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複蘇,入境遊爆火,中國的外語導遊不夠用了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入境旅遊今年有點爆啊……”

這是四川人Pablo進入旅遊業的第八年,他忽然感覺自己成了“風口上的這隻豬”。

2016年剛入行時,包括他在內,成都一共有四名西班牙語導遊。除了做地陪、接待入境遊客,Pablo也常帶國內出境遊團到西班牙。疫情三年旅遊行業不景氣,他轉行到一家業務在南美的建築企業當翻譯。去年年初,他重返導遊行業,成了成都僅存的一名全職西語導遊。

這一年多,他見證著入境遊先是緩慢複蘇,然後從今年3月開始爆發式增長。這樣的增長曲線,離不開一係列宏觀政策的推動:

去年年初以來,國家移民管理局逐步恢複對54個國家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

11月17日,外交部領事司發布公告,簡化外籍人員來華的簽證手續。

7天後,領事司再次發布公告,宣布法國、德國、意大利等6國持普通護照者,來華不超過15天的,可在2023年12月1日到2024年11月30日期間免簽入境。

2024年3月8日,這些免簽國家新增瑞士等6國。

5月8日,中方決定延長免簽政策至2025年12月31日。

如是政策加持,吸引了眾多西方遊客到訪。4月,瑞士阿姨Elisabeth來到北京南鑼鼓巷,她皺緊眉頭,圍觀了冒著騰騰熱氣的鹵煮豬大腸;而在黃山出發的高鐵上,法國年輕人Julien則被鄰座大叔拉住和孩子微信視頻練口語。

Pablo也對外國遊客的爆發式增長有了實感。作為成都目前僅有的西語導遊,他從3月到10月底的行程都被排滿了:每個月至少帶團25天,每天從早上8點帶到下午4點,每日步數8000起步,如果要去大熊貓基地,步數則能輕鬆破萬。

盡管Pablo給自己安排了“魔鬼行程”,還是有很多外國旅行團找不到導遊。為此,他和旅行社合作,利用空閑時間培訓四川外語院校西語專業的大三學生,擴充西語導遊數量。

他不由感慨命運起伏:“去年還在到處求團帶,今年完全找不到導遊了。”

對很多外國遊客來說,四川成都是一個充滿驚喜的地方——這多少跟他們對這座城市的“刻板印象”有關。Pablo對鳳凰網表示,雖然不少年輕人通過海外視頻網站TikTok和YouTube,在來成都之前就了解了春熙路和川劇變臉,但很多年紀大一些的遊客還以為成都是一個隻有熊貓的小縣城。

在Pablo看來,北京-上海-西安-桂林-香港,這個城市組合是外國遊客第一次來華旅行的經典路線,而“成都旅遊的火熱和西成高鐵有很大關係”——西安和秦始皇陵兵馬俑在海外的名氣大很多,不少遊客先去了西安,然後坐三個多小時高鐵順道來成都,結果“有人一到火車站就‘哇,為什麽這個火車站這麽大’,然後問我成都到底有多少人口”。

雖然有15天免簽和144小時過境簽,Pablo絕大多數的客人還是趁著手續簡化,提前辦好了可以停留30天的旅行簽。有客人坦陳,這是因為西班牙和中南美距離中國都太遠,既然已經坐了十幾個小時飛機,還是要多待上幾天,多去些地方。

在Pablo的客人中,2-5人的精品小團占了90%。與自由行相比,這樣的小團往往采取“一團、一車、一導遊”的模式,費用更高,絕大多數的客人是有一定經濟實力、時間比較寬裕的老年人。比起緊鑼密鼓的特種兵式行程,他們更希望能慢下來體味中國。

今年2月底,Pablo就接待了一組辦旅行簽來華的西班牙老夫婦。這趟中國之旅的行程是老奶奶自己設計的,其中涵蓋了哈爾濱、麗江、大理、香格裏拉——這些城市對外國遊客來說比較“小眾”。兩人剛到中國的第一天就直奔冰雪大世界,結果老爺爺不小心把腳摔骨折了,堅持坐著輪椅完成後麵的行程。

