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最初於5月發表。)
當一卡車竹竿駛入狹窄街道,黛西·白(音)掐滅香煙,將安全帶繞過沾著油漆痕跡的緊身褲,開始用藍牙音箱大聲放“王子”的歌。
她將滿載竹竿的推車推進電梯,抵達九樓後推開一扇小窗,彎腰踏上狹窄的管道——背後一束紮帶像蓬鬆的尾巴一樣晃來晃去。她喊著要來中等長度的竹竿,將它們捆紮成格柵狀結構,牢牢固定在建築外牆。
31歲的黛西·白是香港為數不多的女性搭棚工。這種古老的中國工藝如今在中國其他地區已日漸式微,卻仍是香港的標誌性符號。2021年,在經曆了艱辛的成長曆程、染上毒癮又深陷債務後,她投身這一行尋求新生。當時熟練建築工人緊缺,薪資相對優厚,而她本身也對這項曆史悠久的手藝非常熱忱。“純粹用竹子搭建出一樣東西,這種感覺太特別了,”她說。
傳統上,竹棚工人需要拜師學藝,掌握代代相傳的技術。但是黛西·白想盡一切辦法學習:為拓寬技能與技法,她先後跟隨多位老板幹活;別人嘲笑她是新手,還有她隻有約1米55的身高,她咬牙堅持。拆棚時,曾經有同事直接把竹竿扔給她而不是遞下來;有些承包商還試圖克扣承諾的薪資。她的胳膊和腿上常年帶著淤青,卻從未放棄。

黛西·白是香港棚架行業中為數不多的女性從業者之一。

黛西·白用紮帶將竹竿捆紮在杉木立柱上。
“我生來就要證明別人是錯的,別人說我做不到,我偏要做到,”她說。
然而,這個改變了她人生的行業如今正麵臨不確定的未來。今年3月,香港發展局發布備忘錄,要求至少一半的政府項目使用金屬棚架,旨在逐步推廣現代工藝適用範圍、提升安全性。這讓包括黛西·白在內的從業者憂心忡忡。

香港是這項古老技藝——後來發展為產業——最後的陣地之一。早在約2000年前的漢代,畫軸中就已出現竹棚的身影,它在中國竹子資源豐富的地區曾盛極一時。但過去20年間,隨著鋼鐵產能過剩,中國其他地區紛紛轉向金屬棚架。
在香港,錯綜複雜、由繩結捆綁而成的竹棚隨處可見,用於建造和翻新數十層高的公寓樓與商業大廈。
包括黛西·白在內的竹材支持者表示,在香港擁擠的城市空間裏,竹材的運輸和搬運比金屬更輕便、成本更低。尤其在搭建用於修補外牆、更換舊管道和窗台的作業平台時,建築方更青睞竹棚。
香港發展局在聲明中稱,金屬棚架防火性能更佳,且更堅固耐用。但該局還說,並無完全淘汰竹棚架的打算,“尤其是在工地環境狹窄等特殊情況下。”

竹棚架是這座高密度都市的景觀的一部分。
前香港工程師學會建築分部主席謝偉正表示,一係列涉及竹結構的工業事故引發了安全擔憂。隨著摩天大樓越來越高,建築材料也更多地采用玻璃,金屬棚架更適合大型建設項目。
謝偉正解釋說,對於金屬棚架,工程師可根據荷載和極端天氣等因素計算確定管材厚度、環鎖間距等參數;但竹棚架無法做到這一點,因為竹竿形狀不規則,全憑竹棚師傅的經驗判斷。
頗具遠見的黛西·白去年已考取金屬棚架操作資質。她說自己早已在使用平台等金屬構件:“它們相輔相成,就像兄弟攜手登山。”

但她對竹子近乎感傷的熱愛卻愈發深厚,“這種材料充滿活力且韌性十足,就像香港精神。”
路人常常會駐足側目,驚訝於她能輕鬆扛起一捆長約二米的竹竿。
黛西·白由單親母親撫養長大,一度在一家低檔夜總會工作,疫情期間轉行進入建築行業。在這個行業,新手日薪約90美元(約合640元人民幣),熟練工人最高可達250美元(約合1700元人民幣)。
由於在業內毫無人脈,她在Facebook的棚架工人群組裏四處打聽,詢問是否有人願意雇傭女性工人。她說,許多承包商出於好奇回應了她。第一年,她一直在地麵工作,將工具和比自己高出許多的竹竿遞給懸掛在屋頂和陽台的資深工人。
她說,隨著經驗日漸豐富,她獲得了更多認可,還考取了行業內多項資質,包括被戲稱為“大師執照”的高級認證。
“現在我得到了尊重,”她說。

肯尼·李是一位資深棚架工匠,數十年來一直為宗教慶典和粵劇演出搭建戲台。
前不久的一個休息日,她前往遠離市中心的蒲台島拜訪肯尼·李(音),一位資深的露天竹戲棚搭建師傅。這種戲台用於宗教慶典和粵劇演出,搭建技藝已被政府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幾周來,為籌備慶祝海神“天後”誕辰的演出,肯尼·李和他的10人團隊在一座懸崖邊的寺廟旁搭建了一座戲台。工人們無需過多指令便配合默契:搬運沉重的原木和竹竿,在戲台高聳的屋頂上攀爬作業。戲台建在崎嶇的岩石上,漲潮時,杉木支柱會斜插入水中。

“這份工作有苦也有樂,”57歲的肯尼·李說。他回憶曾有台風天為趕工期堅持作業,颶風般的狂風甚至將鄰近建築的花盆掀落。
在鼎盛時期,肯尼·李每年要在全港搭建和拆除多達30座戲棚。但疫情重創了這個行業,如今靠建築工程謀生才能維持生計。

遊客在蒲台島懸崖邊寺廟周圍的臨時竹棚劇場觀看粵劇演出。

遊客們在蒲台島的廟宇裏參加祈福儀式。
“其實賺不到什麽錢,我做這個,先是為神明,再是為兄弟,”他說。
黛西·白在考慮如何讓更多新人加入這個行業,讓公眾了解這項工藝。她曾指導高中生搭建小型竹棚,目前正籌備開通YouTube頻道,傳授用紮帶打結等基礎技藝。
前往寺廟的路上,黛西·白買了酸梅湯分給工人們,還和他們交流心得。她鼓起勇氣,向肯尼·李提出,希望能參與他的下一個戲棚項目。

這座臨時竹製劇場建在懸崖邊的寺廟周圍,不過肯尼·李表示,由於土地填海工程,如今這類場地越來越少了。
“如果這項傳統在我們手中消亡,那就太可惜了,”她說。
