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班和上香之間,她選擇上鏡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還有理想的工作嗎?

2023年,雍和宮排隊上香的隊伍,依然沒有絲毫縮短的跡象。長長的人群裏麵,總是不乏年輕的麵孔。其中大部分,又是為了求事業而來的。

沒工作的,自然是來接一份offer;有工作的,多半是有了些職場煩惱。

在上班和上進之間,選擇了上香——這或許是當代職場年輕人的玄學宿命。

玄學的背後,其實是大家對職業生涯的迷茫。卷也卷不動,躺也躺不平,裸辭雖然一時爽 ,但人總歸是要上班的——這種矛盾的心態折射出如今年輕人麵臨的職場核心問題:什麽樣的班值得上?什麽樣的工作可以稱得上是一份“理想工作”?

高薪?穩定?體麵?或許是,但不全是。

今天介紹的這位朋友,她就曾經擁有一份很多人眼中的“理想工作”:石油業,工程師,收入頗豐,發展穩定;公司是外企,work- life-balance,還有海外工作的機會。

然而,兩年多前,她把這份“好工作”一丟,直接裸辭了。一轉頭,在上班和上香之間,她選擇“上鏡”,成為一名全職的科普博主,給大家拍視頻講硬核科普知識——光是這個決定本身,就賊硬核。



這位女孩叫@皮卡悠,在抖音上,她目前隻發了24條視頻,但個個硬核,粉絲數量已經10萬+。如標題所示,這是她最新一條視頻裏點讚最高的評論。

在這條最新視頻裏,她把窗外的景色,“搬”進了自己的房間。



實現這個“魔法”,隻需要一卷能吸附在窗戶上的錫紙、一塊打了孔的紙板、一麵超長焦距的凸透鏡。

講到這裏,理科知識中學水平以上的觀眾老爺估計已經看明白了,就這?這不就是中學課堂上最簡單的“小孔成像”原理嘛?

每個睡懶覺醒來的早晨,你躺在床上,透過窗簾灑進來的陽光,看到臥室天花板上有小光束在閃動,這就是生活中最常見的小孔成像。



小孔成像原理

然而很少會有人想過,要把天花板的小光束,進化成一整片美麗蔚藍的天空。在皮卡悠看來,這就是屬於理科生的浪漫,也是她的視頻創作想展示的核心主題:

最簡單的科學原理,往往隻需要花一點小巧思,就可能變成一件好玩新奇的事,給生活增添一丟丟的浪漫。

比如,打雷閃電大家都見過吧?所以空氣中有電這件事,很好理解吧?那麽她想向老天借點電,合情合理吧?

“全世界每天大約下4萬場雷暴雨,正是這些雷暴雨中的閃電,以平均1800安倍的電流把地球充起電來,然後再通過天氣好的地區逐漸放電。

這麽多的能量就在我們頭頂循環,如果能采下來用,那不是可以隨便開空調了?”

於是,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裏,她真的操控著一台無人機,用導線和一片銅網相連接,飛到高空去捕捉電荷。她用兩個易拉罐自製成簡易驗電器,當它們之間的鋁箔小球開始劇烈搖晃,這看似不起眼的電流,便是老天爺沿著導線賞賜給人類的。



皮卡悠的實驗證明,從大氣中的確可以獲取到電流

再比如,海市蜃樓大家聽說過吧?魚缸大家也都見過吧?那麽她在魚缸裏造了一個海市蜃樓,這事兒不奇怪吧?

“光線在不同密度的空氣中傳播的折射率是不同的。”

“當靠近海麵的空氣溫度更低,密度更大,光線會劃過一條向上彎曲的弧線,讓你看到原本在海平麵以下的景象,或者是漂浮在空中的景象。”

於是從理論上來說,隻要讓魚缸裏的液體濃度下濃上稀,就能在魚缸裏複刻出海市蜃樓。

說起來容易,但科學實驗的操作過程,往往是腦子說學會了,手表示naive。皮卡悠一開始用白砂糖增加濃度,慘遭失敗。原來是食用白砂糖的純度不夠,導致魚缸裏的水不久後就渾濁發黃。因為製作過程中沒有任何參考——結果實驗經過前後兩個月的折騰,她依舊沒有成功,慘狀如下:



“失敗的海市蜃樓”實驗視頻發布後,網友們紛紛變身化學優等生,對於新溶液的選擇積極出謀劃策:甘油啦、糖漿啦、葡萄糖啦、聚乙二醇啦……

在大家的鼓勵下,皮卡悠決定從頭再來。經過反複測試,她選定了聚乙二醇。經過15天的放置,溶液成功分層,接下來就是見證奇跡的時刻:



這個在魚缸裏複現海市蜃樓的視頻,在抖音上獲得了45萬點讚,觀看量接近1000萬。

“好厲害,腦洞與實力並存。”

“第一次刷抖音有上物理課的感覺。”

“這才是我想看到的抖音。”

零星也有人抬杠,質疑她做這些玩意兒到底有啥用?有什麽意義嗎?