來四川前,老兩口最大的期待是在蜀南竹海浪漫地牽手漫步、泛舟湖上。為了不辜負他們的期待,Pablo拜托了三位工作人員,把老爺爺連人帶輪椅抬上了竹筏。在Pablo拍下的照片裏,輪椅上的西班牙老人一腳包著骨折固定器,脖子上掛著一台“老法師”相機,盡管橙色的救生衣裹在羽絨服外係不上扣,老爺爺笑得合不攏嘴。

4月底,Pablo又接待了一位墨西哥來的獨行老大爺。身為氣功愛好者的他疫情前每年都會來海南參加氣功集訓班,結束之後則一個人去不同城市旅遊。今年,集訓完的他來了成都。剛和Pablo見麵,他就高調表示“我出來玩就是為了吃東西的”,還宣布:隻吃米其林,每頓飯餐標至少人均500元,要吃粵菜、福建菜,不吃辣,不要川菜。

Pablo對這個“來了成都不吃川菜”的需求有些乍舌,試圖解釋,四川的美味在街頭的“蒼蠅館子”而不在米其林,但拗不過客人的固執,隻好把他拉去吃了600元一位的海鮮自助。酒足飯飽之後,老人直言這一頓飯“實在太值了”,在他老家墨西哥,一隻波士頓大龍蝦就能賣上200美金,但這裏可以無限量吃到飽。通過這頓飯,老人建立起了對Pablo品味的信任,第二天便讓Pablo帶他去吃川菜。

令Pablo震驚的是,這位墨西哥老人在人均70元的川菜館,一口氣給自己足足點了七個菜湊滿500元餐標——燒鴨、宮保雞丁、青花椒蒸魚、油炸糍粑……還搭配了紅酒和高腳杯。饕餮一頓後,這位曾經表示決不吃川菜的老人愛上了青花椒蒸魚。

川菜向來以重油重辣聞名。世界遊客不同的飲食習慣讓Pablo感慨“每次訂團餐都是一次挑戰”。因為四川的旅行清單裏往往包含“吃火鍋”這一項,很多外國遊客又接受不了包括毛肚、肥腸在內的內髒類食物,Pablo隻好絞盡腦汁設計了不同的飲食方案:如果遊客吃辣吃內髒,就去吃成都本土火鍋;吃辣但不吃內髒,就去四川改良版的紅鍋潮汕牛肉;又不吃辣又不吃內髒,那就隻能養生湯鍋。至於吃內髒但不吃辣的——他現在還沒遇到過。

隻有一種四川食物是絕對的禁忌:麻辣兔頭。在Pablo的經驗裏,一旦外國遊客在成都街頭偶遇鹵味櫥窗裏碼放得整整齊齊的兔頭,要麽一臉震驚地拍照,要麽一臉痛苦地跑開。

和Pablo接待的慢速深度遊客不同,來自瑞士、今年63歲的Elisabeth Villiger-Toufex女士(下稱Elisabeth)可以算得上是一名旅遊特種兵。在短短8天裏,她密集打卡了北京、上海、蘇州三座城市。

這是Elisabeth第二次來中國。曾經是專業導遊的她去過一百多個國家。三十多年前,她隻身帶著一群來自歐美多國的遊客走訪了北京-上海-西安-桂林-香港這條經典線路。在Elisabeth的記憶裏,那時的中國幾乎看不到高樓,一線城市的街道上也有不少垃圾。路遇的行人對這群外國遊客充滿好奇,但沒有人上前交流,隻是好奇地站在一旁嘀咕打量。

