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央視春晚完結後,內地網絡均有南北方央視春晚收視率差異的討論,還附上各種來源不明的"數據",顯示出"北熱南冷"的現象,這幾乎成為了很多網民的"刻版印象"。
究竟"北熱南冷"是否真實存在?當中又反映了人們如何看待央視春晚?
本年也不例外,在央視春晚完結後,網絡上隨即出現一張"2021年春晚各省收視率橫圖"。根據該圖,春晚收視率由北向南逐漸遞減,越往南去的中國人對春晚的興趣越低。例如遼寧88.8%、吉林87.7%、黑龍江85.3%高居榜首;新疆55.4%,安徽24.8%,成為一條南北分界線,去到南方,廣東隻得5.3%、廣西2.6%、海南1.6%。
不過這項收視率資料已出現在內地網絡多年,近年幾乎每年都被內地網民改成該年的收視率數據,以作為討論話題,資料來源方麵也已難以查考。
內地網絡有大量來源不明的央視春晚收視率資料:
根據艾傑比尼爾森媒介研究(AGB Nielsen Media
Research)的收視數據顯示,2008年央視春晚的收視率的確呈現出"北熱南冷"的現象。在青島的收視率和觸達人數百分比均為最高,其中收視率達到38.73%,觸達人數更是佔青島總體電視收視人口的73.61%。山東也創下了2千4百萬的收視人數,為所監測各省/直轄市/市最高。天津電視觀眾中有70.7%的人收看央視春晚,而大北京地區的收視率為28.15%,位列第七。
艾傑比尼爾森媒介研究的數據又表明,廣東地區的春晚收視率在所有的監測市場中是最低的,僅為4.59%,其中東莞更是低到了0.1%。由此可見,春晚收視率"北熱南冷"一說並非子虛烏有。
一般意見認為,這一現象與內地的南北文化差異有關。在曆年央視春晚中,語言類節目的明顯特徵就是北方節目的強勢。例如相聲是一門發源於京津一帶的藝術,小品則被東北演員發揚光大。雖然也有上海、湖南、四川等地選派的南派語言節目入選,但多數隻作為點綴,比例與北方節目不可同日而語。
語言類節目之所以吸引觀眾,靠的是能產生共鳴。這不僅需要語言上的共通性,還需要演員與觀眾間的文化默契。由於南北方語言差別明顯,文化習慣差異巨大,南方人自然難以投入北方味道濃厚的語言類節目。
網民熱議:
"我廣東人小時候都沒聽說過小品這種東西,長大了也get不到,從來不看春晚,以前都是看翡翠台。"
"主要一直語言類節目都是更偏向北方人的生活背景和梗的吧。"
"作為南方人,家裡父母確實不太喜歡看小品。"
"我廣州的身邊一大堆不看的。"
"我浙江的,我感覺我們這邊一般都是出門玩多。"
"東北太冷啦,在家呆著,看不看都開著電視。"
北方苦寒較宜留在室內
另外也有分析認為,春晚收視率"北熱南冷"也與氣候有關。在北方,尤其是東北,春節期間氣候苦寒,人們不太願意做室外活動,看春晚是不錯的選擇,收視率也水漲船高。至於在南方,由於氣溫相較和暖,不少人會出外活動,人們逛花市、逛廟會、賞燈等等,各種戶口活動不一而足,不必待在家裡看電視。
有意見指出,中國是多種族的國度,地域差別客觀存在,南北文化差異明顯,難以把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觀眾全部照顧到。央視春晚隻要不變成工業化生產的娛樂節目,可以做到接傳統習俗的地氣,有真正的文化含量,就已經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