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名牌大學生溺亡之謎:他們究竟是怎麽死的?(現場圖)
聯合早報
2025-07-28 09:20:07
內蒙古一家礦業公司的一宗致命事故,奪走了六名正進行參觀學習的大學生性命。
涉事車間格柵板鋪設情況。(澎湃新聞)
格柵板。(央視新聞)
涉事的礦廠已全部停工停產。(新華社)
中國黃金集團內蒙古礦業有限公司選礦部浮選車間。(微信@中國黃金內蒙古礦業)
上星期三(7月23日),六名東北大學學生正在中金黃金有限公司旗下的烏努格吐山銅鉬礦選礦廠,進行浮選工藝的實地學習。這原本是一堂貼近職場的實踐課程,豈料在他們走向浮選槽區域時,廠內的格柵板突然脫落,六人猝不及防,相繼墜入槽中。
中金黃金有限公司隔天通報,“經全力施救,六人被救出後,醫護人員確認已溺亡,另有一名老師受傷”。企業也對遇難者表示沉重哀悼,並稱正在處理各項後續事宜。
隨後,內蒙古自治區成立調查組,提級調查這起事故。據中國媒體報道,這六名學生均為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礦物加工工程專業的在讀生,年齡在20歲至22歲之間。
圖為東北大學。(網上截圖)
這類企業參訪,本是高校常規教學的一部分,尤其對礦業專業的學生而言,更是從大三升大四前的重要必修實踐課,甚至關係到能否順利畢業。但誰也沒想到,這堂實地教學課,竟成為六名年輕學子的最後一課。
諷刺的是,就在接待這批學生之前,涉事企業曾於今年2月發佈消息稱,公司的浮選車間已完成部分平台格柵篩板更換,“排除了安全隱患”;同時自信地宣佈,2024年浮選車間已實現“零事故”。
不僅如此,在事發前的不到兩周——7月11日,公司還召開安全生產委員會會議,再次強調“始終把安全生產作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會議開了,口號也喊了,但悲劇還是發生了。事故曝光後,相關話題迅速登上微博熱搜榜首,引發輿論譁然。人們在惋惜生命流逝的同時,也將疑問直指礦廠的安全管理製度: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根據後續的調查通報,事故的直接原因有了初步結論:浮選槽上方的鋼格柵板一側固定角鋼因長期疲勞產生裂紋,事故當天遭受集中載荷時瞬間斷裂,導致整塊格柵板翻轉脫落,釀成悲劇。
一名參訪過事發工廠的學生回憶,浮選區平時在崗的員工不過二三十人,但一旦學生參觀,人數就會遠超平常。他提到,“如果是七個人站在(格柵)板上,可能板子會受不住”。
其實,類似實地教學安排也並非首次。2021年5月,內蒙古礦業曾發文稱,每年7月會接納近50名採礦工程專業學生學習,並獲得東北大學授予的“優秀實踐教育基地”稱號。
但網上很快流傳的一段聊天記錄,也將企業安全承諾再次推上輿論風口。記錄顯示,今年2月進行的格柵篩板更換工程僅為局部更新,關鍵焊縫並未進行無損檢測。這一細節,不僅刺破“隱患已排除”的承諾,也讓“零事故”的自我評估顯得格外刺耳。
目前,涉事選礦廠已停產整頓;另據中青網報道,企業分管安全的副總經理、車間主任,以及當天的現場監護人員,都被採取刑事強製措施。這宗事故也導致中金黃金上星期四的股價一度大跌超7%,截至收盤跌4.41%。
圖為網傳浮選槽實景,槽內液體似乎不斷冒泡,如同水在沸騰下的狀態。(網絡圖片)
圖為網傳另一類型浮選槽,可見槽內配有攪拌裝置。(網絡圖片)
“溺亡”之說,經得起推敲嗎?
事實上,相較於礦廠安全管理,輿論更關注的問題是:這六名大學生,究竟是怎麽死的?