這次來中國,Elisabeth為的是家庭團聚。她現居塞浦路斯,兒子去年8月來到天津南開大學參加為期一年的中文進修,女兒則在瑞士讀書,三人已有半年多未見。讓她哭笑不得的是,她前腳剛辦好旅行簽,中國就開始對瑞士15天免簽。臨行前,Elisabeth打包好行李,在兒子的提醒下下載安裝了支付寶和滴滴打車,她很快一個人搞定了這些手機上的“新科技”,“整個過程很絲滑”。

“絲滑”的體驗離不開中國過去一年多對移動支付方式的優化。在過去,使用支付寶這類移動支付需要用國內銀行卡進行實名綁定,讓很多想來華旅行的外國遊客望而卻步。為改善這一局麵,去年7月杭州亞運會之際,支付寶、微信紛紛完成了對Visa、Mastercard等境外銀行卡綁定的支持。今年3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推出了“外籍來華人員支付指南”,圖文並茂地介紹了5種支付服務的使用流程。3月18日,支付寶上線“多語言翻譯服務”,從原有中英兩種語言拓展至16種語言,App內的打車、訂酒店、預定門票等場景均可使用翻譯服務。這讓母語德語的Elisabeth買單時更省事了。

北京旅行的第一天,Elisabeth和一日導遊在天壇會和,開啟“暴走模式”。這趟行程是Elisabeth的女兒通過Trip預定的——這個擁有廣泛海外用戶的旅行網站在2017年就被攜程收購,是個實打實的中國企業。在天壇,Elisabeth體味到過去與現實的交融,這裏與三十多年前並無太大差別,但“一切都變得特別幹淨且井然有序”,中國人也變得更加“開放、熱情”。

幾組中國遊客看到Elisabeth,主動上前打招呼,問她來自哪裏。有人禮貌地提出拍照邀請,Elisabeth爽快答應,“我好像是個明星!”

Elisabeth的導遊姓李,從沒出過國,卻說得一口流利的英文。他住河北廊坊,每天通勤近三小時到北京接待遊客,舟車勞頓並沒有消減他工作的熱情。暴走間隙,他不停和Elisabeth的兒子交流中文,“以後想留在中國工作嗎”,“有沒有打算找個中國女朋友”。

Elisabeth的北京第二站是南鑼鼓巷。上次到訪時,這裏還是純粹的居民區,現在則有更濃厚的商業、文化氣息。在Elisabeth拍攝的視頻裏,她興奮地在一處仙霧繚繞、古色古香的許願池前打卡留念,還給身旁一串心願卡片拍了特寫,其中一張卡片上寫著大多數中國人最樸實無華的願望:“直接暴富,刮彩票中100000萬大獎”。

漫步胡同時,Elisabeth常常能聞到一種濃鬱的氣味——她在一口沸騰的露天大鍋前駐足,發現鍋裏正咕嚕咕嚕煮著豆腐和豬大腸,這是賣鹵煮火燒的攤位。第一次如此直觀地看豬大腸,Elisabeth有些生理不適。

Elisabeth表示,歐洲也有不少菜會使用動物內髒,她本人就是香煎小牛肝的愛好者。區別在於,他們往往不會“什麽內髒都吃”,並且做菜時多少會有個“派”,把內髒包起來,絕不會讓顧客看到一大鍋的豬大腸。“如果包到餃子裏,我是能吃下的,但讓我看見了不行了。”

離開北京,Elisabeth坐複興號來到上海。抵達上海後,她直奔位於地鐵二號線、上海科技館站的亞太新陽服飾禮品市場。這是很多外國遊客在上海的經典打卡地,Elisabeth聽說不少空乘人員來華都會到訪。從“最新科技”到“大牌皮包”,從“古董文物”到“名貴手表”,一切應有盡有。

