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焦慮,從何而來?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求職的大學生們在查看招聘信息,尋找就業機會。CFP 圖

"5000:1 的報錄比,60:1 的考錄比 "

" 每年都是史上最難畢業季、就業季 "

" 考公熱、考研熱、教資熱 "……

一說起就業話題,不論在互聯網上,還是人們的交談中,或多或少總能感受到焦慮的情緒。

職場中,頂著名校畢業光環的 " 天之驕子 " 神仙打架的場麵更是屢見不鮮。

曾經,深圳中學新入職 17 名教師,隻有 1 名是碩士,其餘全是博士博士後,清北、中科大、牛津 …… 國內外名校齊聚,連浙江大學排在其中都顯得星光黯淡;北京大學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專業的博士報考了街道的 " 城市管理執法崗 ",中國地質大學行星地質與比較行星學博士研究生,沒有繼續仰望星空,而是報考了湖北武漢東湖高新區社區幹事;今年,則是 "211 畢業生 5 年存款 5000 元、中傳碩士在火鍋店做保潔 "、" 文科生轉碼 " 在網上引起熱議 ……

名校生到基層磨礪本質上是好事,不過其中也不乏專業與崗位的錯配、個人的無奈選擇,更不要說占高校畢業生絕大多數的是非 985、211,他們的就業焦慮究竟從何而來?該怎麽破?



CFP 圖



先來看一組數據。我國高校畢業生數量,從 2001 年的 115 萬,到 2023 年預計的 1158 萬,22 年以來,數據一直在增長。據研招網官方公布數據,2013 年我國研究生報考人數176 萬,10 年後這個數字變成了 474 萬,人數增長了 300 萬。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全國教師資格考試報名人數由 2012 年的 17.2 萬人次,躍升至 2022 年的 1144.2 萬人次,10 年間翻了 66 倍。

高校畢業人數的驟然增加,畢業生學曆的水漲船高,頻頻吹起的 " 考證風 "…… 光是擺出上麵這些數據對比,相信就能讓屏幕前的你倍感焦慮。如果說十年前,本科生還能包打天下,那麽十年後的今天," 研究生學曆 " 不可否認已經成為了部分體製內工作的入門要求、準入門檻。

激烈的競爭讓有的畢業生嘴上直呼 " 太卷 ",身體想躺平但實際卻在咬牙堅持、默默奮鬥。那麽問題來了,為什麽當前的就業形勢會給人造成如此 " 卷 " 的感覺,是畢業生們真的找不到工作嗎?還是另有原因?

事實上,近幾年來全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並不低,據教育部公開數據顯示,2020 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體就業率達 90% 以上。

就業率不僅僅包括找工作,成為 " 打工人 ",還應該囊括自主創業當老板。為了更加辨證,也更加切合實際地看待問題、分析數據,從 2021 屆畢業生起,教育部將 " 就業率 " 改為 " 畢業去向落實率 ",將創業率等指標也一並納入,更加靈活準確反映畢業生去向。2022 年,公開數據顯示,全國多所高校的 " 畢業去向落實率 " 超過 90%。

由此可見,不是大學生找不到工作,而是有些人找不到讓自己喜歡、讓家長滿意的工作。

找不到令人滿意的工作,一邊也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麽、該幹什麽,另一邊又不想蹉跎歲月、浪費時間,考研升學、考證武裝,似乎成了不錯的選擇。" 很多人考教師資格證,目的不是為了以後當老師,可能就是給自己留一條後路,抱著‘證多不壓身’的心態,證明自己的學習能力,考試能力。"浙江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副處長唐玲麗說。

繼續抽絲剝繭,為什麽難以找到令人滿意的工作?是現在畢業生的要求都變高了、胃口都變大了,還是另有原因?



CFP 圖



回答上述問題前,我們先來弄清楚目前在國人心目中,到底什麽是令人滿意的工作?

