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說天津快板 外國來華留學生自創“瘋狂漢語”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edu/edu-rwsy/news/2009/09-03/U65P4T8D1848001F107DT20090903100341.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uku.com'>


現在去浙二醫院看病,你沒準會碰上一位會說中文的實習大夫,長著一張異國麵孔,卻操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對病人噓寒問暖。他就是浙江大學攻讀醫學博士的也門留學生阿馬爾,在剛剛結束的“漢語橋”在華留學生漢語大賽中,他獲得金獎,眼下是杭城眾媒體爭相追逐的明星。

  “我出生於1978年,就是中國改革開放那一年。”

  “1997年公派留學到山東大學中文係學語言,就是香港回歸那一年。”

  “後來又到天津醫科大學念了8年醫科,2006年碩士畢業回國,2008年夏天又申請到了浙大的醫學博士,正趕上北京開奧運會。”

  ……

  聽阿馬爾做自我介紹,簡直像聽老師講解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曆史,他哪像是個外國人。聽浙大老師說,阿馬爾比賽現場還曾當麵指出了主持人的地理常識錯誤。“主持人說黃河最終流入黃海,但我記得是渤海。”阿馬爾說。昨天上午,杭城眾媒體集體采訪,5分鍾後,現場記者已無人敢與這位本年度的“漢語之星”PK漢語。

  一直為學英語苦惱的幾位記者乘機向阿馬爾討教學習語言之道。結果令同行們再度汗顏的是,這位自稱《百家講壇》的擁躉改說文言文了:“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隻要真喜歡這門語言,肯定能學好。”阿馬爾小時候家鄉有支中國醫療隊,媽媽常帶他去找中國醫生看病,一來二去,他就對中國產生了興趣,也喜歡上了博大精深的漢語。“這可是世界上最有曆史的文字。”阿馬爾說。

  18歲到中國留學,第一年在山東大學學語言,阿馬爾發覺漢語最難掌握的是語調,必須鸚鵡學舌。於是,他自創了一種“瘋狂漢語”學習法,除了成天在寢室裏大聲朗讀,有時候在大街上聽路人說到一些有意思的詞匯或俗語,他立刻旁若無人地大聲複述,讓路人尷尬不已。“所以我現在很想向那些路人道歉,我模仿他們隻是為了學漢語。”阿馬爾說,“其實學語言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實踐中學習,邊說邊學,把身邊每個人都當成老師,找他們聊天。”

  因為曾在天津讀了8年書,阿馬爾的天津話也十分地道,說起快板一套套的。“有天晚上在天津打車,因為坐在後排,司機沒看清我的臉,就聽我用天津話指揮他去哪裏買煎餅果子等等,結果等我下車付錢的時候,可把他嚇了一跳,怎麽是個外國人。”阿馬爾笑著回憶。可這位語言明星眼下的當務之急卻是學杭州話,他告訴記者:“在北京的比賽現場就有評委問,為什麽我來自浙大卻隻會說天津話,不會說杭州話。所以我這次回來決心學杭州話,也希望將來能留在杭州這個美麗的城市。”

  據說,阿馬現在最想學兩句杭州話,一句是“你是哪國人?”一句是“你喜歡吃什麽?”

  本報記者 沈蒙和

  本報通訊員 單泠 周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