在這裏,她先用140元斬獲了一副無線耳機,外贈MegaSafe無線充電盒——她曾花280美金(約人民幣1960元)在蘋果店買過同款耳機,貴了足足13倍——在Elisabeth看來,這兩幅耳機外觀、音效、質量沒有任何差別,“畢竟它們都是在中國生產的”。她還花了不到3000元買下四隻仿版“香奈爾”——海外正品每隻約合人民幣21000元以上——“我還沒告訴過別人!”電話裏她略帶興奮地告訴鳳凰網。

體驗一種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到那種文化裏去生活,來自法國的Julien Tincho就是這個人類學信條的踐行者。對於希望走遍中國的他而言,15天的免簽、30天的旅行簽遠遠不夠。今年二月,還在攻讀MBA學位的他一個人來到中國人民大學交換。過去的三個月裏,他一直見縫插針地利用周末和節假日旅行。

剛來北京時,Julien喜歡飯後一個人遛彎。一天晚上,他偶遇了一群叔叔阿姨在街頭跟著動感音樂跳廣場舞。那不過是北京最尋常的一處街頭,旁邊三三兩兩停著幾輛自行車,行人來來往往。有人跟著音樂的強烈節拍瘋狂地舞動身體,還有人在一旁拍手叫好,全然不顧行人投來的驚詫目光。更讓Julien震驚的是,這些人幾乎都是在完全清醒的狀態下跳舞的——“在歐洲,人們不喝酒就這樣跳舞是完全無法想象的。他們是如此熱愛生活!”雖然語言不通,Julien很快被叔叔阿姨的熱情打動,加入他們,一起忘情舞動起來。

之後,Julien將這段視頻發到海外版抖音TikTok上,一共獲得了129萬瀏覽和18萬點讚。一個外國網友留言說:“我真希望我到了四十多歲也能這樣(Dude, that’s how I want to be in my 40’s) 。”

四月初,Julien來到黃山旅行。一處公園外,有一群大爺圍在一起打撲克牌。路過的Julien隻是和其中一位等待排隊玩牌的大爺對上了眼神,大爺便邀請Julien到自己身邊坐下,開啟了連珠炮式的提問。Julien從兜裏掏出翻譯器,讓大爺對著它說話——

“你在北京的房租多少錢”,“哎呀,貴了,你租貴了”,“在法國買房子得多少錢啊”,“那法國人一個月能掙多少錢呢”……

兩人一來一回,就這樣過了兩個小時。分別前,大爺狠狠稱讚了一番Julien的翻譯器。

黃山之行的最後一天,Julien在新安江沿岸散步,遇到兩位釣魚大哥,停下腳步圍觀。大哥看到好奇的Julien,拿起一根魚竿就塞給他,然後一邊用中文講解,一邊演示甩杆。盡管雙手持竿、沒法用翻譯器的Julien費勁地解釋聽不懂中文,興頭上的大哥還是中文講解完了全程。釣完魚,兩位大哥開車把Julien送到了15公裏外的高鐵站。臨別前他們打開Julien的背包,往裏塞了三瓶哇哈哈礦泉水。

Julien終於坐上了回北京的高鐵。在Julien眼裏,在中國坐火車就像進入了一場新奇的夢境,裏麵的光景讓來自歐洲的他如此陌生。小小的車廂裏,見過穿著校服的孩子趴在小桌板上寫作業,見到站在走廊裏也能睡著的上班族,還有手機音量外放著刷抖音、或者大聲打電話的遊客,發出半個車廂都能聽到的盛大噪音。

這位外國博主剛坐定,打開前置攝像頭,旁邊的大叔突然就比著“Yeah”闖入鏡頭,隨後,大叔給自己的孩子打去了視頻電話,全方位展示這個高鐵上的法國人,說道:我今天坐火車挨著一個外國人,你快和他練練口語。

五一期間,Julien也加入了旅行大軍來到成都。回程,他隻買到了20小時的硬臥車票。一上火車,周邊的叔叔阿姨們看到這個一頭卷發的外國小夥子,便立刻進入“投喂模式”。

短短十分鍾裏,兩位阿姨路過,分別給Julien留下了兩聽500毫升的“勇闖天涯”和一顆新鮮的紅蘋果。一位叔叔和Julien分享了自己的燒雞,又從塑料袋裏拿出一瓶透明液體,倒了小半杯。Julien隻是聞了聞這刺鼻的味道就露出了“痛苦麵具”,問這到底是什麽?

