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每一件古董背後,都是曆史的積澱。
還有,文化的傳承。
近年來,與之相關的節目層見迭出,而且口碑不俗。
像《國家寶藏》《我在故宮修文物》《如果國寶會說話》,全在豆瓣 9 分以上。
每每看到這樣的節目,都讓魚叔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毫不客氣地說一句,這隻有我們能夠拍出來。
最近,有一部懸疑劇,兼顧了演繹推理和國寶情懷。
大概也隻有我們能拍。
這就是時隔一年,強勢回歸的——
《古董局中局之掠寶清單》
(又名《古董局中局3》)
「古董局中局」這一IP,來自馬伯庸的同名係列小說。
曾經大熱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也是改編自他的小說。
《古董局中局3》的主創班底夠硬。
藝術指導,管虎。
此前的《古董局中局2》《龍嶺迷窟》《怒晴湘西》,都由管虎把關。
他有著重振經典IP續作的掌控力。
導演,韓青。
曾執導《快把我哥帶走》,獲得了不俗的反響和口碑。
《古董局中局》的小說共四部。
前兩部已經拍完,故事背景在現代,主人公是許願。
而小說的第三部,是讀者公認最吸引人的,也是豆瓣評分最高的。
故事背景在民國,主人公變成了許願的爺爺,許一城。
在第一部的第一集中,潘粵明客串過許一城。
隻不過一出場就直接「領盒飯」。
被處刑的罪名是:勾結日寇,盜賣國寶。
所以,《古董局中局3》可以視作前兩部的前傳。
而這一次的局,顯然更大了 。
野心,也更大了。
1928年,北平。
漫天的皇煞風席卷而來,塵霾蔽日,觸目皆黃。
隻見一名少年,手持寶劍,一邊跳大神,一邊念叨著咒語。
他拿命在賭,勢要驅散這皇煞風。
果然,他做到了。
神奇嗎?
其實一點也不。
他此前觀過天象,測了風速,了解每年這個時節都有皇煞風,用風速推算出皇煞風散去的時間。
這少年就是許一城,號稱「東單達芬奇」。
他熱愛新生事物,善於發明創造。
曾製造過一個滑翔翼劃過學校上空。
結果因燃料故障,險些喪命。
他不死心,繼續研究燃料。
好家夥,結果把整個實驗室都炸毀了。
與他離經叛道的性格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不願提起的另一重身份——白門門主。
何為白門?
白門乃是「五脈」的其中一門。
五脈是古玩行的泰山北鬥,業內的掌眼權威。
天下寶物,過了五脈的眼,真假便有定數。
但許一城和五脈早就脫離了關係。
單從另外四位門主的著裝,就能看出,雙方的差異。
這是「新與舊」的衝突。
當然,這還隻是表麵。
真正的衝突在於價值觀的新舊之分。
五脈極其看重老一輩傳下來的規矩,奉為立身之本。
但隻知盲從,不懂變通。
就像許一城所說的:
「傳統的人看到背離傳統的行為,就會大發雷霆,因為他們將其視作對他們的批評。」
他排斥那些封建迷信,相信科學。
有一個蒸汽朋克風格的大型實驗室。
這種風格源自西方,是近代化產物。
不言而喻,許一城深受西方工業革命影響。
和他有同樣想法的是女主角,海蘭珠。
她是前清宗室後人,剛從劍橋大學留學歸來。
主張男女平權,婚姻自由,與家中其他長輩格格不入。
許一城和海蘭珠,兩人在這部劇中,皆是「反叛者」般的存在。
在新舊思潮的碰撞中,為後麵的抗爭與覺醒埋下伏筆。
對古董來說,每一件真品,都是文化遺產。
而每一件贗品,都是詭譎圈套。
書中有句話說:「鑒古易,鑒人難。」
這些贗品的背後,便是人心,鑒寶亦鑒人心。
贗品背後牽涉到了各方勢力的纏鬥。
這是「古董局中局」係列一直以來的看點。
到了第三部,這個局就鋪得更大了。
木戶有三,一名來中國考察的日本學者。
他手握一張清單,列著十餘個價值連城的文物。
瞄準了清室沒落,目的是用錢買下所有文物,實為「掠奪」。
「老朝奉」,是劇中一個專門製造贗品的組織。
他們的製假工藝高超,幾乎能夠以假亂真。
和正品之間的差距,可能隻差曆史了。
還會專門在贗品上留下記號,將每件贗品視為藝術品。
老朝奉形容自己和五脈之間的關係:
「就是一真一假,一陰一陽。」
在日本人的掠奪計劃中,老朝奉也參與其中。
賣通了內鬼,用高仿贗品調包真東西,再賣給日本人。
至此,一個波譎雲詭,險象環生的「鑒寶江湖」呼之欲出——
有掌眼的,有造假的,有偷竊的,有倒買倒賣的,還有叛國的。
這些人聚在一起,又落回到整部劇最重要的一個字:
局。
多方勢力的周旋,會攢出一個怎樣的局呢?