撇開 " 錢多活少 " 這種不切實際、白日夢般的空想外,體麵、穩定、高收入、成就感或許是排在比較靠前的幾個重要因素和考量指標。從上世紀 80、90 年代投入改革開放大潮下海經商,到本世紀初擁抱互聯網上網弄潮,不安於現狀、喜歡折騰、勇於挑戰的部分人群獲得了成功,吃上了時代紅利。

即便如此,在當前中國,相信大部分父母甚至年輕人還是對體製內工作情有獨鍾,有的甚至達到了癡迷的程度,盼望著祖墳能夠 " 冒出青煙 ",為什麽?

其一,不確定、風險性成為了畢業生擇業時的 " 心魔 "。遠的不說,光看近幾年來的互聯網大廠裁員潮,就讓很多人對大廠敬而遠之,35 歲的碼農被迫 " 畢業 " 後,找工作四處碰壁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再者,新冠疫情更是在一些原本懷著創業激情和理想的年輕人頭上,來了一記 " 當頭棒喝 ",骨感的現實讓部分畢業生們不敢、也不願選擇高風險工作。

其二,不管人們是否願意承認,自從中國古代 " 發明 " 了科舉製以來,"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 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 的官本位思想和理念,深深地烙在老百姓的心中,幾千年後的今天,依然如此。" 傳統觀念的影響根深蒂固,公務員即便從金飯碗退化成為‘鐵飯碗’,在老百姓心目中還是首選之一,歸根結底是沒有形成多元的社會價值認可體係。"

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政府管理係教授、博導,浙江省人才發展研究院院長陳麗君告訴潮新聞記者,相對豐富、不錯的隱性福利和待遇,讓年輕畢業生對公務員隊伍趨之若鶩,甚至有的學生從大一開始,就在刷行測題,背申論模板,期待有朝一日能夠加入公務員隊伍。

其三,相較 30 年前,如今的中國年輕畢業生,物質條件要好上許多,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部分 " 不差錢 " 的經商家庭,有的家長甚至在孩子小的時候,就灌輸了" 不要老想著錢,工作幹好了,錢自然會來 "的理念。家裏希望 " 朝中有人 "、辦事不難,有的畢業生也一時不知道自己喜歡幹什麽、自己能幹什麽,不如先聽從家庭安排、報考公務員,於是乎就出現了文章開頭誇張的公務員考試報錄比。

陳麗君表示,在有的國家,一流的人才首先選擇去金融、科技創新企業,如華爾街、矽穀。" 加入公務員隊伍的人,本身應當具有強烈的公共服務動機,對宏觀政策應當是很有見解和認知的,但是根據我們團隊的調查研究,中國公務員隊伍中有相當一部分人,隻是看中了職業的穩定性,工作的體麵感,以及權力的誘惑度。"

每個人心目中都有自己對 " 滿意工作 " 的定義和認知,不能以偏概全,但不可否認的是,穩定、可靠、有保障確實是大部分人的首選。

供給畢竟是有限的,位子隻有那麽幾個,大多數人最終 " 上不了岸 ",朋友圈裏的焦慮自然就多了。



CFP 圖



拋除個人、家庭傾向偏好等主觀因素外,學校的培養體係是否合理科學,人才的輸送供給是否匹配就業市場的需求,似乎更值得我們探討,也更有關注的價值和意義。

近期,知名民營企業家曹德旺等 25 名科學家、企業家聯合署名,呼籲重視改變工程人才培養中的 " 工科理科化 " 現象。

什麽是 " 工科理科化 "?其典型特征,是用理論科學的方法解決工程問題,重視論文發表,忽視實踐創新。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解釋為什麽現在很多企業存在用工荒、招不到人的情況。不是招不到初級技術工人,而是較難招到能學以致用、投入一線生產,將所學知識體係流暢轉化為生產能力的高校畢業生,根本原因還是學習教育中理論脫離了實踐。

學習到底為了什麽?有的人說是陶冶情操,提升個人的文化修為;也有的人說是開闊眼界,豐富人生閾值 …… 無論哪種觀點都值得肯定,但如果拓寬格局,提高站位,學以致用,經世濟民,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毫無疑問應該是我們學習最終的歸宿和目的。