叔叔想了想,拉長尾音回了一句:aco-tel(注:“酒精”英文為alcohol)。

隨著新冠疫情的結束和免簽政策的推廣,越來越多像Elisabeth和Julien一樣的外國遊客正在把中國作為旅行的下一站。

根據國家移民管理局4月18日公開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國累計簽發外國人簽證證件46.6萬人次,同比上升118.8%;免簽入境外國人198.8萬人次,同比上升266.1%;外國人來華數量較2023年同期增長超過3倍,其中有三成以上是旅遊觀光客。

其5月6日公開的通報顯示,今年五一假期期間,外國人出入境77.9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98.7%。

5月15日,國家移民局再次發布公告,宣布即日起,起乘坐郵輪來華的外國旅遊團可免簽入境。

Pablo認為,包括成都在內的很多城市都在努力準備,更好地接待外國遊客。他察覺到在四川外事辦的指導下,在寬窄巷子、人民公園等熱門景點,很多商家都備好了紙幣,開通了刷卡機中Visa和Mastercard的選項,還有商家會在櫃台處擺出“外籍來華人員支付指南”。

過去,外國遊客購買景區門票是一大痛點,因為沒有身份證,隻能到景區後排隊線下購票。今年春節前後,樂山大佛特地開通了針對護照的線上購票選項,省去了外國遊客排隊的時間。

四月初,Pablo帶一組西班牙遊客到樂山看大佛,順道吃缽缽雞,驚喜地發現餐廳已經推出了英文菜單。

而Pablo本人也在不斷迭代服務——發現外國遊客喝不慣熱水衝泡的蓋碗茶,他果斷把行程裏的“去人民公園品茶”改成了“叫霸王茶姬外賣”。那些冰冰涼涼的茉莉花奶茶很受外國客人歡迎,還有人向Pablo索要外賣包裝,拿回去做紀念品。

不過,驚喜時分之外,也不免外國遊客和中國的文化碰撞。Julien最大的抗議來自嗅覺:在餐廳裏,經常有人邊吃飯邊吸煙;上公共廁所很像開盲盒,因為上一個人可能在廁所裏吸過煙,味道還未散去;就連火車上,盡管“請勿吸煙”的標識一直滾動播放,煙味仍不絕如縷。在他的印象裏,歐洲幾乎各國都禁止室內吸煙,這是刻進國民DNA裏的共識,而在中國卻防不勝防。

他還遭遇了幾乎每個中國年輕人都經曆過的豪賭——去理發店剪頭。在北京某大學校內的理發店裏,當托尼為他拿下遮布,用試探性的語氣問他“OK?”Julien沉默了。他把照片發到了TikTok,有網友評論,“你的頭發看起來好像被火燒過了”,“找他退錢吧”。

盡管小有插曲,Julien對鳳凰網表示,在他去過的所有國家裏,中國人是最友善的。Elisabeth則對自己的中國之行表現了世界公民主義的態度:“人類是共通的,我們是一樣的。無論來自哪裏,我們追求的都是安全和喜樂。”

4月末,Elisabeth的特種兵之旅告一段落。回國候機時,她在浦東機場的貴賓休息室點了一杯香檳。就在她拿起酒杯,準備小酌怡情之時,突然注意到桌子上有一塊牌子寫著,“請適量飲酒”。

這樣的告示讓Elisabeth忍不住笑出來,“難不成以前真有人在機場喝醉過?”盡管去過100多個國家,可這樣如同好友勸誡般的溫柔提醒,是她第一次見到。

她搖晃著酒杯,腦海裏開始計劃下一次中國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