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為換取關稅減免而承諾了一項高達5500億美元的對美投資計劃。然而,巴克萊揭示這一驚人數字更多隻是“理論框架”,而非真金白銀。5500億美元僅為“規劃上限”,未必全部使用;日本國際協力銀行的直接投資預計僅占總額1-2%。且美日雙方在關鍵的利潤分配問題上存在顯著分歧。
一筆高達5500億美元的對美投資承諾,成為日本換取美國關稅減免的關鍵籌碼。
據追風交易台消息,巴克萊最新研報顯示,這一5500億美元(約80萬億日元)的投資承諾,甚至超過了日本2024財年約70萬億日元的稅收和印花稅收入。然而,深入解讀這份協議的構成後會發現,這筆交易對日本而言,可能遠比表麵上看起來要“劃算”得多。
據央視新聞此前報道,美日就關稅問題達成一致,美國將對包括汽車在內的日本商品統一征收15%的關稅。作為交換,日本承諾設立一個5500億美元(約合80萬億日元)的對美“投資工具”。
盡管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表示,日本是“在我的指令下”進行這筆投資,白宮方麵更強調,美國將獲得其中90%的投資利潤。但日本官方的描述卻大相徑庭。
5500億美元:一個“總體框架”而非真金白銀
巴克萊稱,日本政府將這一5500億美元的投資工具描述為一個“總體框架”。
報告援引日方解釋稱,這筆資金並非由政府直接撥付的“純粹財政資金”,而是由日本國際協力銀行(JBIC)和日本貿易保險(NEXI)等政府附屬金融機構提供的投資、貸款和貸款擔保的額度上限。
這意味著,該框架下的資金隻有在找到合適的項目且美日企業均有參與意願時才會被動用,最終實際執行的金額可能遠低於5500億美元。報告甚至提到,預計由JBIC直接進行的投資僅占總額的1-2%,即約55億至110億美元。
基於上述利潤分配的解釋,日本在這項計劃中可能損失的利息“最多隻有幾百億日元”,這與日本通過關稅減免所避免的“10萬億日元損失”相比,是“極其微小的”。
具體來看:
非全額投入:5500億美元僅為“規劃上限”,未必全部使用。
資金構成:JBIC直接投資預計僅占總額1-2%(即55-110億美元);實施周期與特朗普任期同步,主要在2025-2028年間投放。
盈利分配:單個項目中,JBIC出資比例不超過項目總投資的10%(含美國企業實物出資),剩餘90%由美日企業承擔;該規則不適用於無JBIC參與的項目。該解釋與美國宣稱“美國獲得90%收益”存在出入。
止損評估:日本經濟再生擔當大臣赤澤亮表示,即便最大損失也僅數百億日元,相較關稅削減帶來的10萬億日元收益而言微不足道。
90/10利潤分配?美日解讀大相徑庭
協議中最具爭議的一點,是美方聲稱將獲得90%投資利潤的條款。報告揭示了日方對此截然不同的解讀。
據報告引述,日方經濟再生擔當大臣赤澤亮正解釋稱,所謂的“90/10”分配規則有嚴格的適用前提。它僅適用於JBIC參與投資的單個項目。在這些項目中,JBIC的出資額將被限製在總投資額的10%左右,而其餘90%的資金需要由美國和日本的私營企業投入。對於沒有JBIC投資的項目,此規則完全不適用。
這種解釋,與美方籠統宣稱的“美國獲得90%利潤”形成了鮮明對比,也極大地降低了日本政府的潛在損失。
現實的執行挑戰
即便雙方達成共識,該框架的執行也麵臨巨大現實障礙。
根據巴克萊提供的數據,JBIC的投資、貸款和擔保總餘額約為18萬億日元,年度新增執行額不足1.5萬億日元,與80萬億日元(5500億美元)的目標相去甚遠。
此外,為支持該計劃,JBIC需要大規模籌集外匯,這本身就是一個難題。最核心的挑戰在於,該框架的啟動需要有吸引力的項目來激勵美國和日本的私營企業參與。若缺乏商業激勵,這個龐大的投資工具將難以被激活,最終可能僅停留在紙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