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睡美人”古屍2千年不腐 周總理曾批示5次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03p/PhotoN/030118/030118048a_3.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馬王堆:不朽的傳奇

  “東方睡美人”為世界醫學提供無雙範本 文化貢獻巨大;幾輩子也研究不完

  1972年,長沙市東郊一座古代墓葬的橫空出世,讓馬王堆成為一個響遍全世界的名字。有人把它譽為中華民族的地下文化寶庫,西方人稱之為東方的“龐培城”。30多年後,盡管地下文物不斷麵世,馬王堆的文化光芒依然絲毫不減,它在諸多領域的“獨一無二”使它成為當之無愧的國之瑰寶。

  考古規格史無前例:共和國總理5次批示

  侯良,省博物館專家,馬王堆漢墓發掘負責人。已經82歲高齡的他仍然堅持每周兩次在博物館作義務講解員。在休息室裏,他與記者談起馬王堆漢墓的發掘時現出一臉自豪:迄今為止,國內可能沒有哪個考古項目享受這樣的“待遇”:周恩來、李先念、華國鋒等國家領導人親自批示,直接指導發掘和保護,而周總理的批示達5次之多。

  1972年初,馬王堆出土千年不朽女屍的消息傳開後,各方群眾爭相要求參觀。當時的省革委會作出了布置陳列、立即開放的決定。於是,來不及清理登記文物,做好保護工作。女屍等出土文物就於1972年5月22日對外開放了。一下子,每天數萬人湧入博物館,外地群眾也趕來長沙看新奇。有一次,侯良看到嚇人的場麵:各種大小貨車、拖拉機等從烈士公園的南門排到了西門。博物館每天有80名警察、200名民兵維持秩序,還是捉襟見肘。開放的第一天,陳列室的大門就被擠壞了,一位婦女還受了傷。這個情況經由新華社記者寫的內參反映給了國務院。周總理當時因病住院,他看到報告後嚴厲批示:“湖南軍區挖出,不報告省委,更未報告國務院。出土屍身和衣著、帛文還有其他文物非變質不可……必須立即采取辦法,將屍身轉到冰窖,消毒、防腐,加以化工處理。這是可以向群眾說得通的。非當機立斷不可。”

  接到周總理指示後,屍體被深夜轉移到了湖南醫學院。

  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後,女屍、絲織品、漆木器、帛書等大量文物需要保護場館。二號、三號墓又即將發掘。湖南向國家計委呈送了建設庫房和二、三號墓發掘方案。

  周總理接到報告後當天做了批示,確定考古發掘項目方案框架,撥出專項經費20萬元。

  按照總理的指示,成立了一個“豪華”的項目組——由當時的湖南省委書記李振軍擔任項目組組長,國家文物局局長王冶秋、現代考古學權威夏鼐、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黃家駟等擔任副組長。

  之後,周總理就馬王堆的發掘保護等問題又先後作出三次批示。

  為了讓馬王堆漢墓得到很好的保護和利用,項目組集合了全國相關領域的頂尖力量參與發掘保護研究和新聞宣傳。參與的單位有國家文物局、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上海市科技組、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研究所、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八一電影製片廠、人民畫報社等,省內則有包括地質、氣象、微生物、化工等科研單位以及新華社湖南分社、湖南日報社等新聞單位。如此規格和規模,恐怕也是中國考古史上的新紀錄。

  “東方睡美人”為世界醫學提供無雙範本

  彭隆祥,湘雅醫學院教授,馬王堆女屍解剖主刀人。在湘雅醫學院宿舍中,彭教授搬出了他當年留下的珍貴資料,為記者講述了當年新聞背後的故事:

  馬王堆裏盡國寶,而一號墓主人辛追又是寶中之寶。 保存千年以上的古屍,以前有過,但那是木乃伊,是事先處理成的幹屍。而墓主人辛追創造了世界紀錄,是保存2000餘年而不腐的濕屍,而且形態完整,皮膚保持彈性,部分關節還可彎曲。這是人類曆史上的一個奇跡。

  但是,馬王堆發掘初始,人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並不清晰。有人甚至覺得隻要保存出土的帛書、器物等文物,屍體應予棄置。博物館打電話向當時國務院圖博口負責人王冶秋請示。王冶秋說:2000多年的古屍不腐,這是世界奇跡。一定要保護好。

