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昆明西山區統一“黑白配”商家牌匾遭熱議 官方:將根據實際情況逐步調整
“哎呦,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這招牌怎麽變成這樣了?”近日,雲南昆明市民張先生向晚報報料稱,巡津街靠近金碧路這一段的幾家店鋪招牌換了模樣,“黑白配”看著有點嚇人。
現場
幾條街道商鋪被換成“黑白配”
一心堂、周記麵點、嘉華餅屋……從巡津街盤龍江邊看過去,這些昆明市民生活中的“老朋友”在這個街口變了模樣,人們印象中黃綠色係的一心堂,暗紅色調的周記、嘉華,甚至是日常的小商店,將近10家店鋪的招牌清一色的黑底白字,遠遠望去,竟真的像市民張先生所說“有點瘮人”。家住北市區的張先生說,平時很少來巡津街,前幾天到後新街找朋友小聚,抬頭一看發現熟悉的招牌全變了,這讓人十分不解。
其實換招牌的不隻是巡津街,記者現場走訪發現,環城西路、環城南路、東寺街、書林街等路段的部分招牌全都統一換裝了,但背景顏色、字體字號略有不同。比如環城西路的西壩路到新聞路一段,不論是小吃店、藥店、家紡,還是數碼圖文、招待所、小飯店,約有30家店鋪的招牌被統一換成白底黑字,字體偏向宋體。
聲音
招牌看著倒是整齊,但失去店鋪原有特色
“更換招牌前,我們家才花了不到1000元換了新的,雖然政府換的不收錢,但之前的花費不是白出了嗎?”一家小吃店的老板告訴記者,去年他們接到通知說政府免費為他們更換招牌,但沒想到換出來效果不太好,一條街上連著幾家小吃店,遠遠的看基本看不出來哪家是哪家。不過一家賣生活用品的老板則表示,反正換個招牌又不要錢,換就換吧,就當省錢了。
“統一招牌看著倒是整齊了,但應該保持店鋪原有的特色啊。”一位店主告訴記者,每家店鋪經營範圍不同、特點不一,這樣一刀切的模式,感覺整個街麵都是死氣沉沉的,尤其是黑底白字讓人看著很壓抑。市民張先生則認為,統一招牌也未嚐不可,但也要兼顧設計感,畢竟統一也是為了提升市容市貌。而巡津街上的招牌不僅沒有辨識度,還有點死氣沉沉,太影響城市形象了。
回應
設計圖與實際效果差異大,將逐步調整
昆明創建文明城市以來,統一更換主要路段店鋪招牌,是整治市容市貌工作的一項內容。西山區城管局相關人員告訴記者,去年年初以來,根據區級製定的工作方案,他們對東寺街、書林街、環城路等轄區內主要路段的店鋪招牌進行統一設計、統一更換。由於該項工作陸續開展分批進行,所以每個路段的店招設計略有差異,但每個設計方案都嚴格把關。
針對市民反映的部分路段店招設計色調太詭異的情況,城管部門工作人員表示,“其實每個設計圖我們都會把關,不過單純看設計圖小樣和施工實際效果有很大差異,市民發現的問題我們也注意到了。接下來將根據實際逐步調整,畢竟統一招牌是為了提升城市的形象”。
去年以來,在昆明市創建文明城市過程中,西山區為進一步提升城市品質,開展了市容市貌綜合整治行動。期間,對影響市容的違規廣告牌進行清理整治,同時分批統一了部分路段的店鋪招牌。今年,西山區計劃重點在西苑、金碧、福海3個街道辦事處繼續開展市容環境綜合整治,對廣告牌、外立麵、燈光亮化、清掃保潔、衛生死角等方麵進行整治,更好地提升城市麵貌,為市民打造良好的居住環境。
網友聲音
在市民把黑底白字、白底黑字店鋪的街景發到網絡後,引起了不少網友的關注,他們對招牌的設計“翻了個白眼”。有網友稱,這種審美實在一言難盡,這些店家也是怪可憐的。
新京報:有關部門顯然就是瞎折騰 勞民傷財讓旁人看了笑話
文|孟然
再精彩的段子,在光怪陸離的現實麵前,恐怕都要自慚形穢。
“哎呦,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這招牌怎麽變成這樣了?”近日,據當地媒體報道,在昆明巡津街盤龍江邊,一些“老招牌”變了樣,一心堂、周記麵點、嘉華餅屋……近10家店鋪的招牌清一色全是黑底白字。有網友直言,“這是要拍靈異大片?”“這樣的‘靈異’店鋪,我應該不會進門消費,看起來害怕怕的!”
前有呼和浩特中英蒙三種文字的牌匾鬧出“神翻譯”的笑話,如今又有昆明街頭上演“靈異大片”——“牌匾圈”還真是風格多樣,各有各的“出位手段”。
據了解,換招牌的不隻是巡津街,其他很多路段也都統一更換了招牌,隻是背景顏色、字體字號略有不同。其中,環城西路30家店鋪招牌被統一換成白底黑字。
看來“巡津街”隻能“自認倒黴”,偏偏輪到自己的街道要搞“靈異風”。對此,當地城管局工作人員回應,主要是由於“單純看設計圖小樣,和施工實際效果有很大差異”“接下來將根據實際逐步調整”。
一句“照片實物不符,會接著換”,便將工作失誤搪塞過去,有些輕描淡寫。要知道,這“靈異招牌”一方連著生意受到影響的商戶利益,一方連著被浪費的公共財產。
門頭牌匾統一規劃、設計,如今已經是很多城市提升市容市貌的“常規動作”,這無可厚非。為了減小阻力,很多地方都是政府出錢給商戶免費更換,此次昆明的換匾行動也不例外。
可“羊毛出在羊身上”,這錢來自上麵撥款也好、自籌資金也罷,說到底都是納稅人的錢。所以,牌匾設計也得設計得更靠譜些:既然更換牌匾本是為了城市更美,而對於“什麽是美的”又沒有定於一尊的固定標準,相關部門在做這些工作的時候,不妨更加謹小慎微,不能想當然、一刀切。
說白了,統一換匾行動,固然有相關管理方出於城市規劃的考量,或許還有自上而下的壓力,但“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也要做好,“不得不花的錢”也要花得更有效些,盡量避免瞎折騰。當地有關部門花著納稅人的錢為商家更換“靈異招牌”,顯然就是種瞎折騰。
這種瞎折騰,就該用製度、程序來規避,比如,向市民公開相關的招投標程序;在方案預選階段征求商戶意見;設計各有特色的牌匾樣式來供商戶挑選等。
“規劃失誤是最大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忌諱”——這句話不僅指宏觀層麵的城市規劃問題,也適用於這一商一戶的牌匾更換。打造“城市之美”最終不是為了應付檢查,也不是製造形象工程,而是為了給市民創造更好的城市環境、為商戶打造更具特色的商業氛圍。
像更換“靈異”招牌這類不接地氣的操作,最終隻能勞民傷財,讓旁人看了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