官方的初步通報將死因定性為“溺亡”,但這兩個字很快就引發質疑。在不少人看來,“溺亡”二字顯得過於輕描淡寫,既未還原事故經過,也難以反映事故現場的真實險惡。
公開資料顯示,銅鉬礦的浮選槽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水池,而是一種用於將金屬礦物從礦石中分離出來的裝置。裡麵充滿礦漿——一種混合了水、化學藥劑與細碎礦粉的高密度混合物。
有業內人士向媒體解釋,浮選槽中的礦漿水不僅含有懸浮物和重金屬離子,還不乏強酸強鹼的腐蝕性藥劑,溫度較高,安全風險極高。一旦墜入,幾乎沒有生還的可能。
更直觀的說法來自一名礦物加工工程專業的學生。他形容,浮選槽的垂直高度有十幾米,裡麵是礦漿,“類似於泥石流,人掉進去動不了”。
不過,另一名在選礦廠工作多年的員工則稱,礦漿通常是常溫水稀釋,五六十攝氏度的說法並不準確。但他指出,浮選槽內的攪拌裝置力度很大,人掉進去極易被撞傷、骨折,甚至吸入礦粉導致窒息,幾乎沒有脫困可能。
也就是說,學生們墜入浮選槽之後,情況可能比“溺亡”要殘酷得多。或許正因如此,許多網民難以接受“溺亡”這個說法。
有人在社交媒體上質疑:學生掉進浮選槽後,到底是先被攪拌器撞擊?還是因吸入藥劑粉塵迅速窒息?又或者是兩者疊加?
無論如何,如此嚴重的事故,似乎並非“溺亡”二字就能簡單帶過的。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教授曹林就在個人公眾號上直言:“『溺亡』兩字,寫滿了相關通報諱掩事實、淡化責任、模糊焦點、誤導公眾的小心機。”
不過,由於選礦車間本身就遠離大眾認知的範疇,關於浮選槽的細節說法也並不一致。《中國之聲》實地探訪事故礦廠時,浮選車間主任李春爽說,浮選槽PH值在8到9之間,為中性偏鹼,溫度約三四十攝氏度,並不存在強酸、強鹼或高溫的情況。
也因此,有些人對“溺亡”一詞並不如外界那樣敏感。中國前媒體人胡錫進就認為,這個詞確實不夠精準,但這也不會消弱此次事故對生產領域產生的警示作用,“挑剔一個詞有些過度了”。
無論觀點如何分歧,有一點是共識:“溺亡”這兩個字是目前為止,官方通報中最直接、最核心的死因表述。在疑問尚未完全釋疑的當下,人們對它格外敏感,也不難理解。
礦業事故屢見不鮮
事實上,這並非第一宗格柵板釀成的慘劇。早在2021年,寶武水務湛江分公司一名巡檢工人就因踩破老化的格柵板,墜入循環槽不幸身亡。最終,這宗事件被認定為一宗安全生產責任事故。
礦業本就是高危行業,這一點毋庸置疑。過去幾年,中國屢屢傳出礦難噩耗:2023年2月,內蒙古一處露天煤礦坍塌,造成53人遇難;同年8月,陝西一座煤礦突發瓦斯爆炸,致11人死亡;2024年1月,河南一座煤礦發生重大煤與瓦斯突出事故,16人死亡,五人受傷。
有了這些事故的警示,中國官方加快對煤礦安全監管的步伐。去年1月,中國國務院公佈《煤礦安全生產條例》,明確要求各地加強隱患排查、強化執法整治,力圖扭轉礦難頻發的態勢。
相較於礦山行業時有發生的重大事故,選礦廠平日鮮少因致命事故見諸輿論。或許正因如此,東北大學六名學生在浮選槽罹難的消息,很快就在社交平台上迅速引爆,所激起的震動遠超以往礦場的事件。
事發後,中國多所高校罕見集體發佈暑期實踐的安全提醒。表麵上看,這是一種對突發事件的標準回應;但在某種程度上,這也傳遞出一個不言自明的信號:這宗事故,並不尋常。
正是因為不尋常,輿論對於官方目前措辭模糊的通報並不買帳。人們期待調查全麵結束後,官方更加清晰透明的信息,以及具體可感的整改承諾——而不是一紙輕描淡寫、試圖安撫情緒的公關話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