根據前兩部的線索,可以大致預判到——
日本人對中國文物的覬覦與掠奪,使得許一城不得不暫時打破規矩。
他發動了「造假護真」的計劃。
五脈和老朝奉兩個死對頭,在國家大義麵前拋下成見,聯手護寶。
用贗品來對付日本人,把真品保護下來。
暗流湧動,環環相扣。
虛實之間的明爭暗鬥,以及個人命運和國家尊嚴間的人性博弈。
這,就是整部劇最大的懸念。
拋開懸念叢生的故事。
《古董局中局3》第一眼吸引人的,是新潮的表達方式。
比起前兩部,雖說時間往後倒退了數十年,但處處透露著酷勁。
第一集開頭,以一段京腔說唱拉開帷幕。
鏡頭從鬧市中穿過,讓人身臨其境。
北平圖景,緩緩展開。
充滿煙火氣的歌詞,道破當時的時代背景:
改朝換代,人們內心動蕩不安,時刻盼著和平。
還有劇中出現的定格漫畫,也是一個驚喜。
用誇張的表情,進一步放大了情感衝擊力。
比如,當許一城說出那句「大逆不道」的話:
「五脈的規矩早該廢了。」
畫麵切到五脈眾生的反應,漫畫代替真人,他們無不感到震驚。
同時,作為一部「鑒寶懸疑劇」,核心的部分也不能掉鏈子。
那就是最令人期待的鑒寶戲。
這也是「古董局中局」係列最大的「殺手鐧」。
把原本枯燥的鑒寶過程,變成了全劇最驚險刺激的片段。
從片頭中「動起來的文物」就能感受到,《古董局中局3》對文物的展現絕不簡單。
真正的「大片」來了——
許一城陪吳閻王下棋,吳閻王說這是明萬曆年間禦製的金絲楠木象棋。
許一城則指出,明朝年間「炮」寫作「包」,清朝才寫作「炮」。
隨後他從海底針裏取出一枚扁頭小鏟,用力點在棋子的背麵。
就像是山崩地裂,從棋子背麵取下一個後殼。
再一挑,棋子裏飛出一方白如凝脂的厚玉。
棋是圓的,玉是方的,內圓外方,暗合君子之道。
所以這是一盤「君子棋」。
故,假的。
許一城說鑒寶就像演繹推理,要把自己置於極限環境中。
再看這尊白玉觀音像。
他進入一個幻境,麵前是巨大的觀音像。
乍看之下,刀法簡潔明快,打磨光滑,確實是上品。
可再仔細一看,玉質白中泛青。
觀音像霎時化作煙霧狀的無麵人,壓迫而來。
觀音手中的淨瓶,迎頭澆下冷水。
許一城頓時想明白了。
這尊玉是人工沁色,拿火把一燒,酸劑揮發,顯露真容。
故,假的。
許一城將青銅盤高高拋起,用海底針穩穩接住。
隨後再一次進入幻境。
他如勇士屠龍一般,用海底針劃破銅盤表麵,觀察鏽跡。
青銅器的陳年自然鏽跡,由外到內,有三個分明的層次。
但這個銅盤的鏽跡,隻有一層浮鏽。
顏色單一,結構鬆散,是做舊後用鏽土粘上去的。
故,還是假的。
從說唱到漫畫,再到 這些大片觀感的鑒寶橋段,讓人看得熱血沸騰。
也能夠看出主創們的用心良苦。
他們想盡各種辦法,降低這部劇的觀看門檻。
用最新潮,最具感染力的表達方式,講述文物和鑒寶與相關的情節,盡可能讓更多人接受。
通過這些創新性的表達,突出了「古董局中局」係列不變的主題——
文物不是一個物件。
而是曆史的見證,文化的象征,更是國家的尊嚴。
還凝聚著匠人們的智慧與心血。
守護文物,就是最質樸也最熾熱的愛國之心。
「古董局中局」係列拍到了第三部。
也激起了越來越多人對文物的好奇心。
包括了辨真偽,估年代,評價值,述曆史等多個方麵。
文物的出現,也為《古董局中局3》賦予了厚重的曆史質感。
關於傳統文化,我們從來不缺素材。
缺的是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
《古董局中局3》用新潮的方式,來拉近觀眾與傳統文化的距離。
而且顛覆了我們對於文物鑒定的印象,也被科普了不少相關知識。
這是《古董局中局3》在劇集之外,更深遠的影響。
如同劇中的許一城對待文物那般。
既然這樣的電視劇隻有我們能拍,便更要好好守護。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