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一根長長的竹竿就能在水上如履平地,她將舞蹈元素融入傳統的民間技藝,時而化身替父從軍的花木蘭,時而化身頭戴鳳冠,手拂彩袖的女伶。
時而,又是錯落凡塵的仙子。
她就是遵義獨竹漂傳承人——楊柳。
24 歲獨竹漂女孩火了
最近,遵義獨竹漂女孩楊柳火了,還火到了國外,在 YouTube 上,她的視頻被紛紛轉載,引得眾多國外網友驚呼:" 像是下凡的仙女
"、" 美麗、和諧、優雅 "、" 千萬別讓這女孩參加 2021 年奧運會 "......
楊柳
在短視頻 APP 抖音平台上,楊柳擁有近 70 萬粉絲,獲得 282.8 萬點讚量。
有網友在看完視頻後直呼:" 媽媽我看到仙女了!" 也有網友作詩感慨 " 窈窕獨竹漂,白鶴淩江潭。"
隻是,這下該怎麽跟外國人解釋,咱們不會武功這件事呢?
會 " 武功 " 的女孩是怎麽練成的?
獨竹漂,又稱獨竹舟,發源於赤水河流域,是遵義獨有的民間絕技。
▲楊柳在雲門囤表演獨竹漂
在 2011 年第九屆全國民族運動會上,獨竹漂第一次被列入正式比賽項目,2020 年 12
月,赤水獨竹漂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作為競賽項目,獨竹漂對參賽者的身體素質、平衡協調能力、力量、耐力、技巧等都有很高的要求。
小時候,楊柳第一次見到奶奶劃獨竹漂時,就在心裏埋下了一顆種子,她想:" 我要是站在上麵漂,會是什麽感覺呢?"
▲楊柳 4 歲時學習遊泳
楊柳的奶奶是遵義市遊泳協會的會員,愛好獨竹漂,彼時見楊柳比起同齡的孩子又瘦又小,便想到讓楊柳通過練習獨竹漂,達到強身健體的效果。
▲楊柳小時候練習獨竹漂
然而現實總是很 " 骨感 ",小楊柳接觸到獨竹漂之後才發現,這項看起來很 " 酷 " 的運動,並沒有想象中美好。"
夏天的時候太陽特別曬,冬天的時候又特別寒冷,還要無數次掉水,爬起來,然後再掉水。"
▲楊柳小時候練習獨竹漂
獨竹漂的關鍵是要掌握平衡,然後才是做動作,摔得青一塊紫一塊是家常便飯。每當小楊柳叫苦的時候,奶奶總會說:"
小孩不要怕苦,苦吃著吃著就甜了。"
小小年紀的楊柳竟也有一股不服輸的勁兒,雖然不停地摔跤,不停地掉水,但她又一次次爬起來倔強地站在竹竿上。
日複一日枯燥又艱苦的練習之後,她終於體會到了獨竹漂表演的樂趣。
▲楊柳的第一次獨竹漂表演
" 仙女 " 的進階
早在 2016 年,楊柳就在一次表演中 " 出圈 " 了。
▲圖源:Facebook
2016 年,由美國 CNN 創立的 GBS 工作室上傳一段名為《獨竹漂——來自中國的竹舞藝術》的短視頻,在美國社交網站
Facebook 上引起了全世界網友的關注,短短十多個小時,點擊量就超過了十七萬次,有 4600 多人點讚。
彼時 18 歲的楊柳,憑借一段水上芭蕾,驚豔眾人。
▲圖源:Facebook
將舞蹈元素融入獨竹漂表演,是一次成功的創新。
能夠熟練得在竹竿上保持平穩後,楊柳又學習了民族舞、現代舞、芭蕾舞,然而個子小、體重輕的她始終得不到下水表演的機會,在奶奶的鼓勵下,她開始嚐試將芭蕾舞與獨竹漂表演融合。
將舞蹈元素融入獨竹漂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比如說現在的足尖鞋都是用石膏做的,遇水會融化,所以嚐試了很多的方法,最終是用一些塑料袋、塑料膠、塑料薄膜把腳纏住,可以減緩一些芭蕾舞鞋進水。"
克服了水上的困難,最難的就是練習動作。抱杆轉身、撐杆跳、速滑 ...... 僅僅一個動作就要練習上百遍,受傷也是常有的事,"
有時候摔在了竹竿上,竹節會把腿蹭掉一塊皮,那個時候就覺得真的太難了。"
最近幾年,漢服文化興起,舞蹈底子好的楊柳又嚐試將漢服、古裝等元素融入獨竹漂。她的作品,有輕紗遮麵的神秘女俠,也有翩翩起舞的仙子
...... 時而曼妙輕盈,時而美麗靈動。
淚和笑,成就 " 漂 " 泊人生
去年疫情期間,楊柳在親友的建議下,拍攝短視頻並上傳到抖音和 B 站上,收獲不少粉絲點讚,通過網絡,她被更多人認識並喜歡。
很多人看完楊柳的作品之後,形容她 " 翩若驚鴻,婉若遊龍 ",但楊柳說,雖然獨竹漂表演看起來很美,其實常常也會有說不出的苦。
" 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在北方表演,下雪天,湖麵結冰,為了順利進行表演,工作人員就用石頭把湖麵砸開,方便我們下去表演。"
古風表演對環境的要求比較高,原生態的環境往往是成就一個好作品的重要因素。"
比如在赤水森林公園表演,早上的時候會有一層薄霧,我穿著漢服從霧中漂出來,如同仙女下凡的那種感覺,非常美,身臨其境的感覺。"
今年 24 歲的楊柳練習獨竹漂已經 17 年,正是因為這 17 年的淚和笑,才成就了今天的獨竹漂女孩,正如她自己所說:"
我不是一個有天分的女孩子,更不是一個安於平凡的女孩子," 漂 " 泊的人生,是我的選擇,更是我的責任和使命。"
作為遵義獨竹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楊柳在參加各地表演的同時,心裏也藏著一個美好的願景:"
想要打造一個專門訓練的平台,有一塊自己的水域作為訓練拍攝的場所,希望吸引更多年輕人來學習獨竹漂,一起發生碰撞,打造當地的實景演出,為本地旅遊文化增添色彩。"
來源:遵義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