客觀來說,有的學校還存在理論知識和實踐應用 " 兩張皮 " 的現象,課堂上教授的知識,完全跟不上時代的腳步,跟不上社會變遷的節奏;有的學校為了申報國家重點學科項目,為了獲得各類頭銜、稱號,擴招開設了許多看起來 " 高大上 ",實則卻與實際嚴重脫軌的理論學科;有的學校把在頂級核心期刊發表論文,當作了學生評優、甚至能否畢業的衡量標準之一,而不注重學生的實操能力。這種本末倒置的現象,或許才是出現 " 工科理科化 ",企業招不到人,畢業生進入企業實際崗位後 " 水土不服 " 的背後原因,更是畢業生,甚至用工單位出現焦慮情緒的底層邏輯之一。

前段時間,湖南 24 歲女生孫卓(網名 " 安豬拉 baby")的經曆引人關注。大學學的是獸醫專業,畢業後無縫銜接進入養豬場,成為一名養豬達人。雖然很多人對於 " 美女去養豬 " 會投去異樣的眼光,認為是否在炒作、是否想要成為網紅,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在 " 安豬拉 baby" 身上,我們看到了腳踏實地、學以致用。

為什麽在中國,有人的本科生涯是混過來的?因為在入學的那一瞬間,可能就知道大學這四年學的東西,畢業後甚至一輩子都用不上,為了拿到文憑順利畢業,不得不裝模做樣、蜻蜓點水般地學習一下。

就業率 98%、專業對口率 92%。反觀不少職業院校,專業與就業對口、學以致用得到了高度貫徹落實,絕大多數學生畢業後從事的工作,與自己在校期間所學知識相關。然而,在當下很多中國人的心目中,寧可送孩子去讀一個三本院校,也不願意送孩子去職業院校。為什麽?

因為人們在思維理念根子上,還是認為成為職校生、" 藍領工 " 是沒有社會定位的,是不體麵的,在麵子上過不去,在身份上立不起。相反,在德國等一些注重職業技能、職業人才培養的國家,擁有一技之長在社會上往往會受人尊重。

" 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是當前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對新形勢下全麵提高教育質量、擴大就業創業、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具有重要意義。"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政府管理係教授、博導,浙江省人才發展研究院院長陳麗君告訴潮新聞記者。

當然,就業焦慮的成因遠不止上文所述,扭曲的大學考核指標、" 流量至上 " 的自媒體也是誘因和推手。

目前國內相當一部分高校頂著 " 就業率 " 的考核指標,想盡方法確保過關,一些高校鼓勵學生去考研,或者出國留學深造,借此提升就業指標達標率。更有甚者,個別高校院係還把校友 " 當官 "" 做大官 " 作為育人成效的亮點。畢業生在如此荒唐的環境和氛圍中能不焦慮嗎?

還有些自媒體動不動就宣布 " 史上最難畢業季 ",時不時就 " 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為了博眼球、吸流量,在某種程度上助長了焦慮情緒。奉勸這些自媒體,與其過多無意義地宣傳 " 考公熱 "" 考研熱 "" 教資熱 ",不如多講講 " 高學曆 ≠ 高能力、基層崗位 ≠ 低就 ",不如把熱搜榜單多留給科學家、農技專家、民營企業家 ……

" 預計今年畢業的大學生規模是 1158 萬人,這對就業來講確實是增加了一定的壓力。但是從發展的角度這是好事,這麽多的年輕人走上新的崗位,一定會為我們這個社會注入蓬勃的朝氣和新的活力。下一步,我們要廣開就業渠道,幫助支持年輕人通過自己的勞動和奮鬥去實現自己更加美好的人生價值。"3 月 13 日,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舉行閉幕會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表示。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有時候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決定了一個事物是 " 危 " 還是 " 機 "。不跳脫出來看問題,一直內耗在焦慮情緒中,無所作為,危險是必然結果;立即行動,用努力拚搏的確定性,應對就業市場的不確定性,盡人事聽天命,相信老天也會賜予你機會。

就業焦慮有解嗎?答案就在你我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