324.42萬人,幼兒園師幼比為1:14左右。而發達國家的學前教育師幼比為1:10~1:7。按1:10的師幼比計算,就是幼兒數量下降到3000萬,我國需要的專任幼師將是300萬,目前的幼兒專任教師並不會多出來。而且這還是隻考慮幼兒園隻招收3~6歲幼兒的情形,如果允許有條件的幼兒園招收2~3歲幼兒入園,那幼師還依舊短缺。

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也是如此。

根據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22年,我56人以上大班和超大班1.38萬個,其中,66人以上的超大班373個。據統計,我國普通小學平均班額38人,初中46人。

而發達國家小學和初中的班額在20人到25人之間。顯然,如果降低班額,提高師生比,我國的小學、初中也都無需大規模撤並。

是否讓幼兒園關停、義務教育學校撤並,取決於各地對教育的投入保障水平。到2022年,我國已經實現各級各類教育的普及,但客觀而言,這並非高水平普及。隨著適齡學生減少,如果保持生均撥款標準不變,對教育的投入就將大幅減少,這可減輕政府的支出壓力。然而,這也錯失了實行小班化教學,提高教育質量的最好時機。

學生規模減少一半的背景下,如果保持對教育的投入水平不變,就可把生均經費提高一倍,這會有力改善我國學校的辦學條件,讓學生接受更好的教育,從而緩解教育焦慮,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也可應對未來人口出生增長產生的新的入學需求。



提防“讓民辦學校退出”的呼聲

隨著出生人口減少,我國社會還出現讓民辦幼兒園、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均退出的“呼聲”。其理由是,可趁此機會,提高幼兒園的公辦園比例,讓所有義務教育學校都是公辦學校。

另外,即便政策層麵沒有讓民辦均退出的意思,民辦幼兒園、民辦義務教育學校由於麵臨激烈的生源競爭,也有很大的生存壓力。

要做到讓民辦園、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均退出,這是很容易的。但是,這並不利於滿足受教育者的差異化教育選擇。

隨著社會和時代的發展,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更為多元。民辦教育作為公辦教育補充的功能會大為退化,但是,為受教育者提供差異化選擇的功能卻會進一步強化。

因為即便所有公辦學校都推進小班化教學,也難以滿足所有受教育者的不同需求。依照我國新修訂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及其實施條例,義務教育階段的民辦學校都要登記為非營利性學校,因此,義務教育階段的民辦學校,從性質上講,也完全屬於公益性。甚至民辦不再是舉辦者屬性,而是一種辦學模式。

如政府向民辦學校購買學位,給予民辦學校和公辦學校一樣的生均經費撥款,其性質就是“公辦”,但采取“民辦”方式,就是為了探索多元辦學模式。

可以說,適齡學生數減少,是我國擴大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的契機。過去很長一段時期,我國是根據學生在公辦學校(幼兒園)、民辦學校(幼兒園),來給予生均撥款,非營利民辦學校(幼兒園)獲得一定的生均撥款,是近年來才出台的政策。

如2019年1月,北京市財政局、市教委聯合發布《北京市市級財政支持學前教育事業發展補助資金管理使用實施細則(修訂)》,首次明確對普惠幼兒園不再分一二三級園差別補助,而是均按每人每月1000元給予生均定額補助。對於普惠性幼兒園,無論公辦、民辦,政府的生均補助標準是一樣的,家長繳納的學費是一樣的,實現了辦園標準統一、財政補助統一、收費標準統一、教師待遇統一。

而從教育公平角度看,不論適齡學生在哪所學校、幼兒園,都應該享有一樣的生均撥款。這是實行教育券製度的理論基礎,即所有受教育者都享有相同的國家教育資源,可拿著教育券,選擇不同的學校(幼兒園),由學校(幼兒園)用教育券去兌換財政撥款。

這可充分保障每個受教育者的權利,也促進學校間的平等競爭。在適齡學生減少後,我國不妨推進教育券製度,來擴大受教育者的選擇權,提升教育質量。

尤其在發展普惠托育與學前教育方麵,可探索教育券製度。



當前,我國還存在托育資源嚴重短缺與學前資源“過剩”的矛盾。解決這一問題,應探索推進托幼一體化,讓所有有條件的幼兒園都招收2~3歲幼兒。

據統計,我國目前城市3歲以下嬰幼兒在各類托育機構的入托率僅為5.5%。《“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提出,到2025年,努力實現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達到4.5個,即總托位數630萬個。

近年來,我國各地還在出台政策,鼓勵社會力量舉辦托育機構。而解決托育學位不足這一問題,合適的辦法是,把幼兒園多出的學位作為托位,為2~3歲的幼兒提供托育服務,《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提出,鼓勵有條件的幼兒園招收2-3歲幼兒。

當前,實施這一政策的阻力有二,一是托育與學前教育,分屬不同部門管理,這需要形成合力,二是幼兒園招2~3歲孩子的經費問題,這需要加以明確,納入財政預算。可以探索實施托幼券製度,每個適齡幼兒都可領取相同額度的托幼券,選擇幼兒園或托育機構。這就從根本上減輕家庭的養育、教育成本,也讓處在生源困境中的幼兒園,尤其是民辦幼兒園走出辦園困境,為適齡幼兒提供優質的托幼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