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新諾貝爾醫學獎得主超狂身世:私生子 出櫃 父子都得獎!

新諾貝爾醫學獎得主超狂身世:私生子 出櫃 父子都得獎!

文章來源: 中時新聞網 於 2022-10-03 11:33:58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2022諾貝爾醫學獎由瑞典遺傳學權威專家帕博(Svante Paabo)獨得殊榮。(圖/路透社)

2022諾貝爾醫學獎出爐,由瑞典遺傳學權威專家帕博(Svante Paabo)獨得殊榮,他在已滅絕人類的基因組和演化中得出開創性的研究,發現古老基因序會影響當今人類生理機能。如今他的成長背景和個人生活再度浮出,戲劇性的轉折看完令人目瞪口呆。

根據瑞典《醫療報》(Lakartidningen)、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及維基百科描述,本人在2014年出版的《尼安德塔人:尋找失落的基因組》(Neanderthal Man: In Search of Lost Genomes)坦率回憶自己的故事,稱是父親啟發自己對生命科學的興趣。

Say good morning to our new medicine laureate Svante Pääbo!

Pääbo received the news while enjoying a cup of coffee. After the shock wore off, one of the first things he wondered was if he could share the news with his wife, Linda.

Photo: Linda Vigilant pic.twitter.com/l27hnzojaL

— The Nobel Prize (@NobelPrize) October 3, 2022
1955年帕博在家鄉瑞典斯德哥爾摩出生,1986年於烏普薩拉大學取得博士學位,本名斯萬特·帕博(Svante Paabo),父親伯格斯特龍(Sune Karl Bergström)也是諾貝爾醫學獎得主,1982年因發現前列腺素而獲獎。身為老爸的私生子,從小便由母親卡琳·帕博(Karin Pääbo)獨力扶養長大,因此從母姓,卡琳·帕博本身是愛沙尼亞化學家。

他表示,父親每個禮拜隻會來家裡一次,他的正牌老婆完全不知道有這件事,“老實說,現在看來是蠻奇怪的”。母親卡琳·帕博於 2005 年去世,“直到那時候同父異母的哥哥才知道我的存在,幸運的是,我們相處得很好。”

此外,他還在自傳中坦承自己是雙性戀,長期以來覺得自己是同性戀,直到愛上充滿“男子氣概”的妻子、靈長類學科學家維吉倫特(Linda Vigilant),婚後育有1子1女。

文章來源:Svante Pääbo: the DNA hunter taking us back to our roots

2022 #NobelPrize laureate Svante Pääbo has established an entirely new scientific discipline, paleogenomics. By revealing genetic differences that distinguish all living humans from extinct hominins, his discoveries provide the basis for exploring what makes us uniquely human. pic.twitter.com/AoDNL0zMc7

— The Nobel Prize (@NobelPrize) October 3, 2022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11)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亞馬遜大裁員,數萬人的無聲退場
賬號被封:昏招迭出,她親手埋葬了最後的生機
"台灣有事"高市早苗無須退讓!美學者揭北京真正目的
美參議員警告:未來2-3年大學畢業生失業率恐飆升至25%
比特幣跌破8.2萬美元,你必須知道這10件事




24小時討論排行

高市早苗最新民調飆至72% 讀賣揭高人氣主因
高市內閣支持率75%,6成日人認同"台灣有事"發言
突然通話!習近平闡明台灣回歸重要性 川普:理解
中方重申“敵國條款”,日本外務省曲解事實被“打臉”
72次前科惡犯當眾縱火燒人 出庭狂喊"我是中國公民!"
中日爭端無緩和跡象,高市早苗麵臨考驗
華爾街日報:澤倫斯基一旦簽了,他就完了
高市早苗上任滿月 川普讚“最偉大” 習近平卻氣瘋
美證實:川普正權衡 讓英偉達先進AI芯片銷中國
麵對特朗普和平方案,澤連斯基能否再次力挽狂瀾?
“打著學術幌子” 央視指控:日方公然培養“媚日人士”
X一“新功能”讓小粉紅蒸發 網軍“如同裸奔”
熱情相擁!高市早苗國際舞台化身“打招呼魔人”
北京警告日本:在與那國島部署導彈“極其危險”
烏克蘭,被迫“投降”?
川普 :與習近平通話“非常好” 兩國關係非常牢固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新諾貝爾醫學獎得主超狂身世:私生子 出櫃 父子都得獎!

中時新聞網 2022-10-03 11:33:58


2022諾貝爾醫學獎由瑞典遺傳學權威專家帕博(Svante Paabo)獨得殊榮。(圖/路透社)

2022諾貝爾醫學獎出爐,由瑞典遺傳學權威專家帕博(Svante Paabo)獨得殊榮,他在已滅絕人類的基因組和演化中得出開創性的研究,發現古老基因序會影響當今人類生理機能。如今他的成長背景和個人生活再度浮出,戲劇性的轉折看完令人目瞪口呆。

根據瑞典《醫療報》(Lakartidningen)、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及維基百科描述,本人在2014年出版的《尼安德塔人:尋找失落的基因組》(Neanderthal Man: In Search of Lost Genomes)坦率回憶自己的故事,稱是父親啟發自己對生命科學的興趣。

Say good morning to our new medicine laureate Svante Pääbo!

Pääbo received the news while enjoying a cup of coffee. After the shock wore off, one of the first things he wondered was if he could share the news with his wife, Linda.

Photo: Linda Vigilant pic.twitter.com/l27hnzojaL

— The Nobel Prize (@NobelPrize) October 3, 2022
1955年帕博在家鄉瑞典斯德哥爾摩出生,1986年於烏普薩拉大學取得博士學位,本名斯萬特·帕博(Svante Paabo),父親伯格斯特龍(Sune Karl Bergström)也是諾貝爾醫學獎得主,1982年因發現前列腺素而獲獎。身為老爸的私生子,從小便由母親卡琳·帕博(Karin Pääbo)獨力扶養長大,因此從母姓,卡琳·帕博本身是愛沙尼亞化學家。

他表示,父親每個禮拜隻會來家裡一次,他的正牌老婆完全不知道有這件事,“老實說,現在看來是蠻奇怪的”。母親卡琳·帕博於 2005 年去世,“直到那時候同父異母的哥哥才知道我的存在,幸運的是,我們相處得很好。”

此外,他還在自傳中坦承自己是雙性戀,長期以來覺得自己是同性戀,直到愛上充滿“男子氣概”的妻子、靈長類學科學家維吉倫特(Linda Vigilant),婚後育有1子1女。

文章來源:Svante Pääbo: the DNA hunter taking us back to our roots

2022 #NobelPrize laureate Svante Pääbo has established an entirely new scientific discipline, paleogenomics. By revealing genetic differences that distinguish all living humans from extinct hominins, his discoveries provide the basis for exploring what makes us uniquely human. pic.twitter.com/AoDNL0zMc7

— The Nobel Prize (@NobelPrize) October 3,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