皮卡悠的回答倒是很坦蕩:“做視頻就是為了做一些好玩但沒用的事啊。對我來說,讓一個想法和一個科學原理得以實現,這件事本身就很有意義,我也很享受這個過程。”



很多人的刻板印象裏,硬核科普往往是男性更感興趣的領域。在皮卡悠的視頻評論區,也經常有人會說,哎呀,女孩子能做這樣的實驗,真是太厲害了。

對此皮卡悠想說,“我希望大家千萬不要相信那些‘女孩子不適合學xx、做xx’的話。”因為她的成長經曆,就是不斷打臉刻板印象的範例。

皮卡悠從小就是個內向的人,比起去外麵玩,她更喜歡待在家裏看書。慢慢地,她發現自己偏愛科幻小說,也偏愛科普世界運行規律的書,光是《十萬個為什麽》,家裏就有好幾套。以至於後來生活中碰到什麽事,她也總會下意識地先問一句:為什麽會是這樣?



皮卡悠收藏的科幻雜誌

或許是因為看書“偏科”,皮卡悠的學業,也偏科了。她的物理化學成績總是名列前茅,但政史地三門就學得一塌糊塗。“我好像對講邏輯的東西理解得比較快,擅長理解事物怎麽運轉,但不太擅長記憶。”

高考那年,她的分數夠上理工科名校哈工大。填誌願時,一位長輩建議她報考城市規劃專業,因為“更適合女生學”。後來她翻了翻報考手冊,轉頭跟家裏人說,決定報自己感興趣的機械設計專業,“小的時候就會有人說女生不適合學理工科,我就一定要去學工科,有一點點想要自我證明的心理”。

但生活中,她並非隻有理工科一項愛好。她加入了學校的樂隊,擔任架子鼓手,在哈工大這所男女比例7:1的學校,她自認為是當時校園樂隊裏最好的鼓手。她後來的丈夫明明,就是她在玩樂隊時認識的,明明是學校另一支樂隊的吉他手。



大學時期的皮卡悠

除了音樂,她和明明還有一個共同愛好——萬物皆可DIY。“隻要是自己能做的,一定不買現成的;隻要是自己能修好的,一定不拿去給別人修”。這也被皮卡悠形容為刻在骨子裏的工程師基因。在倆人的家裏,錄音棚的收音設備、車載點火器、鼠標按鍵、手機等家庭設備,都留下了他們DIY的痕跡。

從哈工大碩士畢業後,皮卡悠進入深圳一家做石油服務業務的外企,成為一名工程師。別人上班坐格子間,她上班坐直升機,每天的工作就像拍電影:在大海上飛來飛去,給海上鑽井平台的油井安裝電泵——“奪炫酷”的工作啊,更不用說“石油+外企”的求職王炸組合,穩定且待遇好,但皮卡悠說辭就辭了。原因簡單來說就是,她覺得在一套成熟的工作體係裏一直做一枚螺絲釘,沒什麽大意思。

其實,這很符合皮卡悠一貫以來的風格。別看她性格內向,是個I人,表麵上不愛說話,但內心裏卻一直保留著玩音樂時那種叛逆燥起來的勁兒,也有著強烈的分享欲和表達欲。“我想要開始表達自己,為了自己喜歡的事情去努力,哪怕收入微薄、無人叫好。”而她首先想要分享的,就是她對於世界運行邏輯的好奇心,以及背後的那些科學原理。



辭職之前,皮卡悠經常在海上作業

於是在2021年,她辭掉工作、變賣家當回到國內,成為一名抖音知識創作者。

選擇做科普自媒體,是皮卡悠深思熟慮後所做出的決定:科普創作不僅是她的興趣所向,也是她的能力所在。多年理工科的學習鍛煉了她的邏輯思維能力,即便她日常生活中內向且不善表達自己,但她特別擅長把複雜的東西抽絲剝繭,然後用最基礎的方式講出來——這使得她尤其在科普視頻創作中如魚得水。

但具體到每個作品的準備過程中,她也都需要閱讀大量資料。閱讀完成之後,她並不會把知識點一股腦傾瀉出來,而是會先在自己腦子裏梳理一遍:

