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千禧一代政治觀:不知道文革六四但我很愛國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更多新聞請進入文學城“六四事件”專題頁麵

2000年出生的人,到今年已經18歲了,在中國內地,他們已是法律上的成年人。作為一條代際劃分的界線,人們通常把出生於1985年到2000年之間的人稱為“千禧一代”。而如今,他們中年紀最小的已開始踏入社會,稍年長的則正在崛起為中國社會的中堅人群。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中國人很早就認識到代際變遷對國家和社會具有重要影響。而如今,麵對正在崛起的千禧一代,人們應該對他們抱有怎樣的期望?


與發生在港台地區的青年政治運動相比,中國內地的千禧一代更少參與線下行動(圖源:Reuters)


中國千禧一代是一個規模龐大的群體——總人數接近4億,為美國同年齡層的5倍,甚至超過美國和加拿大的人口總和。他們的生活環境和閱曆與上兩代人迥然不同,甚至一度被冠以“新新人類”之名。其原因,除了他們身為“互聯網原住民”,伴隨信息技術發展而成長以外,還與同時期中國社會發生的劇烈變革有深刻聯係。

這些差異將如何影響他們的價值觀念,尤其是看待社會和政治問題的方式?對此感興趣的不單是中國政府和社會,也包括那些認為中國必將深刻影響未來全球政治的人們。

剛剛過去的六四事件紀念日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觀察的契機。眾多海外媒體都把目光投向中國這一代年輕人,想知道他們對這一曆史事件的認知。而結果是令人遺憾的,據媒體報道,接受采訪的多數年輕人並不了解這一事件,或者隻有模糊的印象。

同樣的情形也表現在對文化大革命和1960年代大饑荒的認知上。這些事件一共造成了數千萬中國民眾的死亡,並給他們的親人留下了難以抹除的傷痛記憶。千禧一代對曆史的“無知”,令許多年長者尤其是政治觀察人士感到憂慮。

而在千禧一代自己看來,這些憂慮如果不是多餘,也顯得難以理解。他們中的多數人真實地感到自己的國家正變得越來越強大,並發自內心為此感到自豪。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學者鄧希泉對千嬉一代有長期關注,他的研究團隊通過多年追蹤數據對比發現,90%的90後愛國主義意識強烈,與80後相當,明顯高於60後和70後。同時,他們與世界打交道時更自信,對西方加於中國的“偏見”表示不滿。70%的90後認同“西方國家總是用雙重標準來責難中國”,近80%的人認同“中國不需要實行西方的製度也能越來越好”。


2016年初的周子瑜國旗事件觸發了中國內地千嬉一代最大規模的一次網絡集體行動(圖源:VCG)


中國千禧一代的政治參與意識,對國家大事的關注度也很高。在《人民日報》的一項調查中,80%的90後受訪者表示“關注了十九大”,其中近75%的人表示“收看了現場直播”或“通讀了報告全文”。

這些政治觀念和熱情是多方麵原因促成的結果。

首先,千禧一代成長的時期,中國經濟社會持續高速發展,民眾的整體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改善。經濟騰飛與社會建設,為千禧一代創造了安穩和富足的外在世界。和上兩代人相比,他們並沒有饑荒和災難的記憶,反而在日常生活中時刻感受到時代發展帶來的切實好處。隨著中國市民消費能力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千禧一代有機會走出國門,他們在海外也能深刻感受到中國崛起帶來的影響力,這更增強了他們的集體自豪感。

其次,中國官方通過教育灌輸和輿論治理,使千禧一代對國家強盛、民族複興保持了高度認同。從九十年代開始,中國實施係統化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這對千禧一代的觀念養成具有重要影響。而在學校之外,中國的輿論管理對敏感和負麵信息進行了過濾,主流媒體全麵持續的“正能量”灌輸,都在潛移默化地形塑他們的政治觀點。

對比港台和西方,中國千禧一代的特征十分鮮明。

近年來,占領華爾街運動、雨傘運動、太陽花學運,以及英國脫歐公投等有重大影響的事件,都可以看出西方和港台青年對現實政治的參與度很高。應該肯定的是,民主體製給他們提供了表達和參與的渠道,但不可忽視,青年人的政治狂熱與經驗欠缺,也給社會造成了一些混亂和不和諧。

雖然他們參與政治運動的初心是純正的,為了公平、正義和自由,但是,在運動發展過程中,它的走向未必如人們所期待的那樣。

而回看中國千禧一代,盡管他們的愛國熱情很高漲,但相對而言很少以線下參與的方式介入政治。他們最常采用的方式是網絡動員和圍觀。

騰訊指數和中國社科院輿情調查實驗室聯合發布的《2016年網絡輿情生態研究報告》顯示,19歲至27歲的青年群體已經成為熱點輿情事件中最主要的發聲群體,占比約四成;在一些事件中,18歲及以下的低齡群體發聲比重超過37歲及以上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