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報》的評論關注了中國少子化和人口老化的現象;《日報》則分享了關於一名德國新聞工作者在疫情期間入境中國的親身經曆。
清零政策和中國的低生育率不無關聯
(德國之聲中文網)《世界報》的評論“關於中國崛起的錯誤預測”寫道,中國近期平均出生率降至1960年水平,人口逐漸老齡化將導致北京無法實現其遠大的計劃。文章開頭寫道:“2021年7月起,中國政府開放三胎。然而,大多數中國家庭隻有一個孩子,甚至寧願成為丁克家庭。在永無止境的新冠防疫政策中、在這個青年高失業率和生活及教育成本上升的時代,許多人正在推遲結婚生孩的計畫。”
文章引用《大國空巢》作者、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婦產科專家易富賢的話:“自1990年以來,中國的出生人數一直被高估,總人口也是如此。今天的中國並不像當局聲稱的那樣有14.1億人口,而是不到12.8億。”
“他對出生和入學的官方數字進行了比較,從而發現了一些差異。易富賢表示:‘地方當局經常誇大數字以領取更多教育補貼。’此外,易富賢還警告:‘對中國造成問題的不僅僅是低出生率,人口也正在逐漸老化,這兩個因素加在一起將對經濟產生不利影響。’”
作者接著寫到:“老齡化的人口將使政府無法實施雄心勃勃的計劃。越來越多的老年人也將給衛生醫療係統帶來壓力。中國科學院已經在2019年預測,國家養老基金將在2035年耗盡。易富賢認為:‘西方國家對中國將在2030年之前超過美國的擔憂是沒有根據的。中國的崛起將是暫時的,隨之而來的將是快速、長期的衰退。而中國領導層對此負有責任,因為它生活在一個信息封閉的環境,沒有收集現實的人口數據。目前中國正在進行的戰略擴張,將會帶來極其危險的後果。’”
文章指出:“到目前為止,中國政府還沒有成功扭轉出生率的下降趨勢。2021年,中國生育率(每位婦女的孩子)為1.16,是世界上最低的國家之一。根據聯合國《2022年世界人口展望》報告,中國已經出現了人口負增長 ── 即死亡人數大於出生人數。”
作者認為,出生率下降與新冠疫情以及育兒成本上升有關:“嚴格的清零政策已經維持了兩年半。失業率因此上升,在年輕就業者中更為明顯。官方數據顯示,7月份時每5個25歲以下的人中就有一個失業,城市的生活成本和教育成本也正在飛速上漲。”
“為了鼓勵人們多加生育,北京政府正在采取與日本類似的行動:降低育兒花費、年輕夫婦獲得住房補貼、延長產假並且提供三胎獎勵。在日本,這種方法已經被證明是昂貴和低效的。在中國,這些措施至今也仍未取得預期的成功。也許這就是為什麽政府采取了更嚴厲的措施:例如今年開始,婦女獲得墮胎的機會變得更加困難,隻許進行‘醫學上必要的’墮胎。國家強迫婦女生下不想要的孩子,以增加人口。”
柏林出版的《日報》刊登一篇題為“新的萬裏長城”的文章,記錄作者從德國飛往中國的經曆。作者指出:過去中國的長城是為了阻止外來侵略者而修建的。如今自新冠大流行以來,中國再次築牆,把自己變成了一個“清零”的堡壘。
作者於文章開頭分享自己在德國和中國的不同遭遇:“當踏上飛機時,我終於離開了過去幾周在德國體會到的那種‘與病毒共存’的現實,開啟返回中國的旅程。在這裏,空乘們看起來就像火星人,她們從發際線到指尖都被白色防疫服覆蓋,腰間綁著巨大的消毒劑噴霧罐。”
“這兩個世界之間的反差再大不過了:今年夏天,我在大流行病爆發後第一次拜訪了我在柏林的家人、參加家庭慶祝活動、在編輯會議上進行辯論、在嘈雜的酒吧與老同學見麵。另一方麵,在北京,我每天都要排隊做核酸檢測,為了可能發生的封城事先囤積糧食。當德國人抱怨火車上必須強製配戴口罩時,一個穿著黑色製服、戴著紅色臂章的人24小時站在我的公寓外,要求我出示手機上的健康碼。一些德國人可能會喋喋不休地談論所謂的新冠獨裁政策,但我確實經曆過這種情況。”
大部分國際航班遭取消,上海浦東機場冷冷清清
“目前,想離開中國去往別國是沒問題的,但想要再次回到中國卻是一大難題,足以把人逼瘋。首先是機票,由於95%以上的國際航班被取消,巨大的需求和極少的供應量導致機票價格暴漲。”
作者提到,在出發前7天除了必須每天向航空公司告知體溫之外,還要在不同時間進行抗原和核酸測試,隻有在交齊材料後獲得中國大使館發送的“健康碼”,才能順利登機。
在抵達目的地廈門並且隔離11天之後,作者表示,他的驚奇之旅還未結束:“我落腳的廈門市在過去幾天裏發生了奧密克戎變種病毒感染,盡管一周內隻有大約40個病例,但當局仍宣布進入緊急狀態:400多萬居民每天都必須接受大規模檢測,甚至連進口的魚類生鮮也要接受檢測。”
隔離結束後,作者在去往北京的火車上被警察攔了下來:“由於廈門被宣布為高風險地區,24小時後我又被隔離了。經過30天、三次飛行、兩個檢疫中心、14次核酸測試和一趟火車旅行,我到達了北京。但隻有當我的手機上的健康碼轉為綠色時,我才被允許離開我的公寓。”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