  後來周總理作出進一步批示,對古屍進行解剖研究。

  彭隆祥回憶說:因為這個任務的特殊性,中央領導高度關注。大家都感到很大的壓力,我當時還年輕,但有了一定的經驗積累,所以就自告奮勇擔當了主刀人。這一刀下去開創了我國醫學史上古代病理學研究的先河。專家們給2000年前的老婦人作出了精細的診斷:她生前患有多種疾病:嚴重冠心病、全身多處動脈粥樣硬化。總膽管內有一塊蠶豆大的膽結石,肝管內也有一塊黃豆大的結石。食道和胃、大小腸內有甜瓜子138顆半,說明她是在吃過甜瓜後引發膽絞痛,反射性引起冠狀動脈痙攣,由此導致急性心肌缺血而猝死。

  通過解剖分析,許多發現填補了醫學領域的空白。

  在老太太身上發現了血吸蟲卵,這種病原來醫學上稱為日本血吸蟲病,因日本學者發現而得名,最早援引的病例是1904年的。這一下印證了我國早期醫藥著作《內經》、《千金藥方》中對血吸蟲病的論斷,把時間提早了2000年。彭隆祥教授告訴記者,老太太身上都是寶貝。她在營養學方麵也給我們很多啟示,例如,老太太肉食過多,營養過剩,引起很多心血管疾病。

  彭隆祥教授還提到一個細節,馬王堆女屍出土後引起全世界科學界的強烈關注。他們稱辛追為“東方睡美人”,希望參與到女屍的科研中來。其中還有兩個專家提出要一根或者半根古屍的頭發。中國方麵沒有同意:我們自己研究,不讓外國人插手。

  文化貢獻巨大;幾輩子也研究不完

  馬王堆漢墓一共出土了各類文物數千件。因為保存完好,極盡精細繁縟,錦繡燦爛,充分展示了西漢時中國人民的智慧。喻燕姣是省博物館馬王堆漢墓研究第一業務主管。她說,光馬王堆的帛書就夠研究的。當時的外國人說,以前總聽說中國很古老,怎麽個古老法不知道。看了馬王堆出土的東西後明白了。

  馬王堆所展示的一切讓人們感到新奇、震驚,比如說,一般人心目中的西漢初期的社會狀態是司馬遷在史記中描述的中央政府實行“休養生息”,全國上下非常節儉。但是從長沙王家的奢侈情況看來,事實也未盡然。王侯貴族家還是充分“享受了生活”的。

  馬王堆出土文物種類繁多,涉及到政治、曆史、醫藥、地理、天文、文學、藝術、哲學等方麵,很多是開創性的發現。比如以前人們不知道漢服是什麽樣,文藝作品特別是電視電影中出現了很多差錯。香港著名導演李翰祥在看過馬王堆的文物展覽後說,原來漢代服飾是這樣的,以後我拍電影就要按這個搞。

  喻燕姣告訴記者,目前,省博物館以著名古文字學家裘錫圭教授為首的《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課題組正在整理釋讀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所有簡帛文字,大約25萬字、計50餘篇簡書帛書文章。是馬王堆發掘以來最完整最權威的釋讀版本。簡帛文字記載的內容相當多刷新了曆史,司馬遷的《史記》中也沒能涉及。帛書中有老子《道德經》的最古老的版本。《五星占》通過肉眼測算出金星的會合周期為584.4天,與紫金山天文台測算出的時間隻差0.48天。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四篇古佚書《經法》、《十六經》、《稱》和《道原》讓失傳已久的“黃帝四經”重現天下。

  喻燕姣說:馬王堆在文化上的獨有性和豐富性使一門專門的學科在學術界成立——馬王堆學。參與研究者已形成了一支龐大的隊伍,其中國內外學者就多達2500餘人。據不完全統計,迄今共出版了關於馬王堆漢墓研究的人文、自然科學著作有270餘種,論文達 3200多篇。馬王堆發掘已經過去30多年,但是,對其全麵研究是我們幾輩子也難以完成的事情。隨著人們認識能力的提高,馬王堆必將還有更多的文化成果貢獻於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