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閏二月上墳 禍臨門?那你聽沒聽過“閏二月上墳,財寶裝滿盆”

閏二月上墳 禍臨門?那你聽沒聽過“閏二月上墳,財寶裝滿盆”

文章來源: 猛獁新聞 於 2023-03-31 08:59:32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為什麽說唱越來越火,因為他們真會“押”。

“閏月清明不上墳,上墳禍事臨上門。”最近,這個無從考據的“俗語”突然在網絡上火了。很多人受其影響,選擇在3月21日——閏二月的前一天去上墳,結果把個別陵園堵得水泄不通。

隻火一天的“生意”必然如曇花一現。如果網友們傳播的是“閏月清明去上墳,金銀財寶裝滿盆。”那麽整個閏二月,售賣祭品紙錢的攤販都能賺的“盆滿缽滿”,豈不是更能帶動消費?

有些事,別管有沒有道理,壓個韻就能很有“說服力”。說到底,就是“流暢性捷思法”作祟——所謂的“俗語”因為朗朗上口所以容易被傳播,也因此大家潛意識裏認為它們是真的。生活中,有許許多多荒謬的道理、毫無邏輯的渾話,正是披著“流暢性捷思法”的外衣才大行其道的。

也得虧社會上沒流行這些“俗語”:一月別剃頭,剃頭窮成狗。二月別喝湯,喝湯一身傷。三月別喝酒,喝酒黴運走……照這麽胡謅下去,也別管上不上墳了,直接送自己上路吧……

對於為什麽會有閏二月不上墳的說法,荊門市傳統文化傳播協會副會長王君在接受采訪時提到,這種說法有在湖北出現,“主要是提醒我們要提前去祭掃祖先,表示孝心,不要拖遝到閏二月才去。”

但無論俗語出現的動機具體是什麽,“閏月清明不上墳,上墳禍事臨上門。”這種詛咒式的“俗語”都不應該被傳播。再者,中國幅員遼闊,“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詢問很多本地老人,此前也並未聽聞有此說法。哪有用湖北的風俗,經過短視頻的傳播,就可以指導湖南的婚喪嫁娶的道理?黑貓在歐洲是陰邪汙穢,在中國卻能鎮宅招財?貓咪找誰說理去?

“俗語”不僅因地而變,也因時而異。比如宋朝時期有“生子不舉”的說法,即百姓通常隻養二男一女,一旦家中嬰孩超過這一數量,便要把嬰兒溺死或扔掉。難道今日之文明現代人,還要效仿宋朝之混蛋?

清明節作為掃墓祭祀、緬懷祖先的重要節日,不僅能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掃個墓,何須畏首畏尾。

查看評論(0)

24小時熱點排行

金正恩為愛女從中國進口數十噸“臭臭的東西”
薄瓜瓜母親節為母喊冤 稱穀開來是“當代竇娥”
從名師到性侵犯,華女遭加州法院重判30年…
經貿會談結束 何立峰:雙方一致同意建立磋商機製
與兒子換血!矽穀“抗衰”富豪:隻對部分器官有用

24小時討論排行

美中貿易談判重大進展 美官員:中國急於重啟貿易
緊跟川普準沒錯?他兩度高喊買股 標普大漲了…
中美聯合聲明發布 “豐碩”成果可能隻在股市?
貿易談判北京沒跪?網友:美國征的還是比中國多
美對中重大退讓!因中國在2問題上未有任何承諾
印巴空戰 中製導彈無損落地 印度撿到軍情大禮包
中媒:中國麵子裏子全拿下 應當感謝“特朗普同誌”
中國男曬日本護照喊“打入敵人內部” 遭日網友檢舉急刪文
薄瓜瓜歌頌母親是“當代竇娥” 網友翻出黑曆史秒破防
美降至30%、中降至10% 一次看懂中美談判結果
現場細節:財長貝森特用糖來演示芬太尼有多毒
紐約時報:這是習近平一直在等待的貿易戰
“門鈴惡作劇”釀悲劇 高中生畢業前夕遭槍擊身亡
來自美國的新教皇在大選中投給了特朗普嗎?
離譜!特朗普擬接受卡塔爾贈送豪華飛機當“空軍一號”
貿易戰重大進展!央視播《紐約我愛你》引熱議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閏二月上墳 禍臨門?那你聽沒聽過“閏二月上墳,財寶裝滿盆”

猛獁新聞 2023-03-31 08:59:32

為什麽說唱越來越火,因為他們真會“押”。

“閏月清明不上墳,上墳禍事臨上門。”最近,這個無從考據的“俗語”突然在網絡上火了。很多人受其影響,選擇在3月21日——閏二月的前一天去上墳,結果把個別陵園堵得水泄不通。

隻火一天的“生意”必然如曇花一現。如果網友們傳播的是“閏月清明去上墳,金銀財寶裝滿盆。”那麽整個閏二月,售賣祭品紙錢的攤販都能賺的“盆滿缽滿”,豈不是更能帶動消費?

有些事,別管有沒有道理,壓個韻就能很有“說服力”。說到底,就是“流暢性捷思法”作祟——所謂的“俗語”因為朗朗上口所以容易被傳播,也因此大家潛意識裏認為它們是真的。生活中,有許許多多荒謬的道理、毫無邏輯的渾話,正是披著“流暢性捷思法”的外衣才大行其道的。

也得虧社會上沒流行這些“俗語”:一月別剃頭,剃頭窮成狗。二月別喝湯,喝湯一身傷。三月別喝酒,喝酒黴運走……照這麽胡謅下去,也別管上不上墳了,直接送自己上路吧……

對於為什麽會有閏二月不上墳的說法,荊門市傳統文化傳播協會副會長王君在接受采訪時提到,這種說法有在湖北出現,“主要是提醒我們要提前去祭掃祖先,表示孝心,不要拖遝到閏二月才去。”

但無論俗語出現的動機具體是什麽,“閏月清明不上墳,上墳禍事臨上門。”這種詛咒式的“俗語”都不應該被傳播。再者,中國幅員遼闊,“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詢問很多本地老人,此前也並未聽聞有此說法。哪有用湖北的風俗,經過短視頻的傳播,就可以指導湖南的婚喪嫁娶的道理?黑貓在歐洲是陰邪汙穢,在中國卻能鎮宅招財?貓咪找誰說理去?

“俗語”不僅因地而變,也因時而異。比如宋朝時期有“生子不舉”的說法,即百姓通常隻養二男一女,一旦家中嬰孩超過這一數量,便要把嬰兒溺死或扔掉。難道今日之文明現代人,還要效仿宋朝之混蛋?

清明節作為掃墓祭祀、緬懷祖先的重要節日,不僅能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掃個墓,何須畏首畏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