“可能我更擅長細致深刻的思考。在這一點上,做視頻其實是一種能讓我更好表達的方式,我自己先慢慢想,細細想,然後再慢慢做成視頻,表達出來。”最終,她會挑選出10%-20%最吸引人的知識素材,呈現在視頻裏。

隻有這樣,科普作品才足夠接地氣,即便是沒有學過數理化的老人小孩,也能都看得懂。

“如果科學知識是一個比較難啃的東西,那麽我要給它包一層糖漿,讓它變得好吃一點。”



從小就在科學知識的滋養中長大,皮卡悠覺得,生活中的一些科學知識和現象,實在是太太太有意思了,一定要把它們傳播出去,讓更多人對科學產生興趣。

@李永樂老師 是她最喜歡的短視頻創作者,更是直接激勵了她嚐試科普視頻創作。“以前我會覺得科普內容是一個非常小眾的愛好,身邊人很少有感興趣的,但後來看到李永樂老師的視頻有特別多人喜歡,我才意識到,原來科普內容也是值得分享出去的,那時,我才對做科普視頻這件事情有了信心。”

皮卡悠做科普內容,主打一個和觀眾的兩情相悅、情投意合。如同在魚缸裏複現海市蜃樓的視頻那樣,她的科普視頻大多以實驗為主,而做好一個實驗,往往要經曆反複的失敗,這就意味著更新速度慢。她說,自己不會為了討好觀眾而改變自己的審美,更不會為了流量而焦慮,為了速度犧牲視頻創作的質量。



皮卡悠的自製泡泡水實驗,她希望能吹出巨大的泡泡

興趣相投的靈魂,總能“網絡一線牽”。前段時間,有還在讀書的網友刷到小孔成像的視頻,立刻跑來興奮地告訴她,自己也曾做過類似的實驗。

在皮卡悠的抖音粉絲群裏,匯聚了一批像她這樣的科學愛好者,探討著怎麽運用簡單的科學原理,去實現一些好玩的腦洞。她也會把粉絲的一些願望和建議,列進自己的選題清單裏。

皮卡悠的科普視頻,還收獲了一群意外的受眾。

“能把視頻私發給我嗎?我上課的時候可以用,謝謝。”

“好棒!!物理老師來借用視頻。”

“今天老師在課上播放你的視頻啦!”

沒有看錯,皮卡悠的抖音賬號,已經成為許多學生和老師的學習資料寶庫。她曾收到過一個高中生的私信,說自己以前覺得書本上的知識很死板,難以理解,但看完她的視頻後,突然就通透了。

“發揮教育價值不是我做視頻的初衷,但我覺得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皮卡悠承認,自己之前對抖音有些“偏見”,以為就是個短平快風格的平台,不太適合講一些篇幅長一些、嚴肅一些的內容。

但自從發現了這群興趣相近的網友和謙虛好學的老師學生後,她意識到,知識型內容,也有很廣泛的受眾。在未來的一段時間裏,她決定把重心放在抖音平台。



根據《2022抖音知識年度報告》,截至去年10月,抖音知識內容興趣用戶超過2.5億,抖音上的知識型內容,被用戶分享了126億次。這是什麽概念呢?抖音日活用戶6億,相當於平均每個人都分享傳播了超過20條知識。而像皮卡悠這樣,願意在抖音上分享知識的知識達人數量,也已經超過了50萬。

隨著時代發展,知識的傳播已經不局限於書本和課堂,視頻和直播等互聯網新方式,已然成為知識傳播的新土壤。好奇心是人類最原始的欲望動機,像皮卡悠這樣的知識創作者們為激發好奇心埋下了種子。

如今,皮卡悠每天的工作依然像在上班時那樣有規劃,她給自己規定了每天8小時的工作時間,安排得明明白白:什麽時候定選題、什麽時候做實驗、什麽時候拍視頻,她都會主動規劃。但不可避免地,全職做科普後,工作與生活間的界限變得模糊起來。但對此,她的心態也很好,“因為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所以沒必要把工作和生活分得很開。”



把愛好作為工作的狀態be like

當被問到曾為自己的硬核熱愛做過最瘋狂的事是什麽,皮卡悠毫不猶豫地回答——

就是現在了!

回看兩年前裸辭的決定,她覺得目前自己的狀態既算不上成功,但也不能說是失敗,而是一個成功和失敗之間的疊加態。雖然已經有了十萬粉絲,也接到了一些商業合作,但這些收入還無法養活自己。如今,她的年收入還不足一萬,基本上還沒脫離“為愛發電”的階段。但皮卡悠說自己一點也不後悔,因為——

“能把硬核熱愛當做事業,可